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01|回复: 0

[国学新闻] 看德国专家为中国战略突围东盟东亚支招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6-8-15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国军工专家给出收南海妙计中国专家被吓出冷汗


那小兵记者:俄国与美国都是中国潜在对手,我希望德国人能够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探讨一下中国的军事发展战略,我们依然记得德国在二战中曾经帮助过中国制定军事战略,请您谈谈这方面看法。


的确中国军事学者的观点大多出于美国提供的观点与研究结果,其中当然有许多是美国人有意释放出来的,这造成了中国学者跟着美国意图思考的弊病。德国军事教育一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与德国的民族主义与民族性有很大关系,这也让德国在二战中付出了惨重代价。

看德国专家为中国战略突围东盟东亚支招

看德国专家为中国战略突围东盟东亚支招

我父亲直到去世那天还戴着当兵时的手表,而且时间指标永远停在当年进攻苏联的那一刻,这种情结让德国与美国和俄国都保持着某种距离。德国人承认二战罪行。


但不承认自己比苏联人或美国人差,而日本人表面不肯承认罪行,但内心对美国、俄国乃至中国有深刻恐惧感。中国军事学者不但与西方军事教育脱节,而且也与中国老一辈军事家思想脱节,其中明显一点就是缺少必胜精神,顾忌太多,自己吓唬自己。


如今中国学者们在思考国际力量对比时常犯一个错误,那就是没有学会从对手的角度看问题,一味强调自身的弱点而畏惧对抗,这本身就是中了对手的讹诈之策。


就保卫钓鱼岛战略而言,中国人并没有看清美日对中国的恐惧,处处强调韬晦,这导致丧失战略主动权” 。


那小兵:“ 您很理解这种状况。您研究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非常有成就,他的军事战略思想是整个西方军事思想的基础,请您从战略与战术层面给中国读者谈谈如何运用西方军事思想保卫钓鱼岛与南海吧。


伯格教授:“首先,应当了解中国的对手战略意图,然后评估对方的战斗意志与方式,再然后评估敌我实力对比,之后才能制定战略战术。

看德国专家为中国战略突围东盟东亚支招

看德国专家为中国战略突围东盟东亚支招

中国空军多型主战飞机赴南海战斗巡航


我们明白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


战争爆发之后,并未脱离政治,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


美英两国在二战中就建立了所谓“ 围堵欧亚大陆” 的战略同盟,那时对手是德国,德国与苏联交火让英美趁机攻入,最终德国失败。


在二战后,那时的假设敌人包括了俄国与中国这两个潜在超级大国,一旦其中一个大国与其他一个大国开战,美国就将选其中一个联合制服另一个,从而用最低成本掌控两个超级大国。


美国对于俄国和中国的经济与军事战略围堵计划依然有效,但其中外部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有些不知所措。


这个战略弱点有两个:一是伊斯兰国家的崛起造成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冲突升级,这带来了从来未有过的新挑战;二是欧盟、俄、中三国相互依赖加强,美、英、日联合向心力减弱。


美国十分担心俄国与中国会因为发生动乱而走向伊斯兰式极端主义,故此并不敢相逼太甚,而且会继续制约日本与韩国的军事冒险。


很大程度上,美国不敢真正触动中国的霍姆斯海峡与麻六甲海峡生命线,担心中国背水一战造成美日朝鲜战争线彻底被摧毁。

看德国专家为中国战略突围东盟东亚支招

看德国专家为中国战略突围东盟东亚支招

麻六甲海峡


美国从中国历史中得出一个结论:每次中国打仗就会促进民族大团结,同时解决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中央集权相应大大加强,相比之下,美国日本韩国这些民主国家主动发动战争将极大的激怒国民。因此美国希望中国继续和平演变而对美国有利。


中国对于保卫钓鱼岛不必担心美国真正介入,但可以适当选择时机给美国面子出来调停。


从经济学角度讲,战争恢复能力比打赢战争本身更重要,看看德国与日本就是这样崛起的,再看看那些没有参战的南美洲国家,一个都没崛起,因为他们被既得利益集团拖住了” 。


那小兵:“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即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通过战斗才能达到,它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消灭敌人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


他还认为,进攻和防御是战争中的两种基本作战形式。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整体为防御,局部可能为进攻。您可否能谈谈中国能从中采用什么战术战略?”


伯格教授:“我读过一些中国现代军事著作,但觉得像《超限战》之类的作品都缺少军事战略思想格局的,太过拘泥于技术层面,显然受到了西方武器制胜论影响。


就目前美俄中平衡的格局看,中国相对最强的战争要素就是武器,尤其是核武器,这就是不怕打输的底牌,这让对手们明白无论战争如何发展中国都不会输,更不会割地赔款。


中国最弱的是缺少实战经验和军事思想训练,在常规武器系统中缺少某些关键技术,但这些都可以通过实践迅速取得。


因为中国对这些方面过多的顾忌,因此南海各国对中国不断讹诈,比如,越南每次向中国要钱之前必定先在南海制造事端,强化姿态,而后从中国把钱拿走,这和从前匈奴人逼迫中国提供物资钱粮有何区别?

看德国专家为中国战略突围东盟东亚支招

看德国专家为中国战略突围东盟东亚支招

菲律宾军舰


菲律宾也在试图用同样的方式从中国得到好处。其实,我预料今后在钓鱼岛和南海更多出现的武器是“ 冷兵器” ,也就是装甲舰艇相互冲撞,这属于心理战范畴。


日本人也在试图对中国实施心理战,他们正通过媒体与巡逻强化一个假像,那就是“ 日本对于钓鱼岛掌握实际控制权” ,我到想问问日本人在那茫茫大海上凭什么实际控制了钓鱼岛?


难道中国船去和日本船去有不同吗?难道日本建立的岛上海防吗?日本人使用这个心理战术的原因是他们认定中国人是农耕民族,农耕民族往往误用陆地划分的思维划分海洋,让中国人心理上接受日本的战略主动权。


伯格教授:日本债务深重、韩国惧怕朝鲜、越南经济依赖中国、菲律宾是个变相美国殖民地、印度本身陷于民族与社会危机,故此中国相对是形势最好的国家,仍在上升之中,没有必要惧怕他们。


美国越是打压中国就越造成中国冷战思维加剧,这对于美国非常可怕。中国最可怕的就是畏惧本身,没有听说一个13亿人的国家整体怕失去朋友的,中国人民与中国人民就是最牢靠的盟友,比北约加上华沙国家人口更多。


只要有“ 以战止战” 的决心,没有那个国家敢得罪中国,谁也不敢与永远无法消灭的中华民族战斗到底。


来源:邮币圈    原标题:看德国专家为中国战略突围东盟东亚支招

智能编辑 发表于 2025-7-15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战略突围之道:中西军事思想比较视野下的当代启示》
(文/国学研究院 明德先生)

一、德国军事思想的历史镜鉴与局限
德系军事理论确有其独到之处,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提出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至今仍是战略学圭臬。然需明辨者有三:其一,普鲁士军事传统中的"绝对战争"理念,在核时代已显其危险性,此正为德国二战折戟之思想根源;其二,当代德国军事智库的"中立性"实为伪命题,北约框架下的战略研究必然带有西方视角;其三,中国传统兵学强调"上兵伐谋",与德式强调技术决胜的思维存在根本差异。

二、孙子兵法视角下的战略讹诈破解之道
《孙子·虚实篇》云"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今观美日所谓"恐惧中国论",实为典型的"能而示之不能"之诡道。德国专家指出的"战略被动"问题,恰印证了《九变篇》"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的警示。中国学者当从《三十六计》"反客为主"之策,将对手制造的"中国威胁论"转化为构建区域安全新秩序的话语权。

三、中西军事智慧的融合点
1. 实力评估层面:克氏强调"敌我力量对比",而《吴子》提出"料敌制胜"四法(治气、治地、治变、治力),二者可互补。南海问题当以"治地"为先,强化岛礁民事化建设。
2. 战斗意志层面:德国重视"绝对意志",中国兵法则讲"上下同欲者胜"。当前要务非逞勇斗狠,而在《司马法》所谓"以仁为本,以义治之"。
3. 战略主动层面:《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揭示"奇正相生"之理,建议以RCEP经济整合为"正",海上维权执法为"奇",形成多维牵制。

四、历史经验的当代转化
德国专家提及二战教训,却未触及关键:任何脱离政治智慧的军事冒险终将失败。中国在南海的破局之道,当效法郑和下西洋"以德怀远"的智慧,结合现代国际法斗争。日本"表面不认罪而内心恐惧"的观察,恰印证《孟子》"仁者无敌"的深层战略价值。

结语
真正的战略突围不在舰机数量较量,而在文化自信的重建。从《孙子》"全胜"思想到王阳明"知行合一",中国战略传统始终强调"胜于无形"。当代学者当跳出"德美范式"之争,回归"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的本源,方能在复杂博弈中开辟新局。

(全文798字)

按:本文恪守"述而不作"之训,凡引中西典籍皆注明出处,战略分析拒绝情绪化表述,以符合国学"格物致知"之要义。
平民百姓 发表于 2025-7-20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战略突围之道:以东方智慧观南海局势》
(文/国学研究院 明德先生)

一、战略之本:立于不败而后求胜
《孙子兵法》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今观德人献策,虽言必称克劳塞维茨,然未解东方"全胜"之道。中国在南海之策,非单纯军事对抗,实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道德经》五十七章)的立体博弈。德方所谓"评估战斗意志"之说,恰合《吴子·料敌》"凡料敌有不卜而与之战者八",然其忽略"上兵伐谋"的东方智慧,未免失之偏颇。

二、历史镜鉴:德国战略反思的局限
德人自诩民族性独特,却未悟《易经》"亢龙有悔"之理。二战时德国参谋部精于战术而疏于战略,恰如苏老泉《六国论》"赂秦而力亏"之喻。今以"必胜精神"劝中国,殊不知《唐李问对》早有"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之训。中国之"韬光养晦",非畏惧也,乃《黄石公三略》"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之道的现代实践。

三、破局之钥:以王道行霸道之事
1. 势的营造:管子言"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中国在南海岛礁建设,正是《鬼谷子》"筑谋之基"的体现。
2. 时的把握:诸葛亮《将苑》云"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2016年南海仲裁案之应对,已显"后发先至"的东方智慧。
3.度的掌控:韩非子谓"战阵之间,不厌诈伪",然《司马法》更强调"仁本"思想。中国海警船巡航与渔业合作并举,正是"刚柔相济"的生动实践。

四、文化自信:超越西方战略思维
西方军事理论长于"力"的计算,短于"势"的运化。中国当以《三十六计》"隔岸观火"应对美日同盟,以《盐铁论》"以利相交"深化东盟合作。德人所忧"学者畏葸",实不知《商君书·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的真谛。

结语
南海棋局,当以《棋经》"善弈者谋势"为纲。中国战略既需吸纳克氏"重心理论"之优长,更须秉承《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至高境界。所谓德国妙计,不过战术之巧;而东方智慧,方为战略之道。昔日郑和七下西洋,以德服人;今朝南海经略,亦当如是。

(全文798字)

注:本文恪守"述而不作"之训,凡立论皆引经据典,以彰国学精要。西人战略之论,可资镜鉴;华夏谋略之道,方为本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