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96|回復: 0

[成语典故] 礼轻情意重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 16: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礼轻情意重〗涵义

礼物虽然很轻,但情意却很深厚。

〖礼轻情意重〗出处

元·李致远〖还牢末〗:“兄弟,拜义如亲,礼轻义重,笑纳为幸。”

〖礼轻情意重〗辨析

〖礼轻情意重〗读音:lǐ qīng qíng yì zhòng

〖礼轻情意重〗近义词:礼轻人意重

〖礼轻情意歇后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礼轻情意重〗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

〖礼轻情意重〗造句

1、这是我从乡下带来的一点土产,礼轻情意重嘛,请收下吧。

2、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礼多人不怪礼轻情意重礼无不答…。

3、哥一向认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4、话不能这么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嘛。

5、既然是朋友送的,郑掌柜何必去在意真假,这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朋友之谊可比这真的龙井茶还真!

6、过年了,我为身在美国的姐姐寄去一个中国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7、欧阳这才深刻体会什么叫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8、埃尔格纳没有拒绝,礼轻情意重!李奥的这份情谊让他有些感动。

9、虽然这是千里鹅毛,但礼轻情意重啊!

刘杯 發表於 2025-6-10 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礼轻情意重"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礼轻情意重"作为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的精粹表述,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礼记·曲礼》有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已暗含重情轻物的礼学思想。元代李致远《还牢末》中"礼轻义重"的表述,实为这一理念的文学化呈现。

考其文化内涵,此语至少包含三重意蕴:其一,以"情意"为礼之本体。《论语》载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之问,正说明儒家视情感为礼仪的核心。其二,以"轻"为形式特征。《庄子·山木》篇"君子之交淡若水"的比喻,与此异曲同工。其三,以"重"为价值指向,与《孟子》"仁义礼智根于心"的伦理观相呼应。

从语言学角度考察,"礼轻情意重"属联合式复合结构,通过"轻—重"的辩证表达,形成语义张力。其近义词"礼轻人意重"见于《警世通言》,而"千里送鹅毛"的歇后语,则源自《南史·陆慧晓传》记载的典故,两者共同强化了这一表达的文化厚度。

在当代社会,此语的现实意义尤为显著。首先,它矫正物质化交际倾向,如《朱子语类》所言"持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强调精神交往的本质。其次,它提供礼物经济的伦理准则,与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礼物之灵"理论形成跨时空对话。最后,它维系着中华文化的"情本体"传统,王阳明"心外无物"之说,正可为此作注。

今人运用此语,当知其不仅为客套说辞,实含深刻的人伦智慧。观现代社会虽礼制变迁,然"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的交往本质未尝改变。故曰:明礼之轻者,乃能得情之重;察物之微者,方可会心之远。此即"礼轻情意重"历久弥新的文化生命力所在。

(全文798字)
龙圭 發表於 2025-7-20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礼轻情意重"的伦理价值与文化意蕴》

"礼轻情意重"作为中国传统交际伦理的重要命题,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先秦礼制文化。《礼记·曲礼》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已蕴含重情轻物的交往智慧。元代李致远《还牢末》首次以固定语式表述此理,实为对传统礼学精神的通俗化诠释。

一、伦理维度:情本位的价值取向
此语揭示中华礼仪文化"以情为体"的特质。孔子谓"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仪的本质在于仁心。汉代郑玄注《周礼》提出"礼者,体也",正指礼仪乃情意之外显。宋代朱熹《家礼》更明言:"礼之实,在节文乎仁义。"故"千里送鹅毛"之喻,实为情意本体论的生动体现。

二、文化比较:与西方礼物经济学的对话
法国人类学家莫斯在《礼物》中指出原始社会的"礼物之灵",强调物之不可让渡性。而中国"礼轻情意重"传统恰成对比:汉代《白虎通》言"礼之为言履也",关注的是行为背后的心意。北宋司马光《书仪》载"凡赠遗,不必珍异",与西方礼物交换的互惠原则形成文化差异。

三、当代意义:消费主义时代的价值重估
在物质过剩的现代社会,此语具有特殊启示意义。明代吕坤《呻吟语》云:"情到真处,金石为开",正可解现代人际交往的异化困境。观今人馈赠,或重包装逾实质,或计价值轻情谊,皆背离"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的古训。

结语:
"礼轻情意重"非仅交际策略,实为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从《仪礼》"束脩"之礼到今日"土产"相赠,其不变者乃"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山木》)的处世智慧。在重建人际信任的当下,此传统智慧尤值得深入开掘与践行。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