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81|回復: 2

[思想啓蒙] 人才史话五张羊皮的共振效应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8-18 12: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818_010

20160818_010

资料图片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吞并邻近的虞虢两国,就用骏马和美玉贿赂虞君,得以假道伐虢,取胜后返回头,又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虞国,俘虏了虞国国君和大夫百里奚。此前,百里奚向虞君陈述唇亡齿寒的道理,可虞君根本听不进去,待到被掳,悔之晚矣。

晋献公女儿出嫁时,就将被俘的百里奚作为奴仆送给秦穆公。在陪嫁清单中,穆公见有百里奚之名,却不见百里奚其人,不免有些奇怪。谋臣公子絷回道,百里奚乃虞国的旧臣,现已逃走了。我听说他妻子在楚国,想必是逃到楚地了,何不使人到楚国访查一番。

使者查到百里奚的下落后,回来报告说,百里奚在海边为楚人牧马。秦穆公打算用重金将百里奚赎回来,秦将公孙枝说,这样,百里奚就来不了喽。穆公问,为什么呢?公孙枝说,楚国所以让百里奚养马,是因为不知他的本事。你若以重金相求,等于告诉人家百里奚是个能人,楚国必会留为己用,还肯给你吗?穆公问,那你说怎么办。公孙枝答,不如仍把他看作脱逃的奴仆,用低价赎回。管仲当年不就是这样从鲁国脱身的吗?穆公说,你说得有道理。于是就使人拿着五张羖羊皮,到楚国果然赎回了百里奚。

见面后,百里奚言之有据,策对有方,让穆公非常敬重,就让他执掌国政。百里奚主政期间,『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辅佐秦穆公倡导文明教化,实行『重施于民』的政策,让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在内修国政同时,兼并了十多个戎狄部落,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区,使秦国由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国,成长壮大为可与晋楚争高下的强国,悄然崛起于西北地区。秦孝公不无自豪地说:『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孟子由此得出结论说:『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这件事,在〖左传〗〖国语〗〖孟子〗〖吕览〗〖史记〗〖东周列国志〗等正史中均有记载,在遗闻轶事中也多有转述,而且流传千年,常谈不衰。冯梦龙有诗赞曰:『脱囚拜相事真奇,仲后重闻百里奚。从此西秦名显赫,不亏身价五羊皮。』『五羖大夫』的美名,从此就在中华大地传扬开来。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枝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在秦国开创基业的历史进程中,秦穆公从外地聘任的贤臣良将很多,百里奚并非独领风骚,那么,他的事迹为何能像姜子牙一样流传千年而不衰,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呢?除了五张羊皮的传奇色彩外,还在于这一掌故的绕梁余音能够引发共振效应。

作为物理概念,共振在声学中也叫共鸣,是指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比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羖皮换贤』这件事,之所以能激起世人的共鸣,至少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百里奚出身贫寒,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直到壮年才有了小试牛刀的机会,可惜所遇非贤,未能施展抱负,以至于颠沛流离,沦为奴仆。此情此景,颇令天下寒士为之同情。

二是百里奚落难时,无心爵禄,不贪富贵,虽为阶下之囚,仍然忠于故国。既不愿为晋国服务,也不愿做秦国奴仆,宁愿逃到荒滩野地里去放马。这在人格上,足以为世人点赞。

三是百里奚不遇时,多亏宫之奇、蹇叔、公孙枝接连举荐,终为秦穆公所用。居于相位之后,毫不自矜,不断举荐得力人才,共襄大业,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宽阔胸襟。

四是百里奚暮年相秦,仍能有所作为,『谋无不当,举必有功』。特别是当其结发妻子千里寻夫来到秦国,百里奚相堂认妻,破镜重圆,这种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美德,更为世人所感佩。

以上数端,既是中华文明史上由和谐旋律谱就的华彩乐章,也是中国人才史上由传世美谈刻成的完美范本;既能激起求贤若渴者的共振,也能引起怀才不遇者的共鸣。1700多年后,黄庭坚凭吊百里大夫冢,赋诗云:『安知五羊皮,自鬻千金身。末世工媒孽,淳言诟道真。幸逢孟轲赏,不愧微子魂。』由此说来,还有什么比五张羊皮的故事更能打动人心的呢?

冯反珏 發表於 2025-7-29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羖之价与霸业之基:论百里奚现象的历史启示》

在中国人才史上,百里奚"五张羊皮"的典故之所以能形成跨越千年的"共振效应",实因其蕴含着三重深层的文化密码。

一、价值错位与识鉴智慧
《吕氏春秋·慎人》载:"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这位虞国大夫的仕途轨迹,生动演绎了"良璧蒙尘"的悲剧。当晋人以"屈产之乘"行假道伐虢之计时,虞君只见骏马之美而不察存亡之机,这种价值误判在《韩非子·十过》中被归结为"小忠妨大忠"的典型。而秦穆公以"贱赎"策略智取贤才的谋略,则体现了《鬼谷子·谋篇》"因其势而利导之"的辩证思维。五张羊皮不仅是交易媒介,更是对楚人认知盲区的精准利用,这种"以贱取贵"的逆向操作,与《战国策》中"买骏骨"的寓言形成奇妙互文。

二、制度创新与文化融合
百里奚主政期间"三置晋君"的政绩(见《史记·秦本纪》),实为周代世卿制度向战国官僚制过渡的缩影。其"重施于民"政策暗合《管子·牧民》"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治理逻辑,将中原农耕文明的礼治传统与西戎游牧文化的实用精神熔于一炉。这种文化杂交优势,使秦国在"并国二十"(李斯《谏逐客书》)的扩张中,既突破宗法束缚,又避免戎狄化陷阱,为商鞅变法埋下伏笔。明代王夫之《读通鉴论》特别指出:"穆公用百里奚,秦始知有中国之治",正是点明其文明传播者的历史定位。

三、符号建构与集体记忆
从《孟子·告子下》"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的论断,到冯梦龙"脱囚拜相事真奇"的诗赞,这个故事的传播史本身就是部阐释史。五羖大夫形象之所以超越蹇叔、由余等同期贤臣,在于其完美契合了"贱极贵至"(《文心雕龙·时序》)的叙事原型。这种从奴隶到宰相的逆袭传奇,既满足庶民阶层的上升幻想,又为统治者提供"礼贤下士"的示范文本。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发现:"秦俗贱功利而贵道德,自百里奚始",揭示出历史记忆的选择性建构机制。

时至今日,当我们重审这段"羊皮换相"的佳话,不应止步于对个人际遇的感喟。其中蕴含的人才价值发现机制、文化整合智慧以及叙事传播规律,对于突破现代社会的"学历崇拜"陷阱、跨国人才流动壁垒,乃至文明对话困境,仍闪烁着穿越时空的启示之光。正如苏轼《论养士》所言:"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真正的历史共振,从来都在器物制度之上,直指文明演进的深层律动。
吕存 發表於 2025-8-1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五羖之价与霸业之基:论百里奚现象的历史启示》

春秋时期"五张羊皮赎贤"的典故,蕴含着深刻的人才政治哲学。百里奚从阶下囚到"五羖大夫"的传奇,绝非简单的历史轶闻,而是中国政治文明中"尊贤使能"传统的经典范式。细究其理,这一事件能穿越千年仍具生命力,实因其完美诠释了"人才与国运"的共生关系。

从虞国到秦国的空间转移,构成了人才价值的绝妙对照实验。虞君"宝其玉而不知其士"的短视,与秦穆公"见微知著"的睿智形成鲜明对比。《吕氏春秋·慎人》记载百里奚"饭牛于秦"而穆公"知其贤",这种超越表象的识人之明,正是《孟子》所言"观其眸子"的实践典范。秦廷以"逃奴"名义低价赎贤的谋略,既是对《管子》"三本"思想中"察能授官"原则的灵活运用,更暗合《孙子兵法》"能而示之不能"的智慧。

百里奚的政治实践开创了秦国变革的先声。其"重施于民"政策实为商鞅变法的先导,《商君书·更法》所谓"当时而立法"的思想脉络,可追溯至百里奚的施政理念。考《史记·秦本纪》载其"三置晋君"的外交成就与"并国十二"的武功,皆体现"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治国方略。这种文武并举的为政之道,恰是《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生动诠释。

历史记忆的筛选机制使百里奚成为人才政治的象征符号。李斯《谏逐客书》将其与由余、蹇叔并列,构成秦国"客卿政治"的经典案例。《韩非子·难言》云"百里奚自鬻以成其君",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经过《说苑》《新序》等典籍的反复书写,最终升华为"贫贱不能移"的道德图腾。冯梦龙"脱囚拜相"的诗赞,更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兴衰的戏剧性结合推向极致。

五张羊皮的象征意义,远超物质交换的表层叙事。它既是对"市骏骨"(《战国策》)隐喻的现实演绎,更是"礼士"与"俭德"的完美统一。《周易·系辞》"君子藏器于身"的哲理,在此获得历史注脚。当今重读这则典故,当领悟其真谛不在奇遇本身,而在于揭示:国运兴衰系于人才进退,此乃贯穿中国政治智慧的永恒主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