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1|回復: 1

[成语典故] 管中窥豹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9-9 18: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管中窥豹〗相关人物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管中窥豹〗涵义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管中窥豹〗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管中窥豹〗辨析

〖管中窥豹〗读音:guǎn zhōng kuī bào

〖管中窥豹〗近义词:瓮天之见、井蛙之见、一孔之见、以蠡测海、坐井观天

〖管中窥豹〗反义词:目不暇接、见多识广、一览无余、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管中窥豹歇后语〗:略见一斑

〖管中窥豹〗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管中窥豹〗造句

1.这件事情非常复杂,单凭管中窥豹,如何能尽访其中真象?

2.有的人孤陋寡闻,管中窥豹,却喜夸夸其谈,炫耀自己。

3.尽管只看简介,但管中窥豹,对这部小说畅销的原因,我已略知大概。

4.这几天的考察,只是管中窥豹,要想全面反映这地区的情况,还得深入调查研究。

5.听他报告后,我才知道他也是管中窥豹,并不全面了解事情的真相。

6.虽然尚未目睹完整影片,但我们从预告片中,也能管中窥豹地略见全片的气势。

7.徒云一叶知秋难免不见森林,管中窥豹结果全是皮毛。

8.虽然我们只是管中窥豹,但凭过去累积的经验,可能离事实不远。

9.往往普通修者只是管中窥豹,从不会去看其内在,所以,修到正果的修者往往是万中无一。

10.统计学老师说抽样调查有如管中窥豹一样,都是利用少数样本去推求事情的全貌。

〖管中窥豹〗成语典故: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管中窥豹文言文〗:

“王子敬(王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蒱,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管中窥豹〗成语接龙:

管中窥豹→豹死留皮→皮相之见→见鞍思马→马到功成→成败论人→人一己百→百思莫解→解兵释甲→甲冠天下→下车作威→威凤祥麟→麟角凤毛→毛遂自荐→荐贤举能→能上能下→下车伊始→始终若一→一门同气→气吞山河→河海清宴→宴安鸠毒→毒泷恶雾→雾散云披→披麻带孝→孝悌忠信→信言不美→美不胜收→收视反听→听风听水→水色山光→光宗耀祖→祖宗成法→法无二门→门户之见→见利忘义→义海恩山→山清水秀→秀外惠中→中心摇摇→摇头幌脑→脑满肠肥→肥马轻裘→裘马轻肥→肥头大面→面折廷争→争前恐后→后手不接→接二连三→三头两面→面是背非→非常之谋→谋臣武将→将机就机→机难轻失→失惊打怪→怪声怪气→气壮胆粗→粗心浮气→气愤填膺→膺箓受图→图谋不轨→轨物范世→世态人情→情同手足→足食丰衣→衣不完采→采及葑菲→菲食薄衣→衣不重采→采风问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穿龈血→血迹斑斑→斑驳陆离→离经辨志→志在千里→里勾外连→连战皆捷

〖管中窥豹〗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我们在观察事情或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看一部分就做结论,要将事情看全面后才可下判断。

 
雨纷飞啊 發表於 2025-6-8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管中窥豹"的认知局限与治学启示》

"管中窥豹"一典出自《世说新语·方正》,其认知论意义远超出成语本身的修辞范畴。王献之观樗蒲而遭讥讽的典故,实为魏晋清谈中"言意之辨"的生动体现。刘孝标注引《荀粲别传》载"理之微者,非物象所举",正与"时见一斑"形成哲学呼应——认知主体若拘于方寸之见,终难体察大道之全。

考此成语的认知结构,"管"为认知媒介的局限,"豹"指认知对象的整体性。汉代王充《论衡》已有"不睹全牛"之说,至葛洪《抱朴子》更言"寸管测天",皆揭示认知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辩证性。值得注意的是,成语在《世说》原语境中兼具双重意味:既批评片面认知,又暗含"一斑可证全豹"的认知可能,这种张力恰是魏晋玄学"言不尽意"论的具象化。

在治学方法上,该成语警示三种认知误区:其一为《文心雕龙》所谓"各照隅隙,鲜观衢路"的视野狭隘;其二如王弼注《易》批评的"执一隅之见";其三即程颐指出的"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求全之弊。然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提出"由部分而推全体"的实证方法,又赋予"窥豹"以方法论价值,此即章学诚《文史通义》强调的"即器明道"之理。

当代知识爆炸时代,"管中窥豹"现象更显其现实意义。苏轼《日喻》云"识日者非目之罪",今人面对碎片化信息,当效法朱熹"格物致知"的渐进功夫,既保持"一斑"考察的严谨,又具备"全豹"观照的胸襟。王献之最终成为与父齐名的书法家,恰证明认知局限可经由"转识成智"的修为而超越。治学者当以此为鉴,在专精与博观之间保持张力,方不负古人"睹一斑而识全豹"的辩证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