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06|回覆: 0

[成語典故] 曠日持久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11 08: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曠日持久】相關人物

趙奢(生卒年不詳),嬴姓,趙氏,名奢。戰國時代東方六國的八名將之一,簡曰馬氏。

田單(tián dān)生卒年不詳,媯姓,田氏,名單,戰國時田齊宗室遠房的親屬,任齊都臨淄的市掾(管理市場的小官)。

【曠日持久】涵義

曠:荒廢,耽誤。荒廢時間,拖得很久。

【曠日持久】出處

【戰國策·趙策四】:“今得強趙之兵,以杜燕將,曠日持久,數歲,令士大夫餘子之力,盡於溝壘。”

【曠日持久】辨析

【曠日持久】讀音:kuàng rì chí jiǔ

【曠日持久】近義詞:經年累月、長此以往、長年累月

【曠日持久】反義詞:速戰速決、曇花一現、彈指之間、電光火石

【曠日持久】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曠日持久】造句

1、沒有一件工作是曠日持久的,除了那件你不敢拌着手進行的工作。

2、曠日持久的戰爭結束了,人們終於盼到了韜戈卷甲的這一天。

3、這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史無前例的挑戰等待着我們。

4、如果這事業,這樣曠日持久和不知疲乏,又能這樣英勇不屈而威風凜凜,那才好呵!

5、渾身上下沒有一處地方不在酸痛,仿佛經歷了曠日持久的大戰一般,筋疲力竭。

6、中國軍民曠日持久的浴血奮戰牽制和消滅了日本法西斯的大量有生力量,最終促成其敗降。

7、這場戰爭曠日持久,居然把奄奄一息的齊國給生生逼成了一副哀兵必勝的氣象。

8、若今日俄日戰釁已開,勝負稍分,必有出任調停,當不令其曠日持久

9、培羅心裡很清楚,歐洲反拿破輪之戰曠日持久,大英帝國阮囊羞澀。

10、歐洲兩個最易動怒的鄰國間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吵變得不堪入耳。

【曠日持久】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有個名叫榮蚠的人,被燕國封為高陽君,並派他為統帥,帶領軍隊攻打趙國(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帶)。榮蚠很會打仗,趙王得到消息後,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國相趙勝想出一個辦法,說道:“齊國的名將田單,善勇多謀。我國割三座城池送給齊國,以此作條件,請田單來幫助我們帶領趙軍作戰,一定可以取得勝利。”

但大將趙奢不同意這麼做,他說:“難道我們趙國就沒有大將領兵了嗎?仗還沒有打,就先要割三座城池給齊國,那怎麼行啊!我對燕軍的情況很熟悉,為什麼不派我領兵抵抗呢?”

趙奢還進一步分析道:“第一,即使田單肯來指揮趙軍,我國也不可能一定取勝,也可能敵不過榮蚠,那就是白請他來了;第二,如果田單確實有本領,但他未必肯為我國出力,因為我國強大起來,對他們齊國稱霸不是很不利嗎?因此,他不可能會為我國的利益而認真地對付燕軍。”

接着,趙奢又說:“田單要是來了他一定會把我們趙國的軍隊拖在戰場上,‘曠日持久’,荒廢時間。這樣長久地拖下去,幾年之後,會把我國的人力、財力、物力消耗掉。後果不堪設想!”但是,趙孝成王和國相趙勝還是沒有聽趙奢的意見,仍然割讓三城,聘請齊國的田單來當趙軍的統帥。結果,不出所料,趙國投入了一場得不償失的消耗戰,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只奪取了燕國一個小城,卻沒有獲得理想的勝利。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7-17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曠日持久"之軍事韜略與政治智慧】

"曠日持久"一詞,典出【戰國策·趙策四】,其軍事語境下的深層意蘊,實為古代兵家對戰爭消耗本質的深刻認知。趙奢與田單之辯,恰揭示了此成語所蘊含的戰略辯證法。

一、軍事維度:持久戰的雙重辯證
趙奢反對割城求將時所言"今得強趙之兵,以杜燕將,曠日持久,數歲",實為對戰爭資源分配的精準預判。戰國兵家所謂"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孫子兵法·作戰】),正與趙奢防微杜漸之思暗合。然田單後來率齊趙聯軍與燕軍對峙經年,終以火牛陣破敵,又證明"持久"非單純消耗,而是蓄勢待機的過程。此中辯證,恰如【司馬法】所言"兵不雜則不利",持久戰中正需剛柔並濟。

二、政治智慧:時間成本的權衡
趙勝提議割城求將時,實已觸及政治決策中的時間成本問題。【管子·霸言】云"時者,天之執也",趙國面臨的選擇實為"以空間換時間"的古老命題。趙奢之諫的深層價值,在於揭示"割城"這類政治代價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如【戰國策】中虞卿所言"此彈丸之地猶不予,令秦來年復攻王"。這種對政治時間性的把握,正是古代謀士的必修課。

三、當代啟示:持久概念的現代轉譯
觀今之國際競爭,"曠日持久"現象已演化為綜合國力的耐力比拼。如【太白陰經】所云"善戰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現代語境下的"持久"更強調在科技、經濟等領域的持續積累。趙奢當年"願請悉發國人以距燕"的全民戰爭思想,與今日總體戰理念竟有跨越時空的呼應。

要之,"曠日持久"非簡單的時間延續,而是蘊含"時"與"勢"轉化的戰略藝術。趙奢之慮在於防弊,田單之勝在於乘勢,二者共同構成中國古代戰爭智慧的一體兩面。明人揭暄【兵經百篇】有雲"久能持之,乃可速之",此語或可為這個穿越兩千年的軍事成語作出最佳註腳。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