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09|回覆: 1

[成語典故] 入室操戈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8-31 06: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入室操戈】相關人物

何休(129年--182年),中國東漢時期今文經學家。字邵公,任城樊(今山東兗州西南)人。

鄭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省濰坊市)人,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

【入室操戈】涵義

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到他的屋裡去,拿起他的武器攻擊他。比喻引用對方的論點反駁對方。

【入室操戈】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鄭玄傳】:“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

【入室操戈】辨析

【入室操戈】讀音:rù shǐ cāo gē

【入室操戈】反義詞:共御外侮

【入室操戈】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

【入室操戈】造句

1、他提出這些觀點,正如入室操戈,駁得對方體無完膚。

2、日軍侵華時,蔣介石不但不抗日,卻入室操戈,受到全國人民的唾棄。

3、他評論論文時,往往入室操戈,以對方的觀點來指陳對方的缺失。

4、他這是入室操戈,空手進入屋子,卻用屋內球棒打傷了主人。

5、小偷入室操戈,屋主負傷報警。

6、他口若懸河,入室操戈,一下就把對方駁得啞口無言。

7、你在我谷內打傷我門下弟子,還毀壞了他們的法寶,如此入室操戈的行爲,讓本座好生爲難。

8、這幫強盜有時候巧取豪奪,有時候就入室操戈,總之沒幹過什麼好事。

9、日軍侵華時,蔣介石不但不抗日,反而入室操戈,遭到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

【入室操戈】成語典故:

後漢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名叫鄭玄。他從小勤奮好學,太守杜密認爲他是個可造之材,於是推薦他進入太學讀書。後來鄭玄又拜大文學家馬融爲師,在他門下學習。當鄭玄學成離開時,馬融感慨地說:“鄭玄走了,我全部的學識也都被他帶走了。”鄭玄在家裡勤奮地研究學問,他和一起研究經學的何休是好朋友。何休寫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三篇文章。鄭玄讀完後,不同意他的見解,於是就寫了【發墨守】、【針膏肓】、【起般疾】三篇文章來反駁何休。

何休讀完後,發現鄭玄是利用自己文章里的觀點來反駁自己,而且很有道理,不得不憾慨地說:“你這樣不是進來我的屋子,又拿我的武器向我進攻嗎?”

顧查卒 發表於 2025-4-23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入室操戈"的經學淵源與辯證思維】

"入室操戈"一典,實爲東漢經學論辯之精粹所在。何休與鄭玄之辯,非徒口舌之爭,乃今古文經學方法論之深刻交鋒。何休著【公羊墨守】等三篇,持守今文家法;鄭玄作【發墨守】等三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遂成經學史上一段公案。

細考此典,可見三重深意:其一顯學術交鋒之烈。鄭玄"即其說而破其說",恰如【孫子兵法】所謂"因敵制勝",此乃漢代經師"以經解經"之典範。其二見學術傳承之變。馬融謂"吾道東矣",鄭玄能承師說而超越之,正是"青出於藍"的生動寫照。其三示學術胸襟之廣。何休雖遭反駁,仍能嘆服"入吾室操吾戈",足見漢儒"和而不同"的學術氣度。

今人用此成語,多失其本真。造句中竟有七例用於暴力場景,實爲望文生義之謬。唯第三例"以對方觀點指陳缺失",尚得精要。蓋"操戈"者,非執兵刃,乃持論理;"入室"者,非闖宅第,乃入學術堂奧。鄭玄之辯,正在深諳何休理路而指其紕漏,此即【文心雕龍】所謂"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的論辯智慧。

觀今日學術論爭,或囿於門戶之見,或流於意氣之爭,鮮見如鄭玄之"入室"功夫、何休之容人雅量。若欲得學術真諦,當效法古人:既要"入室"深研對方理路,更要"操戈"嚴守學術規範。如此,方不負"入室操戈"這一典故所蘊含的辯證思維與學術倫理。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7-18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入室操戈"之經學義理與修辭辯證】

"入室操戈"一典,實爲東漢經學論辯之精妙寫照。何休、鄭玄二公之爭,非徒言辭交鋒,實乃今古文經學方法論之深刻體現。何休著【公羊墨守】等三篇,持守今文家法;鄭玄作【發墨守】等三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正合【孫子兵法】"因敵制勝"之要義。范曄【後漢書】載"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此語非僅修辭,實揭示經學辯難之深層理路。

考其字義,"入室"者,非謂物理空間之進入,乃學術門徑之通達;"操戈"者,非實指兵器,乃思想武器之運用。鄭玄深諳何休【公羊】義例,故能就其邏輯推衍而破其藩籬,此即【周易】"窮變通久"之道。觀何休之嘆,非真慍怒,實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之欣慰,恰如【論語】所謂"教學相長"。

今人用此成語,多失古義。例句中"日軍侵華"之喻,已乖離學術論辯本旨;"小偷入室"之例,更墮爲字面附會。當知此典精髓,在於"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辯證智慧。鄭玄之反駁,皆本何休所立【公羊】條例,此即【荀子】"辨則盡故"之體現。故運用此語,當如【文心雕龍】所云"沿波討源",把握其學理交鋒之本質。

至若馬融"吾道東矣"之嘆,與何休"入室操戈"之語,實爲師徒學術傳承之一體兩面。前者言薪火相傳,後者顯學術爭鳴,二者共同構成漢代經學發展之張力。明乎此,則知"入室操戈"非敵對行爲,實爲學術共同體內部之良性互動,恰合【禮記】"君子和而不同"之旨。

今之學者用此成語,當效鄭玄之"入室"功夫——必先沉潛鑽研,得其三昧,而後可"操戈"論難。若未入堂奧而妄加批評,則如【孟子】所謂"不揣其本而齊其末",豈非學術之大忌?故"入室操戈"四字,實爲學術批評之最高準則,學者當慎思明辨而後用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