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2|回复: 0

[成语典故] 明目张胆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9-11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目张胆》相关人物

韦思谦(?—689.9),本名仁约,字思谦,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字焉;唐朝丞相,为原阳十二丞相之一。

《明目张胆》涵义

明目:睁亮眼睛;张胆:放开胆量。原指有胆识,敢做敢为。后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明目张胆》出处

《宋史·胡宏传》:“臣下僭逆,有明目张胆显为负逆者。”

《明目张胆》辨析

《明目张胆》读音:míng mù zhāng dǎn

《明目张胆》近义词:肆无忌惮、堂堂皇皇、堂而皇之、明火执仗

《明目张胆》反义词:鬼鬼祟祟

《明目张胆歇后语》:大白天打劫;提着灯笼行窃

《明目张胆》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明目张胆》造句

1、小偷在公共汽车上明目张胆地行窃,许多人明哲保身,作壁上观,惟小李勇敢地站了出来。

2、随着社会治安的好转,这些坏人再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干坏事了。

3、天生要做坏事的人,如果找不到漂亮的借口,就会明目张胆地去作恶。

4、事情败露之后,他竟然明目张胆行贿公安人员。

5、越是无所顾及,越能让人相信这不是骗局;越是明目张胆,越不会露出马脚。

6、我要是纵容他这次的行为,那以后他不就更加明目张胆,无所顾忌了。

7、他再次表示道歉,这一次是在公众场合不为明目张胆威胁媒体,而是为了查错了目标道歉。

8、那家人在客厅里看电视,歹徒竟敢明目张胆地持枪走进来。

9、欺骗是如此的明目张胆,以至于没有几个尼日利亚人会期望有公平的选举。

10、听说有些地方的扒手,明目张胆地就在大庭广众扒走观光客的财物。

《明目张胆》成语典故:

唐高宗时有一位大臣名叫韦思谦,做人正直,时常会劝谏皇上,有话就会直说。他考上进士之后,被任命为应城县令,后来升为监察御史。有一次,他发现中书令(即宰相)褚遂良以很低廉的价钱强行购买邻人田地,正直的韦思迁也不害怕他官位高,势力大,立刻上书举发他。因为证据明确,朝廷不好意思公开庇护大臣,只好把褚遂良调出京城,降职为同州刺史。

过了一段时间,褚遂良又被重用,恢复了中书令的官职。褚遂良便找了理由报复韦思谦,把他贬到外省,当一名县官。有人替韦思谦打抱不平,暗中去慰问韦思谦,他仍然不改初衷,慷慨激昂的说:“我是一个正直的人,遇见不合理的事情,当然不肯放过,哪里有时间考虑个人得失呢?大丈夫应该有话就说,明目张胆而不畏强权,致力报效国家,怎么可以庸庸碌碌,只顾着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明目张胆》成语接龙:

明目张胆→胆裂魂飞→飞龙在天→天理难容→容膝之地→地狱变相→相女配夫→夫荣妻显→显亲扬名→名下无虚→虚论高议→议不反顾→顾盼生姿→姿意妄为→为虺弗摧→摧锋陷坚→坚甲利刃→刃迎缕解→解民倒悬→悬兵束马→马如流水→水楔不通→通忧共患→患难与共→共为唇齿→齿如编贝→贝阙珠宫→宫车晏驾→驾雾腾云→云梦闲情→情不可却→却金暮夜→夜以继日→日月逾迈→迈古超今→今昔之感→感慨万端→端倪可察→察今知古→古井不波→波谲云诡→诡雅异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铁咀金→金闺玉堂→堂而皇之→之死靡他→他山之石→石沉大海→海不波溢→溢于言表→表里受敌→敌不可纵→纵虎出匣→匣里龙吟→吟风弄月→月晕而风→风尘之惊→惊慌失色→色色俱全→全心全意→意气扬扬→扬厉铺张→张口掉舌→舌剑唇枪→枪烟炮雨→雨旸时若→若明若暗→暗淡无光→光前启后→后继有人→人定胜天→天下莫敌→敌国外患→患至呼天→天高气清→清新俊逸→逸以待劳→劳师糜饷

南华经呀 发表于 2025-6-5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明目张胆"的语义流变及韦思谦的诤臣风骨》

"明目张胆"一词的语义演变,恰似一面映照世道人心的铜镜。考其本源,《宋史·胡宏传》所载"显为负逆者"的用法,已偏离唐时本义。韦思谦事迹载于《旧唐书》卷八十八,其"明目张胆"原指御史风宪之臣当"明目视之,张胆决之"的履职姿态,此乃唐人刚健气质的生动写照。

细究韦思谦弹劾褚遂良一案,实为唐代监察制度的典型案例。《唐会要》卷六十一载,监察御史"职在绳愆纠谬",韦氏以从六品之职劾正三品中书令,正体现唐代"以小制大"的监察智慧。其"岂得形迹"之语,与魏徵"耻君不及尧舜"的谏诤精神一脉相承。然褚遂良复相后的报复行为,反衬出"明目张胆"从褒义转向贬义的社会根源——当刚直遭遇权术,清流终被浊流所污。

此成语的语义嬗变过程颇具深意。宋代以降,随着专制皇权的强化,"张胆"渐生贬义。《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九即批评"肆无忌惮"之行,与此词义转相呼应。至明清时期,白话小说中"明目张胆"已多用于盗匪行径,如《醒世恒言》中"白昼抢劫"的描写,恰与今日歇后语"大白天打劫"形成互文。

韦思谦故事给予今人的启示尤深。在"作壁上观"成为常态的当下,其"岂能碌碌保妻子"的担当精神更显珍贵。考《贞观政要》论谏诤之道,所谓"有犯无隐"正是对此精神的最佳注脚。当代社会需要的,正是这种依法依规的"明目张胆",而非犬儒主义的明哲保身。

成语犹如文化基因,"明目张胆"的变异过程,实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微观呈现。从韦思谦到包拯,从海瑞到林则徐,这种"守其白,辨其黑"的风骨,始终是华夏文明最珍贵的传家宝。
并船 发表于 2025-7-8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明目张胆"的语义流变与韦思谦的直谏精神》

"明目张胆"一词的演变轨迹,恰似一面映照世道人心的铜镜。其本义源出《宋史·胡宏传》"臣下僭逆,有明目张胆显为负逆者",初指忠臣义士无所畏惧的刚直气概。至唐代韦思谦"遇无礼者,必纠之",正是这种"明目张胆"精神的完美诠释。这位以字行世的名臣(因避武则天父讳改称思谦),在监察御史任上弹劾褚遂良强买民田之事,展现的正是"大丈夫当正色之地,必明目张胆以言"的士大夫风骨。

考其构词法,"明目"与"张胆"实为互文见义的并列结构。《说文》释"明"为"照也","胆"为"连肝之府",二字组合形成强烈的身体隐喻——睁目以观世,壮胆以直言。这种身体化的修辞,与《孟子》"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浩然之气一脉相承。韦思谦被贬同州时的慷慨陈词,恰是这种精神的最佳注脚。

然语言之流变往往折射世风之迁移。至明清时期,该词渐生贬义,《儒林外史》中"明目张胆做歹事"的用法,已与今日语义无异。这种由褒至贬的转化,暗合顾炎武《日知录》所言"三代以下,直道难行"的历史感慨。词义的堕落,实为士风的镜子。

今人用此成语,当知其本末。韦思谦式的"明目张胆",是"理直则气壮"的士人品格;而现代语境中的贬义用法,则成为权力失范的道德判词。二者看似相悖,实则共享"无所隐讳"的语义内核——区别仅在于:一者为公义而彰,一者为私欲而肆。此中分野,正是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辨"的现代回响。

故吾辈今日重提此典,非仅为训诂考据,实欲唤醒那"正色立朝"的精神传统。当世之需,正在于重建一种新型的"明目张胆"——既能如韦思谦般持正不阿,又须警惕权力与欲望的公然僭越。这种语义的辩证统一,或许正是古老智慧对当代社会的深刻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