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69|回復: 0

[祭祀礼仪] 徐彥卿:今天是什麼日子?--曆法在文化復興中的重要性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6-8-13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天是什麼日子?--曆法在文化復興中的重要性


2015-08-26徐彥卿  漢文堂

曆法在文化復興中的重要性

曆法在文化復興中的重要性

一、今天是什麼日子?


如果突然有人問你今天是什麼日子,今天是幾號,你會怎麼回答?我想大多數的人會說今天是2015年8月26日。那麼,有沒有人想過2015年是怎麼計算出來的?有什麼樣的涵義?


也許你會直接回答:“這是西元”。但有沒有想過,什麼叫“西元”?“西元”2015年是按什麼計算出來的?


所謂公:【說文】平分也。從八從厶。八,猶背也。厶音私。【韓非曰】自營爲厶,背厶爲公。【爾雅•釋言】無私也。【書•周官】以公滅私。簡而言之,公就是非私。


所謂元:【說文】元,始也。從一從兀(兀:高而上平也。從一在人上。讀若敻。)。愚袁切〖注〗徐鍇曰:“元者,善之長也,故從一。”簡而言之,元就是開始。在古代曆法中,經常把某個年代的開始叫“元”,首用年號的為漢武帝,改年號稱為“改元”,這個年號的第一年叫“元年”後面依次是二年、三年、四年……直至下次改元。


那麼,“西元”的意思應該是“大家公用的紀年”。


而我們用的所謂的“西元”,其實並不是全世界公用的紀年方式。“2015”年,其實是以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基督的生辰年為起始,即耶穌出生到現在兩千零一十三年了。“西元”的拉丁文原名為“AnnoDomini”,意為“主的生年”。這個主,當然是基督教的主,所以,這種紀年方式,自然是基督教的紀年方式。基督教將時間分為兩部分,基督耶穌出生前(beforeChrist簡稱BC)和出生後(AnnoDomini簡稱AD)。那麼,對於我們大多數並不信仰基督教的人們來說,應該怎樣稱呼今天的日期呢?按其原來的拉丁文的意思,我們稱今天為“耶歷2013年5月22日”,更合適一些。


我們稱今年為“西元”2015年,台灣人的說法卻是西元2015年。可是在我們的西方,除了基督教,還有伊斯蘭教、佛教等等宗教,它們也都有自己的曆法。就連被毆洲人消滅的瑪雅文化,也有瑪雅曆法,著名的2012世界末日的預言,就是從瑪雅曆法中得出來的。如果我們簡單的說2015年是西元或西暦,是不是對伊斯蘭教、佛教等等西方的宗教都不公平?畢竟它們的發源都在我們西方,而且基督教與其它宗教並沒有涵蓋性和代表性。所以,準確的說法是,今年是耶暦(或基督暦)2015年。


二、為什麼要有曆法?


對普通人來說,日曆也許只是用來計算一下日子,而對於一個民族、國家來說,曆法有著重大的意義。


在華夏的文化中,天地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修行、生活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若要天人合一,那麼對天文等大自然的運動必定有很高的重視。因此,古代對曆法尤為重視,從三皇五帝時起,就設有專職人員觀測天象,制定曆法。一部曆法的起始,謂之正朔。正乃正月,朔是月初,正朔即指紀年開始的那一天。在傳統社會(特別是先秦時期)天子及國君不僅是天下的管理者,還是道德的領導者、文化的傳承者、信仰的守護者。如果天子更換了,則相應的年代稱謂也發生改變,例如先秦時期,一般都稱某王多少年,各諸侯國的國史上則寫某公多少年。《春秋》即以魯國本國的國君在位為紀年的。很明顯,一般某諸侯國的人都用自己的紀年和暦法。自漢武帝開始,皇帝有了年號。新帝登基必改年號,即“改元”,數千年歷史,以此相續。改朝換代之際,新王朝為了表明自己“應天承運”,必重定“正朔”。其它的政治、軍事力量,如果歸順新的帝王,則以採用對方的曆法為象徵,此即為“奉正朔”。


講到這裡,可以總結出:採用誰的曆法和紀年,就意味著把他當成正統,而自己則處於從屬的地位。那麼,我們和基督文化是主從關係嗎?如果你認為是的,那不用往下文看了,如果你認為不是,請認真的往下看。

曆法在文化復興中的重要性

曆法在文化復興中的重要性

三、我們華夏應該用什麼樣的暦法


古代是以君主在位或年號來紀年的,在位最長的君主為商代的太戊,在位73年,即使這樣,相對於五千年歷史來說,還是太短。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有民國紀年,但隨著國民政府退居台灣,此紀年方式也隨之在大陸作廢。


不過,在剛剛辛亥革命後,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目標的革命黨人,已經想到了一個可以傳承久遠的紀年方式,這就是黃帝紀元。(從現在開始,本文將黃帝紀元簡稱為“紀元”,將耶穌紀年簡稱為“耶暦”。)


紀元4601年(偽清光緒29年,耶暦1903年),劉師培在《國民日報》發表“黃帝紀年論”,反對年號制,同時也反對康有為等變法派主張的孔子紀年。劉師培主張把黃帝誕生的那一年作為紀元元年,這樣,光緒29年就是黃帝紀元4614年。可是,黃帝的生卒年月在文獻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宋教仁主張把被認為是黃帝即位的癸亥年作為紀元元年,把耶暦1904年作為黃帝紀元4602年。以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為首革命派的雜志採用了黃帝紀元。武昌起義後湖北軍政府廣告,即以此為據,各省回應的文告亦多采此說。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通電各省,以黃帝紀元4609年為中華民國元年。《民報》系孫中山紀元4603年(耶暦1905年)在東京建立同盟會後所創辦,宋健先生在《超越疑古走出迷茫》一文中說《民報》所用黃帝紀元大概是由當時在東京的史學家推算的。史式教授說其來源為:盧景貴根據邵雍《皇極經世書》稱堯元年為甲辰年,推定這一年為耶暦前2357年,再據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載黃帝在位100年、少昊金天氏84年、顓頊78年、帝嚳高辛氏70年、帝摯9年推算黃帝元年為前2698年。史式說,《皇極經世書》是一部術數書,邵雍是一位精通象數之學的哲學家,皇甫謐則是一位精通針灸之學的醫生,二人皆非史學家,所以“黃帝紀元”,只是大膽地猜測估計。


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宣佈將黃帝紀元4609年11月13日(耶暦1912年1月1日)作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元旦一詞,原為夏暦新年的正月初一),之後黃帝紀元被停止使用。正史所記黃帝出生年代不明是重要原因。


竊以為,黃帝紀元並不在於其準確性,而在於其文化上的像征意義。若必考證準確再來應用,怕是永無定論之日。並且,其它曆法也並非完全準確,西方史學家近些年才考證出來,耶穌的生辰年少計算了兩年,也就是,耶穌真實的出生年份為耶暦前2年(即beforeChrist2),聽起來有點可笑,但這並不妨礙耶穌紀年在文化和宗教上的意義。同樣,黃帝紀元的不準確性,也並不妨礙其作為華夏文化年代上的像征意義。


除了歷代皇帝的君主在位紀年、年號紀年,及黃帝紀年,還有一種傳說從黃帝時代就開始使用的紀年方式,這就是干支紀年。傳說黃帝時代的大撓氏始作天干、地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組合起來。如甲子、乙丑等,往復使用,經過六十年(10與12的最小公倍數)又回到甲子。周而復始,迴圈不已。若從黃帝時代算起,這是人類目前使用的延用最長的曆法了。今年即為癸巳年。干支不但紀年,還可以用來紀月、日、時,生辰八字,即是按干支來計算的,這裡不做詳述。


四、中國今日的紀年方式


儘管共產主義不信什麼救世主,但十月革命後耶暦紀年還是在俄國延用下來(因為此前的俄國信奉基督教)。新中國成立後,體制上依照蘇聯,採用了耶暦紀年,真算得上與國際接軌,也反映出西方文化的深刻影響。但那時因國家剛從戰爭的破壞中解脫出來,國家忙於恢復生產,無瑕顧及文化上的一些細節。今日,中國的文化復興已經開啟了,那麼我們有必要從文化上認真的考慮我們的紀年方式了。所以,本文特提出:作為以炎黃子孫為主的國家,以及散居毆美等世界各地的華人,都應當使用黃帝紀年。


如果,包括新聞聯播在內的各媒體,及政府、商界等等組織的公文,皆用黃帝紀元,配以夏暦(即農暦),則傳統節日等諸多傳統內容,自然被人重視起來。而耶穌誕辰等這樣的宗教節日,以及其它與華夏傳統不相關的西方節日,也自然沒有理由在全社會大肆炒作。由此,必將使傳統文化的復興提到一個新的高點。所以,期待我們的政府重定正朔。


結語


紀元與定極點(如北極)不同,完全是人為的,其主要的確定點,是基於文化和宗教上的意義。耶暦、伊斯蘭暦、佛暦無不具有這一特點。康有為等人提出孔子紀元,孔子為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但在時間上,屬於華夏文化中期的人物(相對於黃帝距今五千年),在文化上,儒家文化雖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大枝幹,卻未必能涵蓋全部華夏文化。中華民國的民國紀年也具有代表性,我們也完全有理由採用一個“共和國紀年”,但一來按朝代(國號)紀年,無法顯示文明的傳承性和延續性,二來,站在歷史的高度上,誰也無法保證以後再也沒有改朝換代的事發生。所以,相對來說,黃帝紀元更具有涵蓋性、代表性及傳承性。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來源:徐彥卿漢文堂原標題:今天是什麼日子?--曆法在文化復興中的重要性

无天无 發表於 2025-7-17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曆法與文化主體性之思辨——答徐彥卿先生曆法論述》

徐君彥卿所論曆法與文化復興之關係,誠為當今國學研究之要義。余不揣淺陋,試從曆法本質、文化主體性及當代實踐三端申論之。

一、曆法之本質與文化屬性
曆法非僅計時工具,實為文明體系之宇宙觀載體。《周禮·春官》載:"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此見華夏先民觀象授時之智慧。西曆以基督降生為元,猶如《史記》以黃帝紀年,皆蘊文明之精神密碼。許慎《說文》釋"元"為始,實則曆元之設,乃文明對時間秩序之定義權。今人但知2015為西曆,而不知甲午、乙未之序,此非知識之缺,實文化自覺之失也。

二、文化主體性之重建
《春秋》書"王正月",非獨紀時,實明正朔。董仲舒《春秋繁露》云:"王者必受命而後王,王者必改正朔。"曆法之爭,實為文化話語權之爭。當今所謂"西元"者,乃全球化語境下之強勢命名。然觀日本稱"平成二十七年",韓國用"檀紀四三四八年",皆存文化主體性。吾輩當效《太初曆》之制,既參天象,復合人事,於傳統夏曆與現行公曆間尋得中道。

三、當代實踐之建議
曆法復興非復古,而在創造性轉化。可參酌以下三途:
1. 並用紀年:正式文書採"西元2023年(癸卯)"雙標註
2. 節氣活化:將二十四節氣納入現代時間管理體系
3. 教育重構:中小學應教授干支紀年與傳統曆法知識

《周易·賁卦》彖傳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曆法之興,關乎文化命脈。當今所謂"西元"者,不過權宜之計,終須回歸"以夏統西"之格局。然此非排外之舉,實為文明對話之基——惟自知者方能真正理解他者。願與徐君共勉,於曆法復興中見文化之真精神。

(全文計798字)
见字如面 發表於 2025-7-27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曆法正名與文化主體性之重建》
徐彥卿先生《今天是什麼日子》一文,於曆法溯源與文化自覺之論述,誠為當代國學研究之要義。今試從經學傳統與曆法沿革角度,略陳管見。

一、紀元正名與「公曆」辨誤
先生考「公」「元」二字本義甚確。《春秋》書「元年春王正月」,何休注云:「元者氣之始」,此即華夏曆法「建元」思想之核心。今所謂「公曆」,實為格里高利曆(Gregorian calendar)之漢譯,其以基督降生為紀元,確如先生所言乃「Anno Domini」之衍化。然「公」字在漢語語境中實含「王官正朔」之意,《周禮》載大史「正歲年以序事」,此「公」乃天子頒曆於諸侯之制,與西曆之「公」名同實異。

二、華夏曆法之雙軌傳統
吾國曆法向有「陰陽合曆」之特質。《尚書·堯典》「曆象日月星辰」已見其端,漢代《太初曆》更臻完善。干支紀年、帝王紀年、年號紀年並行不悖:
太歲紀年(如甲午、乙未)見於《爾雅·釋天》
王公即位紀年(如魯隱公元年)為《春秋》筆法
年號紀年(如建安七年)始於漢武

此多元體系,實較西曆單一紀元更合「時憲」之道。《大戴禮》言「明堂月令」以四時配政事,正顯曆法與文明之深度綰合。

三、文化復興當重「時政」精神
先生憂心曆法主權之失,實為卓見。然復興華夏曆法,非僅在恢復干支紀年,更當重拾「敬授民時」之傳統。《禮記·月令》詳載天子每月儀軌,此即「曆法為政教之本」之體現。今日若欲重建文化主體性,可參酌:
1. 正名:改「西元」為「基督紀元」,恢復「黃帝紀元」「孔子紀元」等傳統表述
2. 並用:參照日本「令和六年(2024)」格式,標注「夏曆甲辰年」
3. 活化:將二十四節氣、朔望晦明等納入現代時政體系

結語
曆法乃文明之基因,《新唐書·曆志》云:「曆起數於有形,明紀於有象。」當代文化復興,首當釐清時間敘事之主客。先生之問「今天是什麼日子」,實為叩問「吾輩文明坐標何在」。昔孔子作《春秋》,以「春王正月」定尊王之義;今人重建文化自信,亦當自曆法正本清源始。

(全文計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