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33|回复: 0

[成语典故] 无功受禄

[复制链接]
+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9-2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功受禄》相关人物

陈轸、杜赫

《无功受禄》涵义

禄:旧时官吏的薪俸。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无功受禄》出处

《旧唐书·隐逸·李元恺传》:“无功受禄,灾也。”

《无功受禄》辨析

《无功受禄》读音:wú gōng shòu lù

《无功受禄》近义词:坐享其成

《无功受禄》反义词:按劳分配

《无功受禄》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自谦

《无功受禄》造句

1、总经理,我不能无功受禄,这份奖金还是请你留给有功的人吧!

2、这个成果得奖,我并没有参加实验,不能无功受禄

3、你无功受禄,我亏特你吗?你为什么要逃跑?说!为什么要背叛我?

4、谢孟阳加封少有人抱怨,而夜天华无功受禄,惹来朝野微词,可西帝却是不制止,只因他着实欣赏天华之谋略。

5、留功法在一字号拍卖已是樊心的极限,怎么可能还会无功受禄

6、叶扶风正是因为无功受禄,又喧宾夺主,成了主人的主人才受众人冷眼。

7、当然,我们不是无功受禄,我们给安全公司付了钱。

8、我不喜欢无功受禄,你还是估算一下这几枚戒指的价格吧,先第一滴血在上面,才能更好的估算。

9、姑娘不愿无功受禄,那还不简单么,只要姑娘你投桃报李,许三爷我一些甜头不就行了?

10、其实我只是做了一点我应该做的事,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简直是无功受禄

《无功受禄》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互相攻伐,赵国凭借武力不断侵犯楚国。此时楚国人杜赫来见怀王,声言他能说服赵国跟楚国和好。楚怀王非常高兴,准备把杜赫封五大夫,然后派他前往赵国。大臣陈轸知道了这件事,向楚王献计说:”假如杜赫不能完成跟赵国通好的使命,大王授给他五大夫的爵位,这岂不是无功受禄了吗?”楚怀王听陈轸说得有理,便问:”那你说该如何办?”

陈轸说:”大王最好以10辆兵车,派杜赫去赵国,等他完成了使命,封为五大夫。”楚怀王采纳了陈轸的计策,用10辆兵车送杜赫去赵国。杜赫见楚怀王不提封爵之事,十分生气,干脆拒绝出使赵国。于是陈轸向楚王说:”杜赫不接受出使赵国的使命,这正表明他心怀鬼胎,他的目的是想骗取爵位,现在见大王不给爵位,他就干脆不去了。”

国学萌 发表于 2025-8-1 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无功受禄"的伦理困境与政治智慧》

"无功受禄"一词,典出《旧唐书·隐逸传》,其义理之深,实非仅止于字面"无劳而获"之浅解。细究陈轸、杜赫之典,可见此语实含政治伦理之精微,亦折射出中国传统赏罚制度之要义。

考其本源,《周礼·天官》即有"以功诏禄"之制,孔子更言"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皆强调功禄相称之理。陈轸谏楚怀王事,正体现此中智慧。杜赫欲以空言取爵,恰如《韩非子·五蠹》所斥"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者,此乃破坏"爵禄者,人主之操柄"(《管子·明法》)之治国根本。陈轸建议"先试后赏",实与《荀子·君道》"度功而授禄"之说暗合,彰显先秦法家"循名责实"之要义。

此成语之贬义色彩,实源于三种伦理困境:其一违"天道酬勤"之常理,《尚书·大禹谟》云"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无功受禄则逆天理;其二坏"爵以驭贤"之制度,《礼记·王制》明言"爵人于朝,与众共之",滥赏必致名器轻亵;其三伤"君子耻虚得"之德操,王阳明《传习录》谓"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受非分之禄即失本心。观叶扶风、夜天华之例,皆因违此三义而招致非议。

然今人用此语,多失古义。或如现代企业管理中"无功受禄"之例,实已转化为谦辞,此乃语言流变之常。然究其根本,仍当回归《论语·雍也》"周急不继富"之义——赏罚之柄,当以"功"为衡。昔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言"赏延于世,非功不侯",正是此理。

智者当如陈轸,明察于未形;为政者当效楚王,纳谏而更张;受禄者宜学典故中辞赏之人,知《周易·谦卦》"君子以裒多益寡"之训。如此,则"禄"得其正,"功"彰其明,治国安邦之道,尽在其中矣。
+
陈宦丞 发表于 2025-8-1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无功受禄"的伦理困境与政治警示》

(一)词义溯源与典章制度
"禄"字从示从录,本义为祭神之谷,后衍为官吏俸给。《周礼·天官》"以八则治都鄙"郑玄注:"禄,所以富臣也。"先秦时期,"爵以驭贵,禄以驭富"的赏罚体系已臻完备。陈轸谏楚怀王事载于《战国策·楚策》,其"先功后禄"之议,实为法家"循名责实"思想雏形。李元恺"灾也"之叹,则折射唐人"德位相配"的儒家政治伦理。

(二)政治哲学中的合法性危机
1. 契约维度:《商君书·修权》云"授官予爵不以其劳,则忠臣不进",揭示爵禄本质是君主与臣民的绩效契约。杜赫事件中,陈轸的10辆兵车之策,恰是建立可验证的绩效评估机制。
2. 道德风险:叶扶风"喧宾夺主"的典故,印证《韩非子·二柄》"臣得树人则主失党"的警示,无功受禄易诱发权力寻租。西晋刘毅《请罢中正疏》痛陈"上品无寒门"之弊,正是制度性无功受禄的恶果。

(三)当代语境下的范式转换
1. 组织管理:现代企业"KPI考核"与《墨子·尚贤》"以劳殿赏"原则暗合,案例中职业经理人拒奖之举,实为对"按绩分配"原则的捍卫。
2. 社会公平:反义词"按劳分配"的马克思主义阐释,与《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形成跨时空对话,揭示分配正义的永恒命题。

(四)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
《礼记·坊记》"君子辞贵不辞贱"的谦逊传统,在"无功受禄"的贬义色彩中延续。但需警惕如"姑娘投桃报李"案例所示,将道德自律异化为交易筹码的倾向。王阳明《传习录》云"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真正拒斥无功受禄者,必如案例中实验员般付诸实践。

结语:此成语犹如一面千年铜镜,既照见《贞观政要》"官在得人,不在员多"的治国智慧,亦映出现代社会"绩效合法性"的普遍诉求。治世者当以陈轸之智为鉴,在制度设计中筑牢"禄不逾功"的堤防。(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