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81|回复: 0

[文化反思] 南宋与清朝灭亡前夕,百姓行为反差竟如此之大,令人咋舌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6-9-8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宋与清朝灭亡前夕,百姓行为反差竟如此之大,令人咋舌!


南宋被蒙古灭亡,清朝被列强侵略,同样是帝国的灭亡,然而在南宋与清朝的统治时期,百姓的行为竟然截然不同,本文小编就为大家仔细讲讲南宋与清朝灭亡前百姓究竟都做了些什么。


宋朝可谓是中国历史记载最富庶的一个朝代,但长期的重文轻武导致军事上的薄弱,经常被边境的一些少数民族侵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羸弱的王朝,在国难当头的时候,百姓臣子却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军民一心,与横扫欧亚的蒙古进行了半个世纪的殊死搏斗,甚至连蒙古大汗蒙哥都葬身钓鱼城之下!

百姓臣子

百姓臣子

当蒙古人进攻江南时,江南臣民的表现让蒙古人彻底惊呆!蒙古兵攻打潭洲(今湖南长沙)时,时任湖南安抚使李芾及部属沈忠,杨震等人誓死守卫城池至最后一兵一卒,最后全部殉国。岳麓书院几百书儒无一人苟活,百姓纷纷自杀殉国。
合州城内各将士全部阵亡,无一人投降!许多百姓不愿屈服于蒙古,纷纷自杀殉国。江南各城,此等现象比比皆是。1276年,临安城被攻破,文天祥、张世杰等忠臣拥立二王为帝,继续在海上抗敌。

1279年,南宋残部与蒙古大军爆发了空前绝后的崖山海战,南宋战败,海上到处漂浮着南宋将士的尸体,各忠臣带着幼帝投海自尽。浙江十万、福建四万士子闻崖山战败,纷纷跳海自杀!


崖山之后无中华,此言非虚!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气节,宁可死,也不愿意屈服于外族!南宋虽亡,但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永远长存于世。


反观大清,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却出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联军所到之处,百姓帮忙运送粮食、武器,搭楼梯;斩杀清朝官员。


每当列强侵略时,不到几百人的外国兵就不费吹灰之力攻下战略要塞,清朝将士纷纷逃跑投降,拱手让出先进的火炮,辽阔的土地!!
图为联军攻城时百姓扶楼梯。

百姓扶楼梯

百姓扶楼梯


下图为百姓为联军运送物资南宋百姓殊死抗击侵略,大清百姓反而帮助侵略者。何也?其中缘由很值得我们深思。

百姓为联军运送物资

百姓为联军运送物资

来源:公众号历史

原标题:南宋与清朝灭亡前夕,百姓行为反差竟如此之大,令人咋舌!

曹音步 发表于 2025-4-22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亡国之际的民心向背:南宋与晚清百姓行为差异的文化政治解读

关于南宋与清朝灭亡前夕百姓行为差异的讨论,实为观察中国历史中"忠义"观念流变的重要窗口。这一现象不能简单归因于民族气节的有无,而需从文化认同、政治合法性和社会结构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从文化认同角度观之,南宋时期,程朱理学已形成完整的忠君爱国思想体系,"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文天祥《正气歌》所云"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是这种精神的文学表达。而清朝作为异族政权,虽经康乾盛世,却始终面临"夷夏之辨"的认同困境。至晚清,传统儒家价值观已遭西学冲击而式微,百姓对满清政权难有深切的文化认同。

就政治合法性而言,南宋延续了北宋"与士大夫治天下"的传统,科举制度使士绅阶层与朝廷利益高度绑定。李芾、文天祥等士大夫的殉国行为,实为这种政治契约的终极履行。反观晚清,捐纳制度泛滥导致官僚体系腐败,戊戌变法的失败更使士人离心。当八国联军入侵时,百姓视清廷为压迫者而非保护者,出现"扶梯助敌"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社会结构的差异亦为关键因素。南宋江南地区宗族组织严密,形成了以士绅为核心的地方自卫体系。钓鱼城坚守三十六年、潭州军民死战,皆得益于这种社会组织。而晚清在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坐大,民众与国家的纽带已然松弛。当外国军队入侵时,百姓首要考虑的是生存而非效忠。

比较两朝灭亡之际的民心向背,南宋百姓的殉国行为展现了儒家伦理的极致实践,而晚清民众的"冷漠"则反映了传统政治秩序的崩溃。这种差异警示我们:政权的存续不仅依赖武力,更系于文化认同与政治信任的建立。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实为亘古不变的政治智慧。今日回望这段历史,当深思国家认同建构与社会凝聚力培养的永恒课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