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12|回覆: 1

[成語典故] 自食其果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8-31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自食其果】相關人物

丘濬,字道源,黟(今安徽黟縣)人。著有【天乙遁甲賦】、【觀時感事詩】各一卷,文集十五卷,已佚。

【自食其果】涵義

指自己做了壞事,自己受到損害或懲罰。

【自食其果】出處

茅盾【〖呼蘭河傳〗序】:“除了因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樂。”

【自食其果】辨析

【自食其果】讀音:zì shí qí guǒ

【自食其果】近義詞:自掘墳墓、自作自受

【自食其果】反義詞:嫁禍於人

【自食其果歇後語】:孫猴子守桃園

【自食其果】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自食其果】造句

1、他們因自己的行徑,就自食其果;因自己的計謀,就飽受其害。

2、倘若逾越分寸,時尚就絕對沒有放縱無度而不自食其果的事!一切要合乎中庸之道。

3、幾個月以後,當傑奎琳開始自食其果時,對她的父母來說那是多麼殘忍的啊!

4、她的惡劣行為必將使她自食其果

5、要保持言語的輕柔和溫順,或許你明天就會自食其果

6、托尼曾經損害了約翰的名譽。現在該是他自食其果的時候了。

7、你確實應該把自己所做的事告訴你母親。你最終只好自食其果

8、戰爭沒有嚇倒人民,反而使戰爭的發動者自食其果,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9、用不着懲罰他,就讓他自食其果呆幾天,他的良心就會遣責他的。

10、別再欺騙別人了,否則你總有一天會自食其果

【自食其果】成語典故:

宋朝時期,有位大官名叫丘浚的人去拜訪一位和尚,但和尚看見丘浚的打扮不像是做官的人,於是對他不理不睬,態度非常不禮貌。這個時候,來了位高級軍官的兒子,那位和尚看他穿着打扮非常氣派,便立刻滿臉笑容、必恭必敬地走上前招待。丘浚看到這一切很生氣,等到那個軍官的兒子離開後,憤怒地問和尚說:“你為甚麼對我這樣不客氣,而對他又那麼好呢?”

和尚口才很好,說:“你誤解了!我表面上對他客氣,但內心未必對他客氣;而內心對他客氣的,就沒必要表面客氣。”這時丘浚手中剛好有支拐杖,一怒之下,向和尚的頭上打去,說道:“按照你的邏輯,打你就是愛你,不打你就是恨你,那麼我只好打你了。”

【自食其果】成語接龍:

自食其果→果行育德→德容兼備→備嘗艱苦→苦口逆耳→耳鬢廝磨→磨杵作針→針芥之合→合衷共濟→濟世之才→才高運蹇→蹇人上天→天災地妖→妖由人興→興亡繼絕→絕少分甘→甘旨肥濃→濃蔭蔽日→日出三竿→竿頭一步→步履維艱→艱難險阻→阻山帶河→河魚腹疾→疾風勁草→草長鶯飛→飛砂轉石→石火風燭→燭照數計→計無由出→出奇取勝→勝友如雲→雲程萬裏→裏外夾攻→攻守同盟→盟山誓海→海天雲蒸→蒸蒸日上→上替下陵→陵弱暴寡→寡信輕諾→諾諾連聲→聲威大震→震古鑠今→今來古往→往返徒勞→勞身焦思→思賢如渴→渴而掘井→井臼親操→操戈入室→室邇人遙→遙呼相應→應答如響→響答影隨→隨俗雅化→化腐為奇→奇花異草→草腹菜腸→腸肥腦滿→滿腹文章→章句之徒→徒有其名→名落孫山→山光水色→色如死灰→灰心喪意→意氣自如→如獲至寶→寶刀不老→老成煉達→達官貴要→要價還價→價增一顧→顧盼生姿→姿意妄為→為所欲為→為富不仁→仁心仁聞→聞寵若驚

zilong197931 發表於 2025-4-17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自食其果"的倫理意蘊與歷史鏡鑒】

"自食其果"作為漢語成語的精妙之處,在於其以飲食喻因果的修辭智慧。考其源流,【周易·繫辭】"無咎者,善補過也"已蘊此理,至宋人丘濬杖責勢利僧的典故,終使此語獲得完整的敘事載體。丘氏【觀時感事詩】雖佚,然其人以剛直著稱,此事足見士大夫對道德虛偽的深惡痛絕。

此成語的倫理結構包含三重維度:其一為行為主體與後果的必然聯繫,【孟子·離婁】"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可相發明;其二揭示偽善者的邏輯困境,與【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以子之矛陷子之楯"的悖論同構;其三彰顯儒家"反求諸己"的修養觀,【禮記·大學】"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正是此義。

歷史長河中,此類鏡鑒不勝枚舉。南宋權相賈似道專權誤國,終在木棉庵被鄭虎臣錘殺;明代嚴嵩父子貪瀆,落得餓死墓舍。這些皆印證【尚書·太甲】"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的古訓。丘濬故事的特殊性在於,其以即時性的因果報應,解構了佛教"三世因果"的延時性,體現儒家對現世倫理的執着。

今人運用此語,當避免簡單化的道德審判。茅盾在【〖呼蘭河傳〗序】中的使用頗具深意,既批判愚昧又含悲憫,這種辯證思維恰合【論語】"攻其惡,無攻人之惡"的中道。當代社會中的網絡暴力、環境破壞等現象,皆可視為集體性的"自食其果",需要群體自省而非個體歸罪。

成語接龍"果行育德"至"耳鬢廝磨"的語義流變,暗合【易經】"果行育德"的君子之道。讀者若能由此領悟"慎始敬終"之理,便是真正讀懂了這四字箴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