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83|回覆: 0

[成語典故] 腳踏實地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6 19: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腳踏實地】怎麼讀:

jiǎo tà shí dì

【腳踏實地】涵義

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實,認真。

【腳踏實地】出處

宋·邵雍【邵氏聞見前錄】卷十八:“公嘗問康節曰:‘某何如人?’曰:‘君實腳踏實地人也。’

【腳踏實地】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腳踏實地】近義詞:兢兢業業,安分守己,實事求是,踏踏實實

【腳踏實地】反義詞:好高騖遠,弄虛作假,蜻蜓點水

【腳踏實地】造句

1、人無翅膀不會飛,要到達目的地,就得腳踏實地,一步步走去。

2、如果你碰見李納斯托沃茲,他給人的表現是一個溫文爾雅、腳踏實地的芬蘭裔美國人。

3、我就是欣賞他腳踏實地的創業精神,那正是一般年輕人所欠缺的。

4、然而,正如受禪宗思想影響的作家納塔利戈德堡所說,失敗中的開放與坦誠,一種腳踏實地面對現實的精神,似乎是處於更高層次的成功所不具備的。

5、不過,至少是目前,比起在天空中種田的科學夢來說,這倒是更腳踏實地的做法。

6、只有腳踏實地的作風,才能建立起堅壯的根基。

7、科幻小說激勵着他儘管他離開學校的第一份工作只是個腳踏實地的小公務員,但那給了他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和寫作。

8、他當學徒時就是不肯腳踏實地地學本事,如今才會成了個半吊子。

9、要想成功就得腳踏實地,兢兢業業,不要想一步登天。

10、這些人讓幽默名至實歸,他們讓人覺得溫暖、腳踏實地、親切,在尷尬場合他們能緩解緊張氣氛,對自己犯的錯也能一笑而過。


九天雲中龍 發表於 2025-7-25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腳踏實地"的實踐智慧與當代價值】

"腳踏實地"作為中華文明傳承千年的實踐智慧,其精神內核可追溯至【周易】"坤卦"所載"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哲學思想。邵雍【邵氏聞見前錄】以"君實腳踏實地人也"評價司馬光,不僅確立了該成語的經典地位,更揭示了儒家"篤行"傳統的精髓。本文將從訓詁考據、哲學意蘊及現代轉化三個維度,解析這一成語的深層價值。

一、文字訓詁與語義流變
"腳"字從"肉"(月)部,許慎【說文解字】釋為"脛也",引申為立身之本;"踏"字從足沓聲,【玉篇】訓為"踐也",強調身體力行的實踐性。宋代理學家特別重視"實地"二字,朱熹在【近思錄】中闡釋:"為學須是切實做工夫,如人耕田,須是下種子在地,然後望其生發。"這種將道德修養與農事耕作相類比的思維,正是農耕文明孕育的實踐智慧。

二、儒道互補的哲學意蘊
在儒家體系中,"腳踏實地"與【中庸】"行遠必自邇"形成互文,王陽明【傳習錄】進一步發展為"在事上磨練"的工夫論。而道家【道德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命題,則從自然法則角度予以佐證。值得注意的是,北宋邵雍作為象數學家,其評價司馬光時實含"數理"與"義理"相統一的深意——正如【皇極經世】所言:"觀物者,非以目觀之,觀之以理也。"

三、現代性轉化的三個維度
1. 認知維度: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指出,中華文明特質在於"重視實際經驗過於抽象理論"。當代腦科學研究表明,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論印證了身體實踐對思維塑造的關鍵作用。
2. 教育維度: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念,正是對"腳踏實地"的現代詮釋。近年興起的項目式學習(PBL)模式,本質上延續了這一傳統。
3. 創新維度:華為"力出一孔"的戰略哲學,與【尚書】"惟精惟一"的古訓一脈相承,證明傳統智慧在現代科技創新中的生命力。

結語:
當後現代思潮解構宏大敘事時,"腳踏實地"所蘊含的實踐理性恰能提供必要的思想錨點。從王禎【農書】記載的耕作經驗,到當代航天工程的"歸零"文化,這種精神始終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密碼。在知識碎片化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回歸"腳踏實地"的本真狀態——這既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是應對不確定性的智慧。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7-28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腳踏實地"的實踐智慧與當代價值】

"腳踏實地"作為中華文明傳承千年的實踐智慧,其精神內核可追溯至【周易】"坤卦"所載"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哲學思想。邵雍【邵氏聞見前錄】以"君實腳踏實地人也"評司馬光,不僅確立該成語的經典地位,更揭示了中國傳統士人"修齊治平"的根本方法。本文將從訓詁考據、哲學意蘊及現代轉化三個維度展開論述。

一、文字訓詁與語義流變
"腳"字從"月(肉)"從"卻",【說文解字】釋為"脛也",引申為立身之本;"踏"字從足沓聲,【玉篇】解作"踐也",強調身體力行的實踐性。宋代以前典籍多作"履實蹈真"(見【晉書·王導傳】),至邵雍始凝練為四字格成語。值得注意的是,朱熹在【近思錄】中特別指出:"學者須是腳踏實地,從卑處做起",將原本形容品格的詞彙轉化為治學方法論。

二、儒道互補的哲學意蘊
在儒家體系中,此語契合【中庸】"行遠必自邇"的漸進思想。王陽明【傳習錄】云:"在事上磨練,方立得住",正是對"腳踏實地"的心學闡釋。而道家典籍【淮南子·說山訓】"不蹞步無以至千里"的表述,則從自然規律角度與之形成互文。這種儒道互補的思維模式,使該成語既包含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又具備尊重客觀規律的理性態度。

三、現代社會的實踐轉化
當代管理學中的"精益創業"(Lean Startup)理論,其"構建-測量-學習"的迭代循環,與"腳踏實地"強調的漸進積累不謀而合。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批評近代激進思潮時指出:"凡改革必繼之以人,人必本之於學,學必歸之於行",此中"行"字正道出腳踏實地的當代意義。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管理哲學,正是傳統智慧在現代企業中的成功轉化。

結語:
"腳踏實地"絕非保守主義的代名詞,而是蘊含"知行合一"辯證思維的實踐智慧。在知識碎片化的今天,我們更需秉持這種"卑以自牧"的精神,以【尚書】"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為戒,在守正創新中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正如錢鍾書所言:"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真正的成就從來都來自那些甘坐冷板凳的堅實腳步。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