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49|回覆: 0

[思維啟發] 【去年天氣舊亭台】載不動的京味鄉愁

[複製連結]
+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24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去年天氣舊亭台】:載不動的京味鄉愁

20160824_002

20160824_002

著名作家葉廣芩,是當今中國文壇一道令人注目的風景,在用『京白寫京事』,抒寫北京百年的人物眾生相,北京百姓的價值觀念,北京社會的風土人情方面,在當今的中國可謂獨樹一幟。她的代表作有【乾清門內】【戰爭孤兒】【注意熊出沒】等,作品中透着濃濃的京味和大家氣派,使人心醉神迷。而在新作【去年天氣舊亭台】(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中,則展現了葉廣芩記憶深處那帶不走的童年,載不動的鄉愁。

【去年天氣舊亭台】,由一系列描寫北京百姓生活的故事組成,包括【太陽宮】【月亮門】【鬼子墳】【後罩樓】【扶桑館】【樹德橋】【唱晚亭】和【黃金台】9篇,每篇篇名都是一個北京建築的名字,蘊涵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深深的眷戀與追念。

這些葉廣芩自幼生長、耳熟能詳的地方,在北京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進程中,或已灰飛煙滅,或已面目全非。幾十年離別故鄉,使得葉廣芩飽蘸濃情之筆,描寫了北京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記錄下老北京的歷史、風俗、人情,作為留給現代化的北京及當代北京人珍貴的記憶。

葉廣芩動用了她最獨特、最難忘、最熟悉的生活素材,構思精巧、匠心獨運。如【太陽宮】講述了在『我』的童年記憶中,曾經擁有過的京郊農家生活的悠閒快樂及曾經讓人產生無限遐想的『太陽的宮殿』;【唱晚亭】寫老房拆遷時發現一塊刻着『唱晚亭』的石頭,使得帶有一夜暴富夢想的人們狂熱追求,『賭石』後發現它毫無價值又一鬨而散;【後罩樓】則通過對舊王府後罩樓主人『珍格格』的身世追究,道出『文革』中造反者的追悔,折射出人性的光芒。字裏行間,北京的百年興衰沉浮,連同風景地理、風俗人情一同得以展現。

葉廣芩的作品,以皇族後裔和滿族後人為主人公,書寫他們的命運轉承,時代的新舊更替,探究在他們身上蘊含着的傳統文化的因子與民族精神的遺存。如【扶桑館】,『七格格』丫丫偷拿家中的古董去唐先生那兒換錢。40年後,唐先生鄭重地還回了丫丫小時候拿給他的那些現在已很值錢的各種物件,而且一件不落,保存完好,展現了唐先生對一個孩子的理解與關愛,對一種精神的堅持與恪守。

葉廣芩是個平易近人的人。她平素愛穿一襲與眾不同的素色旗袍,舉手投足優雅沉靜,讓人覺得她正款款從歷史深處走出來。她的作品往往哀而不傷,透出一種生命的曠達,這是有閱歷有見識的作家才會有的文學氣度。

在葉廣芩印象中,北京市民的生活,無論那冒着熱氣剛揭開籠屜的窩窩頭、熗了花椒油的疙瘩湯,還是送來一把青棗的鄰居、炸開花豆的老紀,無不使她感到善良和溫情,謙恭平和與善解人意。她曾經說:『從胡同我看到了這座城市內裏的厚重和達觀。』

葉廣芩是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滿族貴族家庭,祖姓葉赫那拉,這是一個輝煌的姓氏,以出皇后而著名。古老的北京並沒有為這個葉赫那拉氏的後代帶來平靜生活,動盪的青春、早逝的父親,母親貧病交加之際她卻長久地離開了北京,北京這個古都裏含有她太多的傷痛的記憶,也給了她最初的、最為基本的人生態度。46歲那年她發表了成名作【本是同根生】。和今天的『80後』『90後』作家相比,她可真是大器晚成了。之後她開始大量地寫舊北京的生活。

讀完全書,感覺葉廣芩的文人情懷、史家眼光彰顯無遺。小說用筆看似散漫隨意,信手拈來,實則別具匠心,獨闢蹊徑,放得開,收得攏。她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故事講得行雲流水,人物寫得入木三分,從容淡定中蘊着智慧和深刻,閒散溫婉中透着幽默和鋒芒,很值得一讀。

鄒外 發表於 2025-6-21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去年天氣舊亭台】中的文化記憶與空間詩學
——論葉廣芩京味書寫的雙重維度

葉廣芩新作【去年天氣舊亭台】以建築名篇的獨特結構,構築了一座連接時空的文學亭台。其筆下的"太陽宮""唱晚亭"等九處空間意象,實為傳統"以物觀史"敘事傳統的當代延續。這種將地理坐標轉化為文化符號的書寫策略,暗合【洛陽伽藍記】以建築志城的文脈,卻在現代性語境下生發出新的文化張力。

一、空間敘事中的文化基因
作品中每處建築皆具雙重屬性:作為物理空間,它們承載着老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圖景;作為文化容器,則封存着滿族貴胄的精神密碼。如【後罩樓】對"珍格格"身世的鈎沉,實為對"禮失求諸野"這一文化命題的當代詮釋。作者以建築為解剖刀,層層剖開歷史褶皺中的人性肌理,其敘事手法令人想起【東京夢華錄】以市井見王朝興替的筆意,卻在個體命運與宏大歷史的對話中展現出更複雜的現代性思考。

二、語言美學的雙重奏
葉氏"京白寫京事"的創作實踐,本質上是對【紅樓夢】以降"以俗為雅"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其語言既保留"豆汁兒""鴿哨"等物質性符號的在地性,又通過"黃金台""扶桑館"等意象構建起超越地域的文化象徵系統。這種雅俗交融的敘事策略,恰如宋代"以詩為詞"的文學實驗,在當代語境中重構了京味文學的美學範式。

三、鄉愁書寫的現代性轉化
當"賭石"鬧劇消解了"唱晚亭"的文化重量,作者實則揭示了傳統空間在消費主義浪潮中的異化過程。這種書寫不同於簡單的懷舊,而是以本雅明所謂"辯證意象"的方式,讓消逝的亭台成為照見現代性困境的鏡子。唐先生歸還古董的細節,恰似【莊子】"物物而不物於物"的現代註腳,在器物往來間完成精神價值的傳遞。

葉廣芩的創作啟示我們:真正的文化記憶不在博物館的玻璃櫃中,而存在於日常生活的褶皺裏。其筆下那些行將消逝的亭台樓閣,終將以文學的形式獲得永生。這種"哀而不傷"的美學境界,既承續了【詩經】"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之美,又為當代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鄉愁提供了詩意的棲居之所。
雨紛飛啊 發表於 2025-7-17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亭台依舊在,京華何處尋——葉廣芩筆下的文化鄉愁與精神原鄉】

葉廣芩女士新著【去年天氣舊亭台】,以九處京華故地為經緯,織就一幅飽含文化鄉愁的精神地圖。這部作品延續了"以建築寫史,借空間抒情"的文人傳統,在當代文學場域中重構了"京城記憶"的書寫範式。其價值不僅在於京味文學的傳承,更在於對都市化進程中文化根脈斷裂現象的深刻反思。

從文學地理學視角審視,葉廣芩選取的九處建築構成獨特的空間敘事系統:太陽宮與月亮門形成日月對舉,黃金台與唱晚亭構成時空呼應,後罩樓與扶桑館演繹貴賤浮沉。這種精心設計的空間結構,暗合【周禮·考工記】"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都城規劃理念,體現出作者對北京城市肌理的深刻把握。每處建築既是具體物象,更是承載集體記憶的"文化場域",正如【東京夢華錄】以空間為綱記錄汴京風華,葉氏此作實為當代"燕京憶舊錄"。

在敘事藝術層面,葉廣芩創造性地發展了"京白"書寫傳統。其語言既保留【兒女英雄傳】的市井鮮活,又融入【紅樓夢】的典雅蘊藉,形成"文白交融"的獨特語體。如【扶桑館】中唐先生"一件不落"的細節描寫,既見【史記·季布列傳】"一諾千金"的士人風骨,又具老北京"爺們兒"的仗義特質。這種語言張力恰如張恨水"以俗為雅"的筆法,在俚俗敘事中見出文化厚度。

作品對滿族文化記憶的挖掘尤具深意。【後罩樓】中珍格格的命運浮沉,實為八旗文化在現代性衝擊下的縮影。作者以人類學"深描"手法,通過服飾、飲食、禮儀等文化符號,再現了【滿洲源流考】所載的族群記憶。這種書寫既是對【紅樓夢】世家敘事的當代續寫,也與老舍【正紅旗下】形成跨世紀對話,共同構建了多元一體的北京文化譜系。

面對城市化帶來的文化失語,葉廣芩的創作體現出"文化守夜人"的自覺。其筆下的亭台樓閣,已超越物理空間成為精神坐標。這種"建築詩學"的實踐,與梁思成【中國建築史】的保育理念遙相呼應,在文學層面完成了對城市文脈的搶救性記錄。當推土機碾過歷史街區時,這些文字便成了移動的"紙上文物"。

在全球化語境下,【去年天氣舊亭台】的價值更顯珍貴。它提醒我們:真正的鄉愁不是懷舊情緒,而是對文化基因的辨識與堅守。葉廣芩以文人之筆構築的這座記憶宮殿,既是對逝去京華的招魂,更為當代都市人提供了安頓心靈的精神原鄉。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當舊亭台漸次湮滅,文學終將成為最堅固的文化紀念碑。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