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32|回覆: 0

[成語典故] 無功受祿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 16: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無功受祿】相關人物

陳軫、杜赫

【無功受祿】涵義

祿:舊時官吏的薪俸。沒有功勞而得到報酬。

【無功受祿】出處

【舊唐書·隱逸·李元愷傳】:“無功受祿,災也。”

【無功受祿】辨析

【無功受祿】讀音:wú gōng shòu lù

【無功受祿】近義詞:坐享其成

【無功受祿】反義詞:按勞分配

【無功受祿】用法:緊縮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用於自謙

【無功受祿】造句

1、總經理,我不能無功受祿,這份獎金還是請你留給有功的人吧!

2、這個成果得獎,我並沒有參加實驗,不能無功受祿

3、你無功受祿,我虧特你嗎?你為什麼要逃跑?說!為什麼要背叛我?

4、謝孟陽加封少有人抱怨,而夜天華無功受祿,惹來朝野微詞,可西帝卻是不制止,只因他着實欣賞天華之謀略。

5、留功法在一字號拍賣已是樊心的極限,怎麼可能還會無功受祿

6、葉扶風正是因為無功受祿,又喧賓奪主,成了主人的主人才受眾人冷眼。

7、當然,我們不是無功受祿,我們給安全公司付了錢。

8、我不喜歡無功受祿,你還是估算一下這幾枚戒指的價格吧,先第一滴血在上面,才能更好的估算。

9、姑娘不願無功受祿,那還不簡單麼,只要姑娘你投桃報李,許三爺我一些甜頭不就行了?

10、其實我只是做了一點我應該做的事,黨和人民卻給了我這麼高的榮譽,我簡直是無功受祿

【無功受祿】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經常互相攻伐,趙國憑藉武力不斷侵犯楚國。此時楚國人杜赫來見懷王,聲言他能說服趙國跟楚國和好。楚懷王非常高興,準備把杜赫封五大夫,然後派他前往趙國。大臣陳軫知道了這件事,向楚王獻計說:”假如杜赫不能完成跟趙國通好的使命,大王授給他五大夫的爵位,這豈不是無功受祿了嗎?”楚懷王聽陳軫說得有理,便問:”那你說該如何辦?”

陳軫說:”大王最好以10輛兵車,派杜赫去趙國,等他完成了使命,封為五大夫。”楚懷王採納了陳軫的計策,用10輛兵車送杜赫去趙國。杜赫見楚懷王不提封爵之事,十分生氣,乾脆拒絕出使趙國。於是陳軫向楚王說:”杜赫不接受出使趙國的使命,這正表明他心懷鬼胎,他的目的是想騙取爵位,現在見大王不給爵位,他就乾脆不去了。”

國學萌 發表於 2025-8-1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無功受祿"的倫理困境與政治智慧】

"無功受祿"一詞,典出【舊唐書·隱逸傳】,其義理之深,實非僅止於字面"無勞而獲"之淺解。細究陳軫、杜赫之典,可見此語實含政治倫理之精微,亦折射出中國傳統賞罰制度之要義。

考其本源,【周禮·天官】即有"以功詔祿"之制,孔子更言"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左傳·哀公十一年】),皆強調功祿相稱之理。陳軫諫楚懷王事,正體現此中智慧。杜赫欲以空言取爵,恰如【韓非子·五蠹】所斥"無耕之勞而有富之實"者,此乃破壞"爵祿者,人主之操柄"(【管子·明法】)之治國根本。陳軫建議"先試後賞",實與【荀子·君道】"度功而授祿"之說暗合,彰顯先秦法家"循名責實"之要義。

此成語之貶義色彩,實源於三種倫理困境:其一違"天道酬勤"之常理,【尚書·大禹謨】云"德惟善政,政在養民",無功受祿則逆天理;其二壞"爵以馭賢"之制度,【禮記·王制】明言"爵人於朝,與眾共之",濫賞必致名器輕褻;其三傷"君子恥虛得"之德操,王陽明【傳習錄】謂"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受非分之祿即失本心。觀葉扶風、夜天華之例,皆因違此三義而招致非議。

然今人用此語,多失古義。或如現代企業管理中"無功受祿"之例,實已轉化為謙辭,此乃語言流變之常。然究其根本,仍當回歸【論語·雍也】"周急不繼富"之義——賞罰之柄,當以"功"為衡。昔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言"賞延於世,非功不侯",正是此理。

智者當如陳軫,明察於未形;為政者當效楚王,納諫而更張;受祿者宜學典故中辭賞之人,知【周易·謙卦】"君子以裒多益寡"之訓。如此,則"祿"得其正,"功"彰其明,治國安邦之道,盡在其中矣。
陳宦丞 發表於 2025-8-1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無功受祿"的倫理困境與政治警示】

(一)詞義溯源與典章制度
"祿"字從示從錄,本義為祭神之谷,後衍為官吏俸給。【周禮·天官】"以八則治都鄙"鄭玄註:"祿,所以富臣也。"先秦時期,"爵以馭貴,祿以馭富"的賞罰體系已臻完備。陳軫諫楚懷王事載於【戰國策·楚策】,其"先功後祿"之議,實為法家"循名責實"思想雛形。李元愷"災也"之嘆,則折射唐人"德位相配"的儒家政治倫理。

(二)政治哲學中的合法性危機
1. 契約維度:【商君書·修權】云"授官予爵不以其勞,則忠臣不進",揭示爵祿本質是君主與臣民的績效契約。杜赫事件中,陳軫的10輛兵車之策,恰是建立可驗證的績效評估機制。
2. 道德風險:葉扶風"喧賓奪主"的典故,印證【韓非子·二柄】"臣得樹人則主失黨"的警示,無功受祿易誘發權力尋租。西晉劉毅【請罷中正疏】痛陳"上品無寒門"之弊,正是制度性無功受祿的惡果。

(三)當代語境下的範式轉換
1. 組織管理:現代企業"KPI考核"與【墨子·尚賢】"以勞殿賞"原則暗合,案例中職業經理人拒獎之舉,實為對"按績分配"原則的捍衛。
2. 社會公平:反義詞"按勞分配"的馬克思主義闡釋,與【論語·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形成跨時空對話,揭示分配正義的永恆命題。

(四)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
【禮記·坊記】"君子辭貴不辭賤"的謙遜傳統,在"無功受祿"的貶義色彩中延續。但需警惕如"姑娘投桃報李"案例所示,將道德自律異化為交易籌碼的傾向。王陽明【傳習錄】云"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正拒斥無功受祿者,必如案例中實驗員般付諸實踐。

結語:此成語猶如一面千年銅鏡,既照見【貞觀政要】"官在得人,不在員多"的治國智慧,亦映出現代社會"績效合法性"的普遍訴求。治世者當以陳軫之智為鑑,在制度設計中築牢"祿不逾功"的堤防。(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