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83|回复: 0

[祭祀礼仪] 徐彦卿:今天是什么日子?--历法在文化复兴中的重要性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6-8-13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是什么日子?--历法在文化复兴中的重要性


2015-08-26徐彦卿  汉文堂

历法在文化复兴中的重要性

历法在文化复兴中的重要性

一、今天是什么日子?


如果突然有人问你今天是什么日子,今天是几号,你会怎么回答?我想大多数的人会说今天是2015年8月26日。那么,有没有人想过2015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涵义?


也许你会直接回答:“这是西元”。但有没有想过,什么叫“西元”?“西元”2015年是按什么计算出来的?


所谓公:《说文》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厶音私。《韩非曰》自营为厶,背厶为公。《尔雅•释言》无私也。《书•周官》以公灭私。简而言之,公就是非私。


所谓元:《说文》元,始也。从一从兀(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读若敻。)。愚袁切《注》徐锴曰:“元者,善之长也,故从一。”简而言之,元就是开始。在古代历法中,经常把某个年代的开始叫“元”,首用年号的为汉武帝,改年号称为“改元”,这个年号的第一年叫“元年”后面依次是二年、三年、四年……直至下次改元。


那么,“西元”的意思应该是“大家公用的纪年”。


而我们用的所谓的“西元”,其实并不是全世界公用的纪年方式。“2015”年,其实是以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基督的生辰年为起始,即耶稣出生到现在两千零一十三年了。“西元”的拉丁文原名为“AnnoDomini”,意为“主的生年”。这个主,当然是基督教的主,所以,这种纪年方式,自然是基督教的纪年方式。基督教将时间分为两部分,基督耶稣出生前(beforeChrist简称BC)和出生后(AnnoDomini简称AD)。那么,对于我们大多数并不信仰基督教的人们来说,应该怎样称呼今天的日期呢?按其原来的拉丁文的意思,我们称今天为“耶历2013年5月22日”,更合适一些。


我们称今年为“西元”2015年,台湾人的说法却是公元2015年。可是在我们的西方,除了基督教,还有伊斯兰教、佛教等等宗教,它们也都有自己的历法。就连被殴洲人消灭的玛雅文化,也有玛雅历法,著名的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就是从玛雅历法中得出来的。如果我们简单的说2015年是西元或西暦,是不是对伊斯兰教、佛教等等西方的宗教都不公平?毕竟它们的发源都在我们西方,而且基督教与其它宗教并没有涵盖性和代表性。所以,准确的说法是,今年是耶暦(或基督暦)2015年。


二、为什么要有历法?


对普通人来说,日历也许只是用来计算一下日子,而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历法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华夏的文化中,天地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修行、生活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若要天人合一,那么对天文等大自然的运动必定有很高的重视。因此,古代对历法尤为重视,从三皇五帝时起,就设有专职人员观测天象,制定历法。一部历法的起始,谓之正朔。正乃正月,朔是月初,正朔即指纪年开始的那一天。在传统社会(特别是先秦时期)天子及国君不仅是天下的管理者,还是道德的领导者、文化的传承者、信仰的守护者。如果天子更换了,则相应的年代称谓也发生改变,例如先秦时期,一般都称某王多少年,各诸侯国的国史上则写某公多少年。《春秋》即以鲁国本国的国君在位为纪年的。很明显,一般某诸侯国的人都用自己的纪年和暦法。自汉武帝开始,皇帝有了年号。新帝登基必改年号,即“改元”,数千年历史,以此相续。改朝换代之际,新王朝为了表明自己“应天承运”,必重定“正朔”。其它的政治、军事力量,如果归顺新的帝王,则以采用对方的历法为象征,此即为“奉正朔”。


讲到这里,可以总结出:采用谁的历法和纪年,就意味着把他当成正统,而自己则处于从属的地位。那么,我们和基督文化是主从关系吗?如果你认为是的,那不用往下文看了,如果你认为不是,请认真的往下看。

历法在文化复兴中的重要性

历法在文化复兴中的重要性

三、我们华夏应该用什么样的暦法


古代是以君主在位或年号来纪年的,在位最长的君主为商代的太戊,在位73年,即使这样,相对于五千年历史来说,还是太短。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有民国纪年,但随着国民政府退居台湾,此纪年方式也随之在大陆作废。


不过,在刚刚辛亥革命后,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目标的革命党人,已经想到了一个可以传承久远的纪年方式,这就是黄帝纪元。(从现在开始,本文将黄帝纪元简称为“纪元”,将耶稣纪年简称为“耶暦”。)


纪元4601年(伪清光绪29年,耶暦1903年),刘师培在《国民日报》发表“黄帝纪年论”,反对年号制,同时也反对康有为等变法派主张的孔子纪年。刘师培主张把黄帝诞生的那一年作为纪元元年,这样,光绪29年就是黄帝纪元4614年。可是,黄帝的生卒年月在文献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宋教仁主张把被认为是黄帝即位的癸亥年作为纪元元年,把耶暦1904年作为黄帝纪元4602年。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为首革命派的杂志采用了黄帝纪元。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广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回应的文告亦多采此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民报》系孙中山纪元4603年(耶暦1905年)在东京建立同盟会后所创办,宋健先生在《超越疑古走出迷茫》一文中说《民报》所用黄帝纪元大概是由当时在东京的史学家推算的。史式教授说其来源为:卢景贵根据邵雍《皇极经世书》称尧元年为甲辰年,推定这一年为耶暦前2357年,再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颛顼78年、帝喾高辛氏70年、帝挚9年推算黄帝元年为前2698年。史式说,《皇极经世书》是一部术数书,邵雍是一位精通象数之学的哲学家,皇甫谧则是一位精通针灸之学的医生,二人皆非史学家,所以“黄帝纪元”,只是大胆地猜测估计。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宣布将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耶暦1912年1月1日)作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元旦一词,原为夏暦新年的正月初一),之后黄帝纪元被停止使用。正史所记黄帝出生年代不明是重要原因。


窃以为,黄帝纪元并不在于其准确性,而在于其文化上的像征意义。若必考证准确再来应用,怕是永无定论之日。并且,其它历法也并非完全准确,西方史学家近些年才考证出来,耶稣的生辰年少计算了两年,也就是,耶稣真实的出生年份为耶暦前2年(即beforeChrist2),听起来有点可笑,但这并不妨碍耶稣纪年在文化和宗教上的意义。同样,黄帝纪元的不准确性,也并不妨碍其作为华夏文化年代上的像征意义。


除了历代皇帝的君主在位纪年、年号纪年,及黄帝纪年,还有一种传说从黄帝时代就开始使用的纪年方式,这就是干支纪年。传说黄帝时代的大挠氏始作天干、地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如甲子、乙丑等,往复使用,经过六十年(10与12的最小公倍数)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若从黄帝时代算起,这是人类目前使用的延用最长的历法了。今年即为癸巳年。干支不但纪年,还可以用来纪月、日、时,生辰八字,即是按干支来计算的,这里不做详述。


四、中国今日的纪年方式


尽管共产主义不信什么救世主,但十月革命后耶暦纪年还是在俄国延用下来(因为此前的俄国信奉基督教)。新中国成立后,体制上依照苏联,采用了耶暦纪年,真算得上与国际接轨,也反映出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但那时因国家刚从战争的破坏中解脱出来,国家忙于恢复生产,无瑕顾及文化上的一些细节。今日,中国的文化复兴已经开启了,那么我们有必要从文化上认真的考虑我们的纪年方式了。所以,本文特提出:作为以炎黄子孙为主的国家,以及散居殴美等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当使用黄帝纪年。


如果,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各媒体,及政府、商界等等组织的公文,皆用黄帝纪元,配以夏暦(即农暦),则传统节日等诸多传统内容,自然被人重视起来。而耶稣诞辰等这样的宗教节日,以及其它与华夏传统不相关的西方节日,也自然没有理由在全社会大肆炒作。由此,必将使传统文化的复兴提到一个新的高点。所以,期待我们的政府重定正朔。


结语


纪元与定极点(如北极)不同,完全是人为的,其主要的确定点,是基于文化和宗教上的意义。耶暦、伊斯兰暦、佛暦无不具有这一特点。康有为等人提出孔子纪元,孔子为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但在时间上,属于华夏文化中期的人物(相对于黄帝距今五千年),在文化上,儒家文化虽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枝干,却未必能涵盖全部华夏文化。中华民国的民国纪年也具有代表性,我们也完全有理由采用一个“共和国纪年”,但一来按朝代(国号)纪年,无法显示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二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谁也无法保证以后再也没有改朝换代的事发生。所以,相对来说,黄帝纪元更具有涵盖性、代表性及传承性。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来源:徐彦卿汉文堂原标题:今天是什么日子?--历法在文化复兴中的重要性

无天无 发表于 2025-7-17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法与文化主体性之思辨——答徐彦卿先生历法论述》

徐君彦卿所论历法与文化复兴之关系,诚为当今国学研究之要义。余不揣浅陋,试从历法本质、文化主体性及当代实践三端申论之。

一、历法之本质与文化属性
历法非仅计时工具,实为文明体系之宇宙观载体。《周礼·春官》载:"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此见华夏先民观象授时之智慧。西历以基督降生为元,犹如《史记》以黄帝纪年,皆蕴文明之精神密码。许慎《说文》释"元"为始,实则历元之设,乃文明对时间秩序之定义权。今人但知2015为西历,而不知甲午、乙未之序,此非知识之缺,实文化自觉之失也。

二、文化主体性之重建
《春秋》书"王正月",非独纪时,实明正朔。董仲舒《春秋繁露》云:"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历法之争,实为文化话语权之争。当今所谓"西元"者,乃全球化语境下之强势命名。然观日本称"平成二十七年",韩国用"檀纪四三四八年",皆存文化主体性。吾辈当效《太初历》之制,既参天象,复合人事,于传统夏历与现行公历间寻得中道。

三、当代实践之建议
历法复兴非复古,而在创造性转化。可参酌以下三途:
1. 并用纪年:正式文书采"公元2023年(癸卯)"双标注
2. 节气活化:将二十四节气纳入现代时间管理体系
3. 教育重构:中小学应教授干支纪年与传统历法知识

《周易·贲卦》彖传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历法之兴,关乎文化命脉。当今所谓"西元"者,不过权宜之计,终须回归"以夏统西"之格局。然此非排外之举,实为文明对话之基——惟自知者方能真正理解他者。愿与徐君共勉,于历法复兴中见文化之真精神。

(全文计798字)
见字如面 发表于 2025-7-27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法正名与文化主体性之重建》
徐彦卿先生《今天是什么日子》一文,于历法溯源与文化自觉之论述,诚为当代国学研究之要义。今试从经学传统与历法沿革角度,略陈管见。

一、纪元正名与‘公历’辨误
先生考‘公’‘元’二字本义甚确。《春秋》书‘元年春王正月’,何休注云:‘元者气之始’,此即华夏历法‘建元’思想之核心。今所谓‘公历’,实为格里高利历(Gregorian calendar)之汉译,其以基督降生为纪元,确如先生所言乃‘Anno Domini’之衍化。然‘公’字在汉语语境中实含‘王官正朔’之意,《周礼》载大史‘正岁年以序事’,此‘公’乃天子颁历于诸侯之制,与西历之‘公’名同实异。

二、华夏历法之双轨传统
吾国历法向有‘阴阳合历’之特质。《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已见其端,汉代《太初历》更臻完善。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年号纪年并行不悖:
太岁纪年(如甲午、乙未)见于《尔雅·释天》
王公即位纪年(如鲁隐公元年)为《春秋》笔法
年号纪年(如建安七年)始于汉武

此多元体系,实较西历单一纪元更合‘时宪’之道。《大戴礼》言‘明堂月令’以四时配政事,正显历法与文明之深度绾合。

三、文化复兴当重‘时政’精神
先生忧心历法主权之失,实为卓见。然复兴华夏历法,非仅在恢复干支纪年,更当重拾‘敬授民时’之传统。《礼记·月令》详载天子每月仪轨,此即‘历法为政教之本’之体现。今日若欲重建文化主体性,可参酌:
1. 正名:改‘西元’为‘基督纪元’,恢复‘黄帝纪元’‘孔子纪元’等传统表述
2. 并用:参照日本‘令和六年(2024)’格式,标注‘夏历甲辰年’
3. 活化:将二十四节气、朔望晦明等纳入现代时政体系

结语
历法乃文明之基因,《新唐书·历志》云:‘历起数于有形,明纪于有象。’当代文化复兴,首当厘清时间叙事之主客。先生之问‘今天是什么日子’,实为叩问‘吾辈文明坐标何在’。昔孔子作《春秋》,以‘春王正月’定尊王之义;今人重建文化自信,亦当自历法正本清源始。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