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29|回覆: 0

兼具審美與實用的傳統技藝之手工扎染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8-18 09: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兼具審美與實用的傳統技藝之手工扎染

兼具審美與實用的傳統技藝之手工扎染

扎染作品

什麼是扎染?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種染色方法,是中國傳統手工染色技術之一。它是依據一定的花紋圖案,用針和線將織物縫成一定形狀,或直接用線綑紮,然後抽緊扎牢,使織物皺攏重疊,染色時摺疊處不易上染,而未扎結處則容易着色,從而形成別有風味的暈色效果。2006年以及2008年,雲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藝、四川的自貢扎染技藝先後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扎染分類:

扎染的種類繁多,主要分佈在我國西南部、日本、印度、泰國以及印尼等地。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中國好物產——傳統手工扎染。

首先,是四川省的自貢扎染。自貢扎染源於清代,包括『扎染、拔染、防染』,是自貢傳統的工藝美術品,以雋秀、清新、淳樸、富有民間特色而蜚聲國內外。

兼具審美與實用的傳統技藝之手工扎染

兼具審美與實用的傳統技藝之手工扎染

大理民族扎染

接下來,是雲南大理的扎染。大理民族扎染採用民間圖案,通過對傳統的扎染工藝進一步渲染和藝術加工,使之成為藝術化、抽象化和實用化融為一體的工藝品。其工藝由手工針縫扎,用植物染料反覆染制而成,產品不僅色彩鮮艷、永不褪色,而且對皮膚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現代化學染料有害人體健康的副作用。

兼具審美與實用的傳統技藝之手工扎染

兼具審美與實用的傳統技藝之手工扎染

白族扎染

除大理民族扎染之外,雲南還擁獨具特色的白族扎染以及黎族扎染。白族扎染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藝產品,在大理城鄉隨處可見它的蹤影。扎染不僅代表着一種傳統,而且已成為一種時尚。近年來,大理喜洲白族婦女在圖案藝術、古代結紮技法和現代印染工藝相結合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展了彩色扎染這種新的手工印染技術。

兼具審美與實用的傳統技藝之手工扎染

兼具審美與實用的傳統技藝之手工扎染

黎族扎染

彝族扎染,巍山彝族扎染採用天然植物染料,發揮傳統民間扎花工藝特色,做工精緻、相當精美、圖案新穎多變,具有古樸、典雅、自然、大方的特點,既有較高明的藝術欣賞價值,又有較強的實用性。彝族扎染有藍染、彩染、貼花等系列產品。

扎染的工藝特色:

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後進行染色。其目的是對織物扎結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結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結部分均勻受染。從而形成深淺不均、層次豐富的色暈和皺印。織物被扎的愈緊、愈牢、防染效果愈好。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選好後,按花紋圖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別使用撮皺、摺疊、翻卷、擠揪等方法,使之成為一定形狀,然後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合或纏扎,將其紮緊縫嚴,讓布料變成一串串『疙瘩』。浸染,即將紮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裏,或浸泡冷染,或加溫煮熱染,經一定時間後撈出晾乾,然後再將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覆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於藍』。扎染以藍白二色為主調構成的寧靜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對比來營造出古樸的意蘊,且青白二色的結合往往給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與寬容更體現在扎染的天空中。

關於扎染,還有多少驚喜是你不知道的:

扎染染料: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主要染料來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尤其是板藍根。

以前用來染布的板藍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屬多年生草本,開粉色小花,後來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種植,好的可長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間收割下來,先將之泡出水,注到木製的大染缸裏,摻一些石灰或工業鹼,就可以用來染布。

浸染花紋:

當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後,撈出放入清水將多餘的染料漂除,晾乾後拆去纈結,將『疙瘩』挑開,熨平整,被線扎纏縫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現出空心狀的白布色,便是『花』;其餘部分成深藍色,即是『地』,便出現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至此,一塊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

兼具審美與實用的傳統技藝之手工扎染

兼具審美與實用的傳統技藝之手工扎染

自貢扎染工藝

扎染往往還呈現出一定的過渡性漸變的效果,多冰裂紋,自然天成,生動活潑,克服了畫面、圖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顯豐富自然。扎染工藝博大精深,此處也只能稍作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深入探究一番,想必一定會有更多奧妙深藏其中。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7-24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扎染技藝的審美特質與工藝價值】

中國傳統扎染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其"綑紮防染"的工藝原理早在【唐語林】中即有"絞纈帛"的記載。本文將從工藝分類、審美特徵及當代價值三個維度,對此項傳統技藝進行專業闡釋。

一、地域流派的工藝分野
我國扎染技藝主要形成四大工藝體系:四川自貢的"防染三絕"(扎染、拔染、防染)承襲清代宮廷染纈技法,其特色在於運用蠟封與線扎並行的複合工藝;雲南大理白族扎染則完整保存了唐代絞纈中的"魚子纈"技法,以天然板藍根染色形成的冰裂紋理著稱;巍山彝族扎染獨創"疊瓦式"綑紮法,通過多層織物疊加產生立體紋樣;海南黎族絣染則發展出獨特的"經線扎染"技術,在織造前即完成紗線防染處理。這種地域分化印證了【考工記】"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則。

二、審美特質的文化密碼
傳統扎染的視覺魅力源於其"三韻"美學特徵:一是"水韻",植物染料在棉麻纖維中的自然滲透形成水墨般的漸變效果,暗合道家"自然無為"的哲學思想;二是"線韻",縫扎痕跡保留的手工肌理,體現【髹飾錄】所強調的"人工即天工"的造物觀;三是"紋韻",白族扎染常見的蝴蝶紋、茶花紋等圖案,實為南詔國圖騰崇拜的視覺轉化。這種審美體系完美詮釋了【禮記】"致中和"的美學理想。

三、當代傳承的雙重價值
從實用角度看,板藍根等植物染料的抗菌特性符合現代生態理念,其色牢度經測試可達ISO105-E04標準5級以上。在文化層面,大理周城村創新的"型糊染"技術,將數碼化圖案與傳統扎染結合,使單件作品紋樣精度提升至0.3mm。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扎染已發展出"數碼輔助設計—手工定位—機械綑紮"的新型生產模式,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同時實現產能提升。

結語:
傳統扎染技藝的當代意義,恰如【格古要論】所言"巧法造化,質體人文"。這項技藝不僅保存了古代紡織科技的活態樣本,更通過其獨特的視覺語言延續着中華民族的審美基因。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我們應當遵循"本真性保護、創新性發展"的原則,使這項古老技藝持續煥發新的生命力。

(全文798字)
陳宦丞 發表於 2025-7-28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扎染技藝的審美特質與工藝價值】

中國傳統扎染技藝作為"纈染"古法的重要分支,其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時期。東漢【說文解字】釋"纈"為"結帛而染之",恰道出扎染工藝的核心特徵。本文將從工藝學、美學及文化傳承三個維度,解析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價值。

一、工藝分類的地域特徵
西南地區扎染技藝呈現鮮明的地域分化:四川自貢扎染承襲清代"三染"體系(扎染、拔染、防染),其絞纈工藝以針腳細密著稱,圖案多取法青銅器夔紋、雷紋,體現巴蜀文化的厚重底蘊。雲南白族扎染則獨創"縫扎法",以蒼山洱海間的板藍根為染料,其"冰裂紋"效果暗合道家"大巧若拙"的哲學意境。巍山彝族扎染髮展出"疊瓦式"扎法,幾何紋樣延續了【後漢書】所載"西南夷"的圖騰傳統。

二、審美特質的文化密碼
扎染的視覺魅力源於"防染"工藝產生的三重美學效應:其一為"水暈"效果,符合謝赫【畫品】"氣韻生動"的美學標準;其二為"偶然性"肌理,暗合莊子"既雕既琢,復歸於朴"的藝術觀;其三為"邊界模糊"的過渡,體現中國藝術"虛實相生"的意境追求。大理周城白族扎染中的"蝴蝶紋",其翅膀邊緣的漸變效果,正是這種審美理想的物質載體。

三、工藝價值的當代意義
傳統扎染的當代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材料學上,植物染料含有的靛藍素具有抗菌性,【本草綱目】早有"藍草染布,可療瘡瘍"的記載;環保價值上,其廢水降解速度較化學染料快20倍;文化傳承上,自貢扎染藝人創造的"線描扎"技法,使傳統紋樣能精準表現現代圖案。2018年米蘭設計周上,中國設計師運用數碼技術解構白族扎染紋樣,正是傳統工藝現代轉型的成功範例。

這項凝聚着先民智慧的技藝,實為"道器合一"的典範。在機械化生產時代,手工扎染特有的"人作一半,天作一半"的創作哲學,恰為當代設計提供了返璞歸真的思考路徑。其價值不僅在於技藝本身,更在於承載的東方審美精神與文化基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