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14|回復: 0

[思維啟發] 〖去年天气旧亭台〗载不动的京味乡愁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24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去年天气旧亭台〗:载不动的京味乡愁

20160824_002

20160824_002

著名作家叶广芩,是当今中国文坛一道令人注目的风景,在用『京白写京事』,抒写北京百年的人物众生相,北京百姓的价值观念,北京社会的风土人情方面,在当今的中国可谓独树一帜。她的代表作有〖乾清门内〗〖战争孤儿〗〖注意熊出没〗等,作品中透着浓浓的京味和大家气派,使人心醉神迷。而在新作〖去年天气旧亭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则展现了叶广芩记忆深处那带不走的童年,载不动的乡愁。

〖去年天气旧亭台〗,由一系列描写北京百姓生活的故事组成,包括〖太阳宫〗〖月亮门〗〖鬼子坟〗〖后罩楼〗〖扶桑馆〗〖树德桥〗〖唱晚亭〗和〖黄金台〗9篇,每篇篇名都是一个北京建筑的名字,蕴涵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的眷恋与追念。

这些叶广芩自幼生长、耳熟能详的地方,在北京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或已灰飞烟灭,或已面目全非。几十年离别故乡,使得叶广芩饱蘸浓情之笔,描写了北京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记录下老北京的历史、风俗、人情,作为留给现代化的北京及当代北京人珍贵的记忆。

叶广芩动用了她最独特、最难忘、最熟悉的生活素材,构思精巧、匠心独运。如〖太阳宫〗讲述了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曾经拥有过的京郊农家生活的悠闲快乐及曾经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太阳的宫殿』;〖唱晚亭〗写老房拆迁时发现一块刻着『唱晚亭』的石头,使得带有一夜暴富梦想的人们狂热追求,『赌石』后发现它毫无价值又一哄而散;〖后罩楼〗则通过对旧王府后罩楼主人『珍格格』的身世追究,道出『文革』中造反者的追悔,折射出人性的光芒。字里行间,北京的百年兴衰沉浮,连同风景地理、风俗人情一同得以展现。

叶广芩的作品,以皇族后裔和满族后人为主人公,书写他们的命运转承,时代的新旧更替,探究在他们身上蕴含着的传统文化的因子与民族精神的遗存。如〖扶桑馆〗,『七格格』丫丫偷拿家中的古董去唐先生那儿换钱。40年后,唐先生郑重地还回了丫丫小时候拿给他的那些现在已很值钱的各种物件,而且一件不落,保存完好,展现了唐先生对一个孩子的理解与关爱,对一种精神的坚持与恪守。

叶广芩是个平易近人的人。她平素爱穿一袭与众不同的素色旗袍,举手投足优雅沉静,让人觉得她正款款从历史深处走出来。她的作品往往哀而不伤,透出一种生命的旷达,这是有阅历有见识的作家才会有的文学气度。

在叶广芩印象中,北京市民的生活,无论那冒着热气刚揭开笼屉的窝窝头、炝了花椒油的疙瘩汤,还是送来一把青枣的邻居、炸开花豆的老纪,无不使她感到善良和温情,谦恭平和与善解人意。她曾经说:『从胡同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内里的厚重和达观。』

叶广芩是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满族贵族家庭,祖姓叶赫那拉,这是一个辉煌的姓氏,以出皇后而著名。古老的北京并没有为这个叶赫那拉氏的后代带来平静生活,动荡的青春、早逝的父亲,母亲贫病交加之际她却长久地离开了北京,北京这个古都里含有她太多的伤痛的记忆,也给了她最初的、最为基本的人生态度。46岁那年她发表了成名作〖本是同根生〗。和今天的『80后』『90后』作家相比,她可真是大器晚成了。之后她开始大量地写旧北京的生活。

读完全书,感觉叶广芩的文人情怀、史家眼光彰显无遗。小说用笔看似散漫随意,信手拈来,实则别具匠心,独辟蹊径,放得开,收得拢。她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故事讲得行云流水,人物写得入木三分,从容淡定中蕴着智慧和深刻,闲散温婉中透着幽默和锋芒,很值得一读。

邹外 發表於 2025-6-21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文化记忆与空间诗学
——论叶广芩京味书写的双重维度

叶广芩新作《去年天气旧亭台》以建筑名篇的独特结构,构筑了一座连接时空的文学亭台。其笔下的"太阳宫""唱晚亭"等九处空间意象,实为传统"以物观史"叙事传统的当代延续。这种将地理坐标转化为文化符号的书写策略,暗合《洛阳伽蓝记》以建筑志城的文脉,却在现代性语境下生发出新的文化张力。

一、空间叙事中的文化基因
作品中每处建筑皆具双重属性:作为物理空间,它们承载着老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图景;作为文化容器,则封存着满族贵胄的精神密码。如《后罩楼》对"珍格格"身世的钩沉,实为对"礼失求诸野"这一文化命题的当代诠释。作者以建筑为解剖刀,层层剖开历史褶皱中的人性肌理,其叙事手法令人想起《东京梦华录》以市井见王朝兴替的笔意,却在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的对话中展现出更复杂的现代性思考。

二、语言美学的双重奏
叶氏"京白写京事"的创作实践,本质上是对《红楼梦》以降"以俗为雅"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其语言既保留"豆汁儿""鸽哨"等物质性符号的在地性,又通过"黄金台""扶桑馆"等意象构建起超越地域的文化象征系统。这种雅俗交融的叙事策略,恰如宋代"以诗为词"的文学实验,在当代语境中重构了京味文学的美学范式。

三、乡愁书写的现代性转化
当"赌石"闹剧消解了"唱晚亭"的文化重量,作者实则揭示了传统空间在消费主义浪潮中的异化过程。这种书写不同于简单的怀旧,而是以本雅明所谓"辩证意象"的方式,让消逝的亭台成为照见现代性困境的镜子。唐先生归还古董的细节,恰似《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现代注脚,在器物往来间完成精神价值的传递。

叶广芩的创作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记忆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中,而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褶皱里。其笔下那些行将消逝的亭台楼阁,终将以文学的形式获得永生。这种"哀而不伤"的美学境界,既承续了《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又为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乡愁提供了诗意的栖居之所。
雨纷飞啊 發表於 2025-7-17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亭台依旧在,京华何处寻——叶广芩笔下的文化乡愁与精神原乡》

叶广芩女士新著《去年天气旧亭台》,以九处京华故地为经纬,织就一幅饱含文化乡愁的精神地图。这部作品延续了"以建筑写史,借空间抒情"的文人传统,在当代文学场域中重构了"京城记忆"的书写范式。其价值不仅在于京味文学的传承,更在于对都市化进程中文化根脉断裂现象的深刻反思。

从文学地理学视角审视,叶广芩选取的九处建筑构成独特的空间叙事系统:太阳宫与月亮门形成日月对举,黄金台与唱晚亭构成时空呼应,后罩楼与扶桑馆演绎贵贱浮沉。这种精心设计的空间结构,暗合《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都城规划理念,体现出作者对北京城市肌理的深刻把握。每处建筑既是具体物象,更是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场域",正如《东京梦华录》以空间为纲记录汴京风华,叶氏此作实为当代"燕京忆旧录"。

在叙事艺术层面,叶广芩创造性地发展了"京白"书写传统。其语言既保留《儿女英雄传》的市井鲜活,又融入《红楼梦》的典雅蕴藉,形成"文白交融"的独特语体。如《扶桑馆》中唐先生"一件不落"的细节描写,既见《史记·季布列传》"一诺千金"的士人风骨,又具老北京"爷们儿"的仗义特质。这种语言张力恰如张恨水"以俗为雅"的笔法,在俚俗叙事中见出文化厚度。

作品对满族文化记忆的挖掘尤具深意。《后罩楼》中珍格格的命运浮沉,实为八旗文化在现代性冲击下的缩影。作者以人类学"深描"手法,通过服饰、饮食、礼仪等文化符号,再现了《满洲源流考》所载的族群记忆。这种书写既是对《红楼梦》世家叙事的当代续写,也与老舍《正红旗下》形成跨世纪对话,共同构建了多元一体的北京文化谱系。

面对城市化带来的文化失语,叶广芩的创作体现出"文化守夜人"的自觉。其笔下的亭台楼阁,已超越物理空间成为精神坐标。这种"建筑诗学"的实践,与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保育理念遥相呼应,在文学层面完成了对城市文脉的抢救性记录。当推土机碾过历史街区时,这些文字便成了移动的"纸上文物"。

在全球化语境下,《去年天气旧亭台》的价值更显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乡愁不是怀旧情绪,而是对文化基因的辨识与坚守。叶广芩以文人之笔构筑的这座记忆宫殿,既是对逝去京华的招魂,更为当代都市人提供了安顿心灵的精神原乡。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当旧亭台渐次湮灭,文学终将成为最坚固的文化纪念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