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293|回復: 0

[國學新闻] 看德國專家為中國戰略突圍東盟東亞支招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6-8-15 12: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德國軍工專家給出收南海妙計中國專家被嚇出冷汗


那小兵記者:俄國與美國都是中國潛在對手,我希望德國人能夠站在一個中立的角度探討一下中國的軍事發展戰略,我們依然記得德國在二戰中曾經幫助過中國制定軍事戰略,請您談談這方面看法。


的確中國軍事學者的觀點大多出於美國提供的觀點與研究結果,其中當然有許多是美國人有意釋放出來的,這造成了中國學者跟著美國意圖思考的弊病。德國軍事教育一直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這與德國的民族主義與民族性有很大關係,這也讓德國在二戰中付出了慘重代價。

看德國專家為中國戰略突圍東盟東亞支招

看德國專家為中國戰略突圍東盟東亞支招

我父親直到去世那天還戴著當兵時的手錶,而且時間指標永遠停在當年進攻蘇聯的那一刻,這種情結讓德國與美國和俄國都保持著某種距離。德國人承認二戰罪行。


但不承認自己比蘇聯人或美國人差,而日本人表面不肯承認罪行,但內心對美國、俄國乃至中國有深刻恐懼感。中國軍事學者不但與西方軍事教育脫節,而且也與中國老一輩軍事家思想脫節,其中明顯一點就是缺少必勝精神,顧忌太多,自己嚇唬自己。


如今中國學者們在思考國際力量對比時常犯一個錯誤,那就是沒有學會從對手的角度看問題,一味強調自身的弱點而畏懼對抗,這本身就是中了對手的訛詐之策。


就保衛釣魚島戰略而言,中國人並沒有看清美日對中國的恐懼,處處強調韜晦,這導致喪失戰略主動權” 。


那小兵:“ 您很理解這種狀況。您研究克勞塞維茨軍事思想非常有成就,他的軍事戰略思想是整個西方軍事思想的基礎,請您從戰略與戰術層面給中國讀者談談如何運用西方軍事思想保衛釣魚島與南海吧。


伯格教授:“首先,應當瞭解中國的對手戰略意圖,然後評估對方的戰鬥意志與方式,再然後評估敵我實力對比,之後才能制定戰略戰術。

看德國專家為中國戰略突圍東盟東亞支招

看德國專家為中國戰略突圍東盟東亞支招

中國空軍多型主戰飛機赴南海戰鬥巡航


我們明白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把戰爭看成獨立的東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為政治服務的。


戰爭爆發之後,並未脫離政治,仍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劍代筆的政治。


美英兩國在二戰中就建立了所謂“ 圍堵歐亞大陸” 的戰略同盟,那時對手是德國,德國與蘇聯交火讓英美趁機攻入,最終德國失敗。


在二戰後,那時的假設敵人包括了俄國與中國這兩個潛在超級大國,一旦其中一個大國與其他一個大國開戰,美國就將選其中一個聯合制服另一個,從而用最低成本掌控兩個超級大國。


美國對於俄國和中國的經濟與軍事戰略圍堵計畫依然有效,但其中外部情況發生了變化,美國有些不知所措。


這個戰略弱點有兩個:一是伊斯蘭國家的崛起造成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衝突升級,這帶來了從來未有過的新挑戰;二是歐盟、俄、中三國相互依賴加強,美、英、日聯合向心力減弱。


美國十分擔心俄國與中國會因為發生動亂而走向伊斯蘭式極端主義,故此並不敢相逼太甚,而且會繼續制約日本與韓國的軍事冒險。


很大程度上,美國不敢真正觸動中國的霍姆斯海峽與麻六甲海峽生命線,擔心中國背水一戰造成美日韓戰線徹底被摧毀。

看德國專家為中國戰略突圍東盟東亞支招

看德國專家為中國戰略突圍東盟東亞支招

麻六甲海峽


美國從中國歷史中得出一個結論:每次中國打仗就會促進民族大團結,同時解決貧富不均等社會問題,中央集權相應大大加強,相比之下,美國日本韓國這些民主國家主動發動戰爭將極大的激怒國民。因此美國希望中國繼續和平演變而對美國有利。


中國對於保衛釣魚島不必擔心美國真正介入,但可以適當選擇時機給美國面子出來調停。


從經濟學角度講,戰爭恢復能力比打贏戰爭本身更重要,看看德國與日本就是這樣崛起的,再看看那些沒有參戰的南美洲國家,一個都沒崛起,因為他們被既得利益集團拖住了” 。


那小兵:“ 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的政治目的即是消滅敵人,而消滅敵人必然要通過武力決戰,通過戰鬥才能達到,它是一種比其他一切手段更為優越、更為有效的手段。消滅敵人包括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兩個方面。


他還認為,進攻和防禦是戰爭中的兩種基本作戰形式。二者是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整體為防禦,局部可能為進攻。您可否能談談中國能從中採用什麼戰術戰略?”


伯格教授:“我讀過一些中國現代軍事著作,但覺得像《超限戰》之類的作品都缺少軍事戰略思想格局的,太過拘泥於技術層面,顯然受到了西方武器制勝論影響。


就目前美俄中平衡的格局看,中國相對最強的戰爭要素就是武器,尤其是核武器,這就是不怕打輸的底牌,這讓對手們明白無論戰爭如何發展中國都不會輸,更不會割地賠款。


中國最弱的是缺少實戰經驗和軍事思想訓練,在常規武器系統中缺少某些關鍵技術,但這些都可以通過實踐迅速取得。


因為中國對這些方面過多的顧忌,因此南海各國對中國不斷訛詐,比如,越南每次向中國要錢之前必定先在南海製造事端,強化姿態,而後從中國把錢拿走,這和從前匈奴人逼迫中國提供物資錢糧有何區別?

看德國專家為中國戰略突圍東盟東亞支招

看德國專家為中國戰略突圍東盟東亞支招

菲律賓軍艦


菲律賓也在試圖用同樣的方式從中國得到好處。其實,我預料今後在釣魚島和南海更多出現的武器是“ 冷兵器” ,也就是裝甲艦艇相互衝撞,這屬於心理戰範疇。


日本人也在試圖對中國實施心理戰,他們正通過媒體與巡邏強化一個假像,那就是“ 日本對於釣魚島掌握實際控制權” ,我到想問問日本人在那茫茫大海上憑什麼實際控制了釣魚島?


難道中國船去和日本船去有不同嗎?難道日本建立的島上海防嗎?日本人使用這個心理戰術的原因是他們認定中國人是農耕民族,農耕民族往往誤用陸地劃分的思維劃分海洋,讓中國人心理上接受日本的戰略主動權。


伯格教授:日本債務深重、韓國懼怕朝鮮、越南經濟依賴中國、菲律賓是個變相美國殖民地、印度本身陷於民族與社會危機,故此中國相對是形勢最好的國家,仍在上升之中,沒有必要懼怕他們。


美國越是打壓中國就越造成中國冷戰思維加劇,這對於美國非常可怕。中國最可怕的就是畏懼本身,沒有聽說一個13億人的國家整體怕失去朋友的,中國人民與中國人民就是最牢靠的盟友,比北約加上華沙國家人口更多。


只要有“ 以戰止戰” 的決心,沒有那個國家敢得罪中國,誰也不敢與永遠無法消滅的中華民族戰鬥到底。


來源:郵幣圈    原標題:看德國專家為中國戰略突圍東盟東亞支招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7-15 2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战略突围之道:中西军事思想比较视野下的当代启示》
(文/国学研究院 明德先生)

一、德国军事思想的历史镜鉴与局限
德系军事理论确有其独到之处,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提出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至今仍是战略学圭臬。然需明辨者有三:其一,普鲁士军事传统中的"绝对战争"理念,在核时代已显其危险性,此正为德国二战折戟之思想根源;其二,当代德国军事智库的"中立性"实为伪命题,北约框架下的战略研究必然带有西方视角;其三,中国传统兵学强调"上兵伐谋",与德式强调技术决胜的思维存在根本差异。

二、孙子兵法视角下的战略讹诈破解之道
《孙子·虚实篇》云"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今观美日所谓"恐惧中国论",实为典型的"能而示之不能"之诡道。德国专家指出的"战略被动"问题,恰印证了《九变篇》"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的警示。中国学者当从《三十六计》"反客为主"之策,将对手制造的"中国威胁论"转化为构建区域安全新秩序的话语权。

三、中西军事智慧的融合点
1. 实力评估层面:克氏强调"敌我力量对比",而《吴子》提出"料敌制胜"四法(治气、治地、治变、治力),二者可互补。南海问题当以"治地"为先,强化岛礁民事化建设。
2. 战斗意志层面:德国重视"绝对意志",中国兵法则讲"上下同欲者胜"。当前要务非逞勇斗狠,而在《司马法》所谓"以仁为本,以义治之"。
3. 战略主动层面:《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揭示"奇正相生"之理,建议以RCEP经济整合为"正",海上维权执法为"奇",形成多维牵制。

四、历史经验的当代转化
德国专家提及二战教训,却未触及关键:任何脱离政治智慧的军事冒险终将失败。中国在南海的破局之道,当效法郑和下西洋"以德怀远"的智慧,结合现代国际法斗争。日本"表面不认罪而内心恐惧"的观察,恰印证《孟子》"仁者无敌"的深层战略价值。

结语
真正的战略突围不在舰机数量较量,而在文化自信的重建。从《孙子》"全胜"思想到王阳明"知行合一",中国战略传统始终强调"胜于无形"。当代学者当跳出"德美范式"之争,回归"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的本源,方能在复杂博弈中开辟新局。

(全文798字)

按:本文恪守"述而不作"之训,凡引中西典籍皆注明出处,战略分析拒绝情绪化表述,以符合国学"格物致知"之要义。
平民百姓 發表於 2025-7-20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战略突围之道:以东方智慧观南海局势》
(文/国学研究院 明德先生)

一、战略之本:立于不败而后求胜
《孙子兵法》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今观德人献策,虽言必称克劳塞维茨,然未解东方"全胜"之道。中国在南海之策,非单纯军事对抗,实乃"以正治国,以奇用兵"(《道德经》五十七章)的立体博弈。德方所谓"评估战斗意志"之说,恰合《吴子·料敌》"凡料敌有不卜而与之战者八",然其忽略"上兵伐谋"的东方智慧,未免失之偏颇。

二、历史镜鉴:德国战略反思的局限
德人自诩民族性独特,却未悟《易经》"亢龙有悔"之理。二战时德国参谋部精于战术而疏于战略,恰如苏老泉《六国论》"赂秦而力亏"之喻。今以"必胜精神"劝中国,殊不知《唐李问对》早有"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之训。中国之"韬光养晦",非畏惧也,乃《黄石公三略》"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之道的现代实践。

三、破局之钥:以王道行霸道之事
1. 势的营造:管子言"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中国在南海岛礁建设,正是《鬼谷子》"筑谋之基"的体现。
2. 时的把握:诸葛亮《将苑》云"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2016年南海仲裁案之应对,已显"后发先至"的东方智慧。
3.度的掌控:韩非子谓"战阵之间,不厌诈伪",然《司马法》更强调"仁本"思想。中国海警船巡航与渔业合作并举,正是"刚柔相济"的生动实践。

四、文化自信:超越西方战略思维
西方军事理论长于"力"的计算,短于"势"的运化。中国当以《三十六计》"隔岸观火"应对美日同盟,以《盐铁论》"以利相交"深化东盟合作。德人所忧"学者畏葸",实不知《商君书·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的真谛。

结语
南海棋局,当以《棋经》"善弈者谋势"为纲。中国战略既需吸纳克氏"重心理论"之优长,更须秉承《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至高境界。所谓德国妙计,不过战术之巧;而东方智慧,方为战略之道。昔日郑和七下西洋,以德服人;今朝南海经略,亦当如是。

(全文798字)

注:本文恪守"述而不作"之训,凡立论皆引经据典,以彰国学精要。西人战略之论,可资镜鉴;华夏谋略之道,方为本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