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85|回覆: 2

[思想啟蒙] 人才史話五張羊皮的共振效應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8-18 12: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818_010

20160818_010

資料圖片

春秋時期,晉國為了吞併鄰近的虞虢兩國,就用駿馬和美玉賄賂虞君,得以假道伐虢,取勝後返回頭,又輕而易舉地滅掉了虞國,俘虜了虞國國君和大夫百裏奚。此前,百裏奚向虞君陳述唇亡齒寒的道理,可虞君根本聽不進去,待到被擄,悔之晚矣。

晉獻公女兒出嫁時,就將被俘的百裏奚作為奴僕送給秦穆公。在陪嫁清單中,穆公見有百裏奚之名,卻不見百裏奚其人,不免有些奇怪。謀臣公子縶回道,百裏奚乃虞國的舊臣,現已逃走了。我聽說他妻子在楚國,想必是逃到楚地了,何不使人到楚國訪查一番。

使者查到百裏奚的下落後,回來報告說,百裏奚在海邊為楚人牧馬。秦穆公打算用重金將百裏奚贖回來,秦將公孫枝說,這樣,百裏奚就來不了嘍。穆公問,為什麼呢?公孫枝說,楚國所以讓百裏奚養馬,是因為不知他的本事。你若以重金相求,等於告訴人家百裏奚是個能人,楚國必會留為己用,還肯給你嗎?穆公問,那你說怎麼辦。公孫枝答,不如仍把他看作脫逃的奴僕,用低價贖回。管仲當年不就是這樣從魯國脫身的嗎?穆公說,你說得有道理。於是就使人拿着五張羖羊皮,到楚國果然贖回了百裏奚。

見面後,百裏奚言之有據,策對有方,讓穆公非常敬重,就讓他執掌國政。百裏奚主政期間,『謀無不當,舉必有功』,輔佐秦穆公倡導文明教化,實行『重施於民』的政策,讓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實惠。在內修國政同時,兼併了十多個戎狄部落,統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區,使秦國由一個偏僻落後的小國,成長壯大為可與晉楚爭高下的強國,悄然崛起於西北地區。秦孝公不無自豪地說:『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孟子由此得出結論說:『虞不用百裏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這件事,在【左傳】【國語】【孟子】【呂覽】【史記】【東周列國志】等正史中均有記載,在遺聞軼事中也多有轉述,而且流傳千年,常談不衰。馮夢龍有詩讚曰:『脫囚拜相事真奇,仲後重聞百裏奚。從此西秦名顯赫,不虧身價五羊皮。』『五羖大夫』的美名,從此就在中華大地傳揚開來。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裏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枝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在秦國開創基業的歷史進程中,秦穆公從外地聘任的賢臣良將很多,百裏奚並非獨領風騷,那麼,他的事跡為何能像姜子牙一樣流傳千年而不衰,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呢?除了五張羊皮的傳奇色彩外,還在於這一掌故的繞樑餘音能夠引發共振效應。

作為物理概念,共振在聲學中也叫共鳴,是指物體因共振而發聲的現象。比如兩個頻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個振動發聲時,另一個也會發聲。『羖皮換賢』這件事,之所以能激起世人的共鳴,至少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百裏奚出身貧寒,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直到壯年才有了小試牛刀的機會,可惜所遇非賢,未能施展抱負,以至於顛沛流離,淪為奴僕。此情此景,頗令天下寒士為之同情。

二是百裏奚落難時,無心爵祿,不貪富貴,雖為階下之囚,仍然忠於故國。既不願為晉國服務,也不願做秦國奴僕,寧願逃到荒灘野地裏去放馬。這在人格上,足以為世人點讚。

三是百裏奚不遇時,多虧宮之奇、蹇叔、公孫枝接連舉薦,終為秦穆公所用。居於相位之後,毫不自矜,不斷舉薦得力人才,共襄大業,體現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寬闊胸襟。

四是百裏奚暮年相秦,仍能有所作為,『謀無不當,舉必有功』。特別是當其結髮妻子千裏尋夫來到秦國,百裏奚相堂認妻,破鏡重圓,這種貧賤不移、富貴不淫的美德,更為世人所感佩。

以上數端,既是中華文明史上由和諧旋律譜就的華彩樂章,也是中國人才史上由傳世美談刻成的完美範本;既能激起求賢若渴者的共振,也能引起懷才不遇者的共鳴。1700多年後,黃庭堅憑弔百裏大夫冢,賦詩云:『安知五羊皮,自鬻千金身。末世工媒孽,淳言詬道真。幸逢孟軻賞,不愧微子魂。』由此說來,還有什麼比五張羊皮的故事更能打動人心的呢?

馮反珏 發表於 2025-7-29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羖之價與霸業之基:論百裏奚現象的歷史啟示】

在中國人才史上,百裏奚"五張羊皮"的典故之所以能形成跨越千年的"共振效應",實因其蘊含着三重深層的文化密碼。

一、價值錯位與識鑒智慧
【呂氏春秋·慎人】載:"百裏奚之未遇時也,亡虢而虜晉。"這位虞國大夫的仕途軌跡,生動演繹了"良璧蒙塵"的悲劇。當晉人以"屈產之乘"行假道伐虢之計時,虞君只見駿馬之美而不察存亡之機,這種價值誤判在【韓非子·十過】中被歸結為"小忠妨大忠"的典型。而秦穆公以"賤贖"策略智取賢才的謀略,則體現了【鬼谷子·謀篇】"因其勢而利導之"的辯證思維。五張羊皮不僅是交易媒介,更是對楚人認知盲區的精準利用,這種"以賤取貴"的逆向操作,與【戰國策】中"買駿骨"的寓言形成奇妙互文。

二、制度創新與文化融合
百裏奚主政期間"三置晉君"的政績(見【史記·秦本紀】),實為周代世卿制度向戰國官僚制過渡的縮影。其"重施於民"政策暗合【管子·牧民】"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治理邏輯,將中原農耕文明的禮治傳統與西戎游牧文化的實用精神熔於一爐。這種文化雜交優勢,使秦國在"並國二十"(李斯【諫逐客書】)的擴張中,既突破宗法束縛,又避免戎狄化陷阱,為商鞅變法埋下伏筆。明代王夫之【讀通鑑論】特別指出:"穆公用百裏奚,秦始知有中國之治",正是點明其文明傳播者的歷史定位。

三、符號建構與集體記憶
從【孟子·告子下】"虞不用百裏奚而亡"的論斷,到馮夢龍"脫囚拜相事真奇"的詩讚,這個故事的傳播史本身就是部闡釋史。五羖大夫形象之所以超越蹇叔、由余等同期賢臣,在於其完美契合了"賤極貴至"(【文心雕龍·時序】)的敘事原型。這種從奴隸到宰相的逆襲傳奇,既滿足庶民階層的上升幻想,又為統治者提供"禮賢下士"的示範文本。清代趙翼【廿二史札記】發現:"秦俗賤功利而貴道德,自百裏奚始",揭示出歷史記憶的選擇性建構機制。

時至今日,當我們重審這段"羊皮換相"的佳話,不應止步於對個人際遇的感喟。其中蘊含的人才價值發現機制、文化整合智慧以及敘事傳播規律,對於突破現代社會的"學歷崇拜"陷阱、跨國人才流動壁壘,乃至文明對話困境,仍閃爍着穿越時空的啟示之光。正如蘇軾【論養士】所言:"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真正的歷史共振,從來都在器物制度之上,直指文明演進的深層律動。
呂存 發表於 2025-8-1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五羖之價與霸業之基:論百裏奚現象的歷史啟示】

春秋時期"五張羊皮贖賢"的典故,蘊含着深刻的人才政治哲學。百裏奚從階下囚到"五羖大夫"的傳奇,絕非簡單的歷史軼聞,而是中國政治文明中"尊賢使能"傳統的經典範式。細究其理,這一事件能穿越千年仍具生命力,實因其完美詮釋了"人才與國運"的共生關係。

從虞國到秦國的空間轉移,構成了人才價值的絕妙對照實驗。虞君"寶其玉而不知其士"的短視,與秦穆公"見微知著"的睿智形成鮮明對比。【呂氏春秋·慎人】記載百裏奚"飯牛於秦"而穆公"知其賢",這種超越表象的識人之明,正是【孟子】所言"觀其眸子"的實踐典範。秦廷以"逃奴"名義低價贖賢的謀略,既是對【管子】"三本"思想中"察能授官"原則的靈活運用,更暗合【孫子兵法】"能而示之不能"的智慧。

百裏奚的政治實踐開創了秦國變革的先聲。其"重施於民"政策實為商鞅變法的先導,【商君書·更法】所謂"當時而立法"的思想脈絡,可追溯至百裏奚的施政理念。考【史記·秦本紀】載其"三置晉君"的外交成就與"並國十二"的武功,皆體現"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的治國方略。這種文武並舉的為政之道,恰是【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生動詮釋。

歷史記憶的篩選機制使百裏奚成為人才政治的象徵符號。李斯【諫逐客書】將其與由余、蹇叔並列,構成秦國"客卿政治"的經典案例。【韓非子·難言】云"百裏奚自鬻以成其君",這種"士為知己者死"的精神,經過【說苑】【新序】等典籍的反覆書寫,最終升華為"貧賤不能移"的道德圖騰。馮夢龍"脫囚拜相"的詩讚,更將個體命運與國家興衰的戲劇性結合推向極致。

五張羊皮的象徵意義,遠超物質交換的表層敘事。它既是對"市駿骨"(【戰國策】)隱喻的現實演繹,更是"禮士"與"儉德"的完美統一。【周易·繫辭】"君子藏器於身"的哲理,在此獲得歷史註腳。當今重讀這則典故,當領悟其真諦不在奇遇本身,而在於揭示:國運興衰繫於人才進退,此乃貫穿中國政治智慧的永恆主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