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70|回復: 1

[成语典故] 杀身成仁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11 09: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杀身成仁〗相关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杀身成仁〗涵义

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杀身成仁〗出处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杀身成仁〗辨析

〖杀身成仁〗读音:shā shēn chéng rén

〖杀身成仁〗近义词:公而忘私、大公至正、光明正大、铁面无私、为国捐躯、舍己为人、舍生取义、成仁取义、视死如归、舍身求法、大公无私

〖杀身成仁〗反义词:自私自利、苟且偷生、急公好义、损人利己、降志辱身

〖杀身成仁歇后语〗:桃子破肚

〖杀身成仁〗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

〖杀身成仁〗造句

1、不怀着杀身成仁的决心,是无法完成革命大业的。

2、被捕以后,面对敌人的屠刀,杀身成仁是我唯一的选择。

3、历史上有多少刚毅之士,为了进步事业而杀身成仁

4、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他总觉得那些杀身成仁的烈士还活着。

5、老将军为了悍卫国家而杀身成仁,令人敬佩!

6、各位,你们应该学习胡云峰将军为国杀身成仁,在接下来的战事中谁敢不服从命令随意后退,格杀无论。

7、他杀身成仁的典范,将永留人间。

8、耀武在这里希望诸位弟兄戮力同心,奋勇直前,抱有我无敌杀身成仁之决心,为我51师再添辉煌。

9、刺客楼派刺客聂氏兄弟前往刺杀,折其羽翼,斩其帮凶,却又惹命运作弄,兄弟反目,壮士断腕,终杀身成仁

10、革命志士,一旦落入敌人手中,大都准备杀身成仁

〖杀身成仁〗成语典故: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说:“先生,您讲的仁德、忠义都是极好的。人人相爱,以仁义待人,确实是一种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假如仁德与生命两者发生了冲突,该怎样处理呢?”孔子严肃地回答说:“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应该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弟子恭敬地给孔子施礼,表示敬服。

这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先生说:“仁德一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它呢?”孔子回答说:“培养仁德可以从头做起。比如说,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计,必须先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大夫中的贤者去敬奉他;对于自己来说,就应该挑选那些士人当中的仁者交朋友。这样,才会培养起仁德来。”

〖杀身成仁〗成语接龙:

杀身成仁→仁至义尽→尽态极妍→妍姿艳质→质疑问难→难以置信→信而好古→古稀之年→年经国纬→纬武经文→文武之道→道大莫容→容头过身→身无分文→文经武略→略知一二→二八女郎→郎才女貌→貌似强大→大才榱槃→槃木朽株→株连蔓引→引以为耻→耻言人过→过目不忘→忘年之交→交淡若水→水火不辞→辞赋注评→评功摆好→好逸恶劳→劳思逸淫→淫言媟语→语短情长→长才广度→度外之人→人微望轻→轻裘缓带→带砺山河→河梁携手→手到病除→除害兴利→利喙赡辞→辞金蹈海→海内无双→双喜临门→门衰祚薄→薄寒中人→人取我与→与日俱增→增砖添瓦→瓦影之鱼→鱼龙混杂→杂七杂八→八面受敌→敌国通舟→舟水之喻→喻之以理→理所必然→然糠照薪→薪尽火传→传宗接代→代马望北→北道主人→人满为患→患难夫妻→妻儿老少→少头缺尾→尾大难掉→掉舌鼓唇→唇齿相须→须发皆白→白日做梦→梦撒撩丁→丁一卯二→二姓之好→好肉剜疮→疮痍弥目→目注心凝→凝瞩不转

白定 發表於 2025-4-12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杀身成仁"的儒家生命价值观》

"杀身成仁"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精粹,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章,其"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表述,构建了中国士人精神的核心价值坐标。此命题包含三个层面的哲学意蕴:

一、生命价值的终极判断
孔子将"仁"确立为超越个体生命的最高价值准则。在生命与仁德不可得兼的极端情境下,仁者应当选择"成仁"而非"害仁"。这种价值排序并非否定生命本身,而是通过"致命遂志"(《周易·困卦》)的方式,实现生命的精神超越。正如孟子所言"舍生取义",体现的是对道德本体性的绝对确认。

二、道德主体的自觉担当
"杀身"行为必须建立在主体自觉基础上。孔子强调"为仁由己"(《颜渊》),这种道德选择绝非外在强制,而是"仁者安仁"(《里仁》)的内在修为。程颐释此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当个体生命与天地大义相冲突时,仁者的选择自然显现。

三、实践理性的辩证智慧
需要辨析的是,"杀身"绝非轻生,而是"知命"后的理性抉择。朱熹《论语集注》指出:"求生害仁则失其本心",唯有在"义之与比"(《里仁》)的前提下,牺牲才具有道德正当性。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进一步阐明:"只在人分上说,便是躯壳上起念",强调要从道德本体而非肉体存在理解此命题。

历史长河中,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无数仁人志士以生命诠释了这一理念。在当代语境下,"杀身成仁"的精神内核仍具有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当物质生存与精神价值产生根本冲突时,人应当保持怎样的道德勇气和生命尊严。

这种儒家生命观既不同于道家"全身远害"的养生哲学,也有别于墨家"赴火蹈刃"的功利主义,它构建的是以道德理性为根基的主体性选择,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基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