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03|回覆: 0

[成語典故] 禮輕情意重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 16: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禮輕情意重】涵義

禮物雖然很輕,但情意卻很深厚。

【禮輕情意重】出處

元·李致遠【還牢末】:“兄弟,拜義如親,禮輕義重,笑納爲幸。”

【禮輕情意重】辨析

【禮輕情意重】讀音:lǐ qīng qíng yì zhòng

【禮輕情意重】近義詞:禮輕人意重

【禮輕情意歇後語】: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禮輕情意重】用法:聯合式;作賓語、定語

【禮輕情意重】造句

1、這是我從鄉下帶來的一點土產,禮輕情意重嘛,請收下吧。

2、投桃報李禮尚往來禮多人不怪禮輕情意重禮無不答…。

3、哥一向認爲,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4、話不能這麼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嘛。

5、既然是朋友送的,鄭掌柜何必去在意真假,這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朋友之誼可比這真的龍井茶還真!

6、過年了,我爲身在美國的姐姐寄去一個中國節,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7、歐陽這才深刻體會什麼叫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8、埃爾格納沒有拒絕,禮輕情意重!李奧的這份情誼讓他有些感動。

9、雖然這是千里鵝毛,但禮輕情意重啊!

劉杯 發表於 2025-6-10 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禮輕情意重"的文化內涵與當代價值】

"禮輕情意重"作爲中國傳統禮俗文化的精粹表述,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禮記·曲禮】有云:"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已暗含重情輕物的禮學思想。元代李致遠【還牢末】中"禮輕義重"的表述,實爲這一理念的文學化呈現。

考其文化內涵,此語至少包含三重意蘊:其一,以"情意"爲禮之本體。【論語】載孔子"人而不仁,如禮何"之問,正說明儒家視情感爲禮儀的核心。其二,以"輕"爲形式特徵。【莊子·山木】篇"君子之交淡若水"的比喻,與此異曲同工。其三,以"重"爲價值指向,與【孟子】"仁義禮智根於心"的倫理觀相呼應。

從語言學角度考察,"禮輕情意重"屬聯合式複合結構,通過"輕—重"的辯證表達,形成語義張力。其近義詞"禮輕人意重"見於【警世通言】,而"千里送鵝毛"的歇後語,則源自【南史·陸慧曉傳】記載的典故,兩者共同強化了這一表達的文化厚度。

在當代社會,此語的現實意義尤爲顯著。首先,它矯正物質化交際傾向,如【朱子語類】所言"持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強調精神交往的本質。其次,它提供禮物經濟的倫理準則,與人類學家馬塞爾·莫斯"禮物之靈"理論形成跨時空對話。最後,它維繫著中華文化的"情本體"傳統,王陽明"心外無物"之說,正可爲此作注。

今人運用此語,當知其不僅爲客套說辭,實含深刻的人倫智慧。觀現代社會雖禮制變遷,然"君子以義爲質,禮以行之"(【論語·衛靈公】)的交往本質未嘗改變。故曰:明禮之輕者,乃能得情之重;察物之微者,方可會心之遠。此即"禮輕情意重"歷久彌新的文化生命力所在。

(全文798字)
龍圭 發表於 2025-7-20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禮輕情意重"的倫理價值與文化意蘊】

"禮輕情意重"作爲中國傳統交際倫理的重要命題,其思想淵源可追溯至先秦禮制文化。【禮記·曲禮】云:"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已蘊含重情輕物的交往智慧。元代李致遠【還牢末】首次以固定語式表述此理,實爲對傳統禮學精神的通俗化詮釋。

一、倫理維度:情本位的價值取向
此語揭示中華禮儀文化"以情爲體"的特質。孔子謂"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強調禮儀的本質在於仁心。漢代鄭玄注【周禮】提出"禮者,體也",正指禮儀乃情意之外顯。宋代朱熹【家禮】更明言:"禮之實,在節文乎仁義。"故"千里送鵝毛"之喻,實爲情意本體論的生動體現。

二、文化比較:與西方禮物經濟學的對話
法國人類學家莫斯在【禮物】中指出原始社會的"禮物之靈",強調物之不可讓渡性。而中國"禮輕情意重"傳統恰成對比:漢代【白虎通】言"禮之爲言履也",關注的是行爲背後的心意。北宋司馬光【書儀】載"凡贈遺,不必珍異",與西方禮物交換的互惠原則形成文化差異。

三、當代意義:消費主義時代的價值重估
在物質過剩的現代社會,此語具有特殊啟示意義。明代呂坤【呻吟語】云:"情到真處,金石爲開",正可解現代人際交往的異化困境。觀今人饋贈,或重包裝逾實質,或計價值輕情誼,皆背離"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論語·陽貨】)的古訓。

結語:
"禮輕情意重"非僅交際策略,實爲中華禮樂文明的核心精神。從【儀禮】"束脩"之禮到今日"土產"相贈,其不變者乃"君子之交淡如水"(【莊子·山木】)的處世智慧。在重建人際信任的當下,此傳統智慧尤值得深入開掘與踐行。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