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42|回覆: 1

[中醫養生] 夏季養生有秘訣『均、鹼、水、清』四字決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8-10 11: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夏季養生有秘訣『均、鹼、水、清』四字決

夏季養生有秘訣『均、鹼、水、清』四字決

盛夏之際,飲食除了講究衛生、預防腸道傳染病外,還得念好『均、鹼、水、清』四字訣。

營養攝入要均衡

夏天炎熱,人體出汗多,水分和礦物質流失大,同時人體活動增加,對能量的需求也較冬天多,因此應注意膳食營養攝入均衡,做到不偏食、不挑食,注意好飲食中葷素、粗精的搭配。

多進食鹼性食物

夏天人體新陳代謝旺盛,體內產生的酸性廢物較冬春季節多,特別需要多進食鹼性食物,以保證人體正常的弱鹼性,避免出現精神不振、體力不足、抵抗力下降等狀況。夏天,各種蔬菜、水果和豆製品是不錯的選擇,而碳酸飲料、酒類、各色奶制食品、含糖分的甜品等,大多屬於酸性食品,不宜過多食用。

補水要及時正確

夏季氣溫高,人體汗液分泌旺盛,水分自然會流失比較大,因此必須及時補充水分,符合衛生標準的礦泉水是夏季補水的理想來源。此外,補水的量也要正確。基本的標準是讓自己不口渴、眼瞼豐潤有光澤。如果過量飲水,一來加重腎臟負擔,二來飲水過多反而會造成水中毒,損害健康。

養生根據體質來『清』

第四軍醫大學腫瘤研究所教授王三虎說,養生應根據自身體質,夏季貴在『清』字,而對濕熱、陰虛、血瘀、痰濕這四種不同的體質,則有不同的『清』法。

濕熱體質:清熱瀉火

夏季濕氣升發,心火旺盛,一些濕熱氣虛體質者,常會出現心煩氣悶,胸口暴熱,口乾舌燥等症狀,應進行清熱瀉火調理。

用淡竹葉6克、金銀花3克、甘草1克泡水喝最是對症,有清熱解毒,降暑解乏,散濕瀉火等功效。也可用薏米50克、紅小豆50克、粳米150克熬粥,可調適脾胃,消煩解渴,疏風散熱。

平日飲食上可食用清熱解毒的蔬果,如西瓜、香瓜、草莓、豇豆、苦瓜、白菜等。

陰虛體質:清咽利喉

陰虛燥熱體質的人群,在夏季常會出現咽喉疼痛,喉嚨紅腫,發癢發乾,聲音嘶啞等症狀,多以慢性咽炎為表象。

金蓮花6克、蘆花6克、甘草1克沖泡後飲用,有生津止渴,清咽潤喉,清火敗毒等功效。白蘿蔔200克、百合50克、粳米150克一起入鍋煮成粥,也有清心除煩,安神靜心,利咽潤喉作用。

還可多吃潤喉清咽蔬果,如桃子、西瓜、沙葛、荸薺、苦瓜、扁豆等。

血瘀體質:清心涼血

高血壓、高血脂及肥胖症患者在炎熱的夏天,常感氣鬱胸悶,面紅耳赤,虛汗淋淋,失眠多夢等,因而其養生調理的方法是清心涼血。

桑葉10克、菊花10克,蜂蜜適量開水沖泡,有清心養神,消熱除煩,降壓降脂功效。或用荷葉5克、綠豆100克、粳米150克,入鍋熬成粥食用,有養心涼血,解暑利濕,除瘀化積,行氣解郁作用。

還可食用涼血消脂的蔬果,如青梨、蘋果、荔枝、涼薯、西紅柿、芹菜、紫菜等。

痰濕體質:清肺祛濕

夏長挾濕,它對肺熱痰濕體質者來說,無疑是一大傷害,其常表現為熱咳,心煩內熱,胸悶氣短,口乾味苦,舌紅苔黃等症狀。

白茅根10克、黨參5克煎水服用,有清肺降火,祛痰止咳,消暑下濕功效。杏仁6克、桑白皮15克、生薑3克、大棗5枚、粳米150克熬粥食用,有宣肺止咳,祛濕平喘,潤肺消熱作用。

食用潤肺清熱的蔬果,如雪梨、枇杷、白果、刀豆子、冬瓜、蘿蔔等也有幫助。

gyz9999 發表於 2025-5-8 16:15 | 顯示全部樓層
【夏季養生四字訣疏證】

盛夏陽亢陰弱,人體腠理開泄,養生之道當循【內經】"春夏養陽"之旨,尤重"均、鹼、水、清"四法。今據【黃帝內經】養生理論,參合曆代醫家之說,對此四訣作專業闡釋。

一、均:陰陽平衡之道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夏季心火當令,汗出過多易致氣陰兩傷。所謂"均",非僅指現代營養學之膳食均衡,實乃【千金要方】"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的配伍智慧。建議:
1. 穀物當占飲食七分,輔以當季果蔬
2. 葷食宜選性涼之品,如鴨肉、鯽魚
3. 晨食生薑三片以順陽升,暮食蓮子以助陰斂

二、鹼:五行生剋之應
鹼性食物之說,實與中醫"酸甘化陰"理論暗合。夏季心火克肺金,多食甘涼之物可制火生金。然須明辨:
真鹼性食物:西瓜(天然白虎湯)、荸薺、藕等汁多味甘者
偽鹼性食物:經發酵的乳製品反增痰濕
【飲膳正要】載夏季宜"增辛減苦",可佐證此理。

三、水:津液運化之機
【傷寒論】有"保胃氣,存津液"之訓。夏季補水需遵三法:
1. 辰時(7-9點)飲溫鹽水助脾運化
2. 未時(13-15點)啜烏梅湯生津止渴
3. 戌時(19-21點)服茯苓粥利水滲濕
切忌【景岳全書】所誡"渴而大飲"之弊,當效法【老老恆言】"頻頻少飲"之法。

四、清:辨證施養之要
王教授所言四體質調理法,實本於【醫宗金鑒】辨證綱領。今補遺如下:
痰濕體質:當宗【丹溪心法】"二陳湯"意,可用薏苡仁30g、陳皮6g代茶
氣虛體質:宜取【脾胃論】補中益氣湯精義,以黃芪15g、麥冬10g煎服
特補血瘀體質:除桑菊飲外,可佐山楂10g、丹參6g活血化瘀

結語:
此四字訣暗合【周易】"水火既濟"之理,學者當知:夏季養生重在調暢氣機,使心火下濟腎水,脾土得運,肺金得潤。若拘泥字面而不知變通,則如【醫學源流論】所云"執方醫病,病必殆"。建議結合二十四節氣變化,靈活運用四訣,方得養生真諦。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三日酉時| 2025/5/29/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