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3|回復: 0

[成语典故] 以强凌弱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8-31 08: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强凌弱〗相关人物

盗跖,传说是春秋时期的率领盗匪数千人的大盗。传说原名展雄,姬姓,展氏,名跖,一作蹠,又名柳下跖、柳展雄,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盗跖”和“桀跖”。

〖以强凌弱〗涵义

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以强凌弱〗出处

〖庄子·盗跖〗:“自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欺寡。”

〖以强凌弱〗辨析

〖以强凌弱〗读音:yǐ qiáng líng ruò

〖以强凌弱〗近义词:倚势凌人、弱肉强食、倚强凌弱

〖以强凌弱〗反义词:锄强扶弱、除暴安良、抑强扶弱

〖以强凌弱歇后语〗:恶狼专咬瘸腿猪

〖以强凌弱〗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以强凌弱〗造句

1、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以强凌弱乱加干涉的行为不但损人害己,而且违背当今世界潮流。

2、我们坚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

3、以众暴寡以强凌弱,是对他人自由的侵犯,也是对平等原则的践踏。

4、竞争可以是良性的,但如果太过火,就可能造成以强凌弱

5、虽然在这个世界上,以强凌弱,保存开展,是达不破的纪律,似乎本人们也不该该对那些处于困难竞争中的生命发出厚此薄彼的谈论。

6、我知道你总是虎视眈眈以强凌弱

7、中华文明传统一贯反对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的现象并未消除,甚至在某些地区酿成悲剧。

8、这里有以强凌弱,以大压小,以众暴寡,以硬欺软。

9、楚醉白施展柳凌霄所授武学,一去不回之势,竟然是用来以强凌弱流的觞楼剑招长空一击。

10、教他早早知道,以强凌弱者最易征服。

〖以强凌弱〗成语典故:

孔子有位朋友,名叫柳下季。柳下季弟弟名叫盗跖是春秋末、战国初时奴隶起义的领袖。“盗”是士大夫对起义奴隶的蔑称。盗跖部下有九千人,横行天下,以武力侵犯诸侯。凡是历经过的地方,大国严守城池,小国闭城自保,百姓叫苦。为此,有一次孔子对柳下季说:“做父亲的一定能教诲他的儿子,做兄长的一定能教育他的弟弟。否则,父子兄弟的关系也就不可贵了。

如今,先生是当世才子,弟弟是强盗,却又不能教育他,我真为你感到羞愧。我请求替先生去劝说他。”柳下季为难他说:“如果弟弟不听兄长的教育,即使有先生这样的辩才,又有什么办法呢?况且跖的为人,思想像泉涌一样恣肆梭流,意气如暴风一样变化突然,顺从他心意就高兴,不顺从他心意就发怒,容易用言语侮辱别人。我看先生不要去。”孔子不听柳下季的劝告,让弟子颜回驾车,另一个弟子子贡当侍,前去会见盗跖。

盗跖听说孔子来见他,勃然大怒,对通报人说:“这个人,就是鲁国的伪人孔丘吗?替我告诉他:“你不种地却吃得很好,不纺织却穿得很好,整日里摇唇鼓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地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样子,以求得封侯,得到富贵。你罪大恶极,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来加餐添菜。”孔子一再请求拜见,于是盗跖让他进来。孔子向盗跖行礼后,盗跖瞪大眼睛说:“孔丘,你所说的话,顺从我心意的可以活命,违逆我心意的就让你死。”孔子说:“将军身躯魁梧,智慧能包罗天下,又勇猛、强悍,足可以南面称王。而名字却叫做强盗。我很为将军羞耻。将军如果能听从我的意见,我可以为您南面出使到吴国和越国,北面出使到齐国和鲁国,东面出使到宋国和卫国。西面出使到晋国和楚国,使他们为将正名。盗跖逐渐向善。

〖以强凌弱〗成语接龙:

以强凌弱→弱不胜衣→衣带一江→江心补漏→漏脯充饥→饥寒交至→至诚高节→节中长节→节衣素食→食古不化→化若偃草→草莽英雄→雄文大手→手舞足蹈→蹈常袭故→故技重演→演武修文→文不加点→点金作铁→铁打铜铸→铸新淘旧→旧雨新知→知彼知己→己溺己饥→饥驱叩门→门户之争→争强斗胜→胜残去杀→杀一儆百→百端待举→举直厝枉→枉费心计→计无复之→之死靡他→他山攻错→错落不齐→齐东野语→语焉不详→详星拜斗→斗水活鳞→鳞次栉比→比肩叠踵→踵迹相接→接踵而至→至尊至贵→贵阴贱璧→璧坐玑驰→驰声走誉→誉满天下→下马看花→花辰月夕→夕寐宵兴→兴家立业→业业兢兢→兢兢翼翼→翼翼小心→心存目想→想望风采→采风问俗→俗下文字→字字珠玉→玉卮无当→当行本色→色授魂与→与世沉浮→浮翠流丹→丹心如故→故作玄虚→虚论高议→议论纷纷→纷纷穰穰→穰穰满家→家给民足→足不踰户→户枢不蠹→蠹众木折→折节读书→书空咄咄→咄咄怪事→事半功百

 
向亦 發表於 2025-7-16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以强凌弱"之文化批判与道德重构》

(引)《庄子·盗跖》所载"以强凌弱"之典,实为中华文明对强权逻辑最早的哲学解构。此四字虽简,却贯穿三千年治乱兴衰,今当以国学视角剖其肌理。

一、词源考辨与思想谱系
"强凌弱"现象在先秦典籍中多现,《孟子·告子》斥"率兽食人",《韩非子·奸劫》言"力多则人朝",皆与庄周所言形成互文。然盗跖之为"盗",恰如《吕氏春秋·当务》所辩,乃统治话语的暴力命名。柳下季不能化弟之典,实隐喻礼乐教化在暴力秩序前的失效。孔子"子为父隐"的伦理困境,在此转化为文明对野蛮的无奈。

二、文化基因的双重性
此成语折射出中华文明特有的悖论:既存"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商君书·画策》),又立"仁者爱人"的伦理准则(《论语·颜渊》)。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阳德阴刑"说,正是试图调和此矛盾。然观历代治乱,总难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的暴力循环。

三、当代启示与价值重估
当今国际关系中"修昔底德陷阱"之说,实为"以强凌弱"的现代变体。王夫之《读通鉴论》言"势相激而理随以易",提醒我们:强者之"理"常随"势"而变。故《尚书·洪范》"无偏无党"的中道智慧,可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思想资源。企业竞争中的"生态位"理论,亦暗合《周易》"各正性命"的和谐观。

(结)《礼记·礼运》"大道之行"的天下为公理想,始终是对"强凌弱"逻辑的根本否定。重新诠释此成语,当超越简单道德批判,而深入文明对话层面——强者之强,终须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为终极尺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