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00|回復: 0

[成语典故] 旷日持久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9-11 08: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旷日持久〗相关人物

赵奢(生卒年不详),嬴姓,赵氏,名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简曰马氏。

田单(tián dān)生卒年不详,妫姓,田氏,名单,战国时田齐宗室远房的亲属,任齐都临淄的市掾(管理市场的小官)。

〖旷日持久〗涵义

旷:荒废,耽误。荒废时间,拖得很久。

〖旷日持久〗出处

〖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旷日持久〗辨析

〖旷日持久〗读音:kuàng rì chí jiǔ

〖旷日持久〗近义词:经年累月、长此以往、长年累月

〖旷日持久〗反义词:速战速决、昙花一现、弹指之间、电光火石

〖旷日持久〗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旷日持久〗造句

1、没有一件工作是旷日持久的,除了那件你不敢拌着手进行的工作。

2、旷日持久的战争结束了,人们终于盼到了韬戈卷甲的这一天。

3、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史无前例的挑战等待着我们。

4、如果这事业,这样旷日持久和不知疲乏,又能这样英勇不屈而威风凛凛,那才好呵!

5、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地方不在酸痛,仿佛经历了旷日持久的大战一般,筋疲力竭。

6、中国军民旷日持久的浴血奋战牵制和消灭了日本法西斯的大量有生力量,最终促成其败降。

7、这场战争旷日持久,居然把奄奄一息的齐国给生生逼成了一副哀兵必胜的气象。

8、若今日俄日战衅已开,胜负稍分,必有出任调停,当不令其旷日持久

9、培罗心里很清楚,欧洲反拿破轮之战旷日持久,大英帝国阮囊羞涩。

10、欧洲两个最易动怒的邻国间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吵变得不堪入耳。

〖旷日持久〗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有个名叫荣蚠的人,被燕国封为高阳君,并派他为统帅,带领军队攻打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一带)。荣蚠很会打仗,赵王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国相赵胜想出一个办法,说道:“齐国的名将田单,善勇多谋。我国割三座城池送给齐国,以此作条件,请田单来帮助我们带领赵军作战,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但大将赵奢不同意这么做,他说:“难道我们赵国就没有大将领兵了吗?仗还没有打,就先要割三座城池给齐国,那怎么行啊!我对燕军的情况很熟悉,为什么不派我领兵抵抗呢?”

赵奢还进一步分析道:“第一,即使田单肯来指挥赵军,我国也不可能一定取胜,也可能敌不过荣蚠,那就是白请他来了;第二,如果田单确实有本领,但他未必肯为我国出力,因为我国强大起来,对他们齐国称霸不是很不利吗?因此,他不可能会为我国的利益而认真地对付燕军。”

接着,赵奢又说:“田单要是来了他一定会把我们赵国的军队拖在战场上,‘旷日持久’,荒废时间。这样长久地拖下去,几年之后,会把我国的人力、财力、物力消耗掉。后果不堪设想!”但是,赵孝成王和国相赵胜还是没有听赵奢的意见,仍然割让三城,聘请齐国的田单来当赵军的统帅。结果,不出所料,赵国投入了一场得不偿失的消耗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只夺取了燕国一个小城,却没有获得理想的胜利。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7-17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旷日持久"之军事韬略与政治智慧》

"旷日持久"一词,典出《战国策·赵策四》,其军事语境下的深层意蕴,实为古代兵家对战争消耗本质的深刻认知。赵奢与田单之辩,恰揭示了此成语所蕴含的战略辩证法。

一、军事维度:持久战的双重辩证
赵奢反对割城求将时所言"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实为对战争资源分配的精准预判。战国兵家所谓"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孙子兵法·作战》),正与赵奢防微杜渐之思暗合。然田单后来率齐赵联军与燕军对峙经年,终以火牛阵破敌,又证明"持久"非单纯消耗,而是蓄势待机的过程。此中辩证,恰如《司马法》所言"兵不杂则不利",持久战中正需刚柔并济。

二、政治智慧:时间成本的权衡
赵胜提议割城求将时,实已触及政治决策中的时间成本问题。《管子·霸言》云"时者,天之执也",赵国面临的选择实为"以空间换时间"的古老命题。赵奢之谏的深层价值,在于揭示"割城"这类政治代价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战国策》中虞卿所言"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令秦来年复攻王"。这种对政治时间性的把握,正是古代谋士的必修课。

三、当代启示:持久概念的现代转译
观今之国际竞争,"旷日持久"现象已演化为综合国力的耐力比拼。如《太白阴经》所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现代语境下的"持久"更强调在科技、经济等领域的持续积累。赵奢当年"愿请悉发国人以距燕"的全民战争思想,与今日总体战理念竟有跨越时空的呼应。

要之,"旷日持久"非简单的时间延续,而是蕴含"时"与"势"转化的战略艺术。赵奢之虑在于防弊,田单之胜在于乘势,二者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战争智慧的一体两面。明人揭暄《兵经百篇》有云"久能持之,乃可速之",此语或可为这个穿越两千年的军事成语作出最佳注脚。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