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16|回复: 0

[成语典故] 残杯冷炙

[复制链接]
+
是飞 发表于 2016-8-28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残杯冷炙》相关人物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残杯冷炙》涵义

残:剩余;杯:指酒;炙:烤肉。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残杯冷炙》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

《残杯冷炙》辨析

《残杯冷炙》读音:cán bēi lěng zhì

《残杯冷炙》近义词:残羹冷炙

《残杯冷炙》反义词:山珍海味

《残杯冷炙》用法:联合式;作宾语

《残杯冷炙》造句

1、做人不可攀结权贵,靠人施舍,以受残杯冷炙之辱。

2、小时候,他经常为大户人家打工,讨些残杯冷炙充饥度日。

3、如仅有品牌却不能成为名牌,市场留给自己的也只能是残杯冷炙

4、学校食堂开饭时间有限,去晚一点就只剩些“残杯冷炙”,这种情况下只能吃外面的东西了。

5、没有卓有实效的活动组织,陶博会已经沦落成收拾广交会残杯冷炙新品牌哄抢新经销商的鸡肋。

6、学生张力说,在北京呆了两个多月,吃的饭菜都是客人剩下的残杯冷炙,偶尔才能吃上水煮白菜凉拌黄瓜。

7、在亚特兰大的Ecco餐厅,服务员不会将食物残渣扫进垃圾箱,他们会把这些残杯冷炙倒进一个5加仑的木桶,制成堆肥。

8、三日前,对着残杯冷炙实在难以下咽的萧衮闯入了伙房,看着满屋的炊金馔玉,立时按捺不住大快朵颐横扫各式江陵名菜。

9、布莱尔否认美英之间是一种“交换”关系,也否认“美国经常抛给我们一些残杯冷炙”作为回报的说法。

10、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残杯冷炙》成语典故:

北齐的文学家颜之推,学识渊博,他有一部《颜氏家训》传世,内容是以儒家的传统思想作为立身治家之道。这部著作,对后世不少学者为人处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颜氏家训》中有一处告诫说,不能因为有点称赞,你就去受权贵驱使;处在低下的座位上,受取权贵施舍的屈辱。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有一段时间就被迫在颜之推提到过的这种悲辛的处境里生活。

杜甫从小聪明好学,志高务实,但一直没有遇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直到三十五岁那年,早已盛负诗名的他才踏上通往京都长安的大道。考试完后,杜甫觉得文章写得得心应手。但他哪里知道,主持这次考试的大臣李林甫,根本不想选用贤才,而对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概采取排斥的态度。

杜甫没有料到自己会应试失败,内心非常痛苦,对前途悲观失望。从此,他流落长安,以“宾客”的身份出入于达官贵人之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时常陪王公大臣宴饮,席间吟诗赋辞助兴。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生计,一方面也是希望得到权贵们的推荐,求得一官半职。

《残杯冷炙》成语接龙:

残杯冷炙→炙鸡渍酒→酒食征逐→逐浪随波→波波碌碌→碌碌无闻→闻一知十→十日之饮→饮水啜菽→菽水承欢→欢欣若狂→狂涛巨浪→浪蕊浮花→花说柳说→说来说去→去住两难→难分难舍→舍本求末→末大不掉→掉三寸舌→舌端月旦→旦种暮成→成年古代→代代相传→传龟袭紫→紫绶金章→章决句断→断梗飘萍→萍水相逢→逢场游戏→戏彩娱亲→亲密无间→间不容息→息迹静处→处安思危→危迫利诱→诱敌深入→入竟问禁→禁网疏阔→阔步高谈→谈何容易→易于反掌→掌上明珠→珠沉沧海→海誓山盟→盟山誓海→海沸山裂→裂石流云→云集景从→从善如流→流移失所→所向披靡→靡然乡风→风月无边→边尘不惊→惊涛怒浪→浪酒闲茶→茶余饭饱→饱练世故→故人之意→意兴盎然→然糠自照→照人肝胆→胆大如斗→斗唇合舌→舌尖口快→快刀斩麻→麻木不仁→仁心仁闻→闻风而至→至死不二→二仙传道→道长争短→短刀直入→入土为安→安良除暴→暴殒轻生→生生不息→息交绝游→游戏翰墨

《残杯冷炙》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建立起一套开放的人才流动与竞争机制以及公正的人才录用体系。否则,将导致人才大量流失。

+
dunbar 发表于 2025-6-30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残杯冷炙"的伦理意蕴与士人风骨》

"残杯冷炙"一词,语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其字面指代食余之馔,深层则隐喻人格屈辱之境。颜氏所谓"见役勋贵,处之下坐"的训诫,实为士大夫立身处世的重要伦理准则。此四字虽简,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士人尊严与人格独立的深刻思考。

考其词源,"残杯"指饮余之酒,"冷炙"谓食剩之肉。颜之推以此物象喻指依附权贵所得之微薄赏赐,其贬义色彩昭然若见。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之句,正是对此境遇的生动写照。杜子美长安十载,困守京华,虽曾"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然终不肯折节事权贵,其诗作中反复出现的"残杯"意象,实为士人坚守节操的精神投射。

细究此语伦理内涵,可见三重境界:其一为物质层面的生存窘迫,此乃表象;其二为人格尊严的自我维护,颜氏所谓"不可令有称誉"正是此意;其三为精神独立的终极追求,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即其体现。三者层层递进,构成传统士人"贫贱不能移"的道德准则。苏轼《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旷达,恰与"残杯冷炙"形成精神对照。

今人用此成语,多侧重其物质匮乏之义,而忽略其精神警示。观当代社会,或有为五斗米折腰者,或有趋炎附势者,较之古人"不食嗟来之食"的气节,岂不愧怍?颜之推的训诫在今日仍具现实意义:人格尊严的维护,不在物质多寡,而在精神是否独立。

《礼记·檀弓》载齐大饥,黔敖施食,呼"嗟!来食",饿者终不食而死。此典故与"残杯冷炙"异曲同工,皆昭示:士之节操,宁守清贫而不受辱。吾辈研习国学,当由此语入,体会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精髓,于浮华世间守其本心,方不负先贤垂训之深意。
+
赵科技法 发表于 2025-7-24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残杯冷炙"的伦理意蕴与士人风骨》

"残杯冷炙"一词,初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其文曰:"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此语道破了中国古代士人面临的核心伦理困境——在功名诱惑与人格尊严之间的艰难抉择。细究之,此成语实包含三重文化意蕴。

其一,物质层面的生存隐喻。"残杯"指余沥之酒,"冷炙"谓已凉之肉,合指权贵宴饮后的剩余食物。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写照,正是唐代寒士依附豪门的真实生存状态。这种物质依赖关系,本质上构成了对士人精神的隐性压迫。

其二,精神层面的尊严考验。颜之推所谓"见役勋贵"之诫,实承《孟子·告子上》"富贵不能淫"之训。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特别强调:"士之贫贱,当固其守。"接受残杯冷炙不仅关乎温饱,更是对"士志于道"这一根本价值的挑战。杜甫虽历尽饥寒,仍坚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正是对此种风骨的最佳诠释。

其三,社会层面的权力结构折射。此成语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主—客"关系的残酷性。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论及:"古之仕者,不卑小官。"而现实中,寒门士子往往沦为权贵的文学清客,如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所载诸多文人依附严嵩之事,恰是"残杯冷炙"现象的历史延续。

当今社会虽无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但知识人在资本与权力面前的异化危机依然存在。颜之推的警示与杜甫的实践,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化基因:真正的士人精神,当如《周易·乾卦》所言"不易乎世,不成乎名",在物质诱惑面前保持精神的独立性。这种文化基因,对于构建现代知识分子的伦理自觉,仍具有重要的镜鉴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