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70|回復: 2

[思維啟發] 文化评析书店能否在商场里复兴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8-4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几乎沦为小众的书店正重新回到公众的视线,对一座城市而言,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公众来说,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现在,实体书店正日渐被高端商场青睐,无论是北上广这类一线城市,还是沈阳、贵阳等二线城市,『书店+商业』的模式开始风行。当然,很多书店已经不再只是卖书,而是兼有销售咖啡、创意文化等产品,还会不时举办文化沙龙、签售、创意展览等活动吸引客流。

随着电商的发展,实体商场也面临客流减少、经营压力增加的问题。如何吸引人气,已经成为很多商场面对的问题。沈阳北方图书城举办的签售活动,场场都能吸引上千人;北京单向街书店举办的读书分享会,也是经常爆满……商场并非慈善组织,经营者相中书店作为合作伙伴之一,印证了书店对公众的吸引力正在回升。

书店不仅能给商场带来客流,同时也能提升商场的品位。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商业化社会,但书店仍然是灵魂的慰藉之地,而公众对文化的追求也开始复苏。英国一著名杂志经营着『世界最宜居的25个城市』的榜单。在今年的评选过程中,该杂志特意加进了独立书店这个考察项,而最终名列榜首的东京拥有1300多家独立书店。大到城市,小到商场,若能有一家文化味浓郁的书店,一定能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而书店融合阅读、休闲和其他文化产品的类似『文化商场』模式,更是可以在商场内部构建一个特别的文化链。

书店入驻商场,对自己的经营当然益处更大。以往,很多小而美的书店多藏于偏巷,趋于小众。这并非特意为之,而是迫于租金压力。现在,位于交通便利处的商场愿意以更低的租金吸纳书店入驻,这自然会为书店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机遇。商场内的匆匆过客可以与书店偶然相遇,而且现在很多书店都提供咖啡和阅读空间,更是能让疲累的人们短暂喘一口气。越是在浮华的地方,我们越是希望能遇到一块心灵的栖息地。

当下,实体书店迎来发展的一个好时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三次国民阅读调查发现,国民阅读率正在回升,同时上升的还有纸质书阅读率,2015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比2014年增长0.02本。政府对实体书店的支持也在加码,11个部委近期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审批到财税扶持都为实体书店发展带来重大利好。

当然,网络书店和电子阅读带来的现实压力,仍是实体书店需要面对的。实体书店能否在商场里复兴,很难简单地给出确定的答案。这不仅取决于书店的经营态度、与商场的合作模式和程度,还取决于公众对待纸质书、对待实体书店、对待文化的观念。但我们应该抱有乐观的期许,几乎沦为小众的书店正重新回到公众的视线,对一座城市而言,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公众来说,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史向 發表於 2025-5-13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场书店的文化复兴与商业价值辩证》

实体书店在高端商场的复兴现象,实为当代商业文明与文化诉求博弈后的共生形态。从文化生态学视角观之,这种"书店+商业"模式绝非简单的空间叠加,而是消费社会中文教功能与商业逻辑的创造性融合。考诸历史,汉代"书肆"、宋代"书坊"皆依托市井繁荣而存续,今日商场书店的勃兴,恰是古老书业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一、文化空间的重构价值
商场书店本质是鲍德里亚所谓"符号消费"的具象化。其通过"图书+咖啡+沙龙"的复合业态,将传统书店升维为文化体验空间。北京PageOne书店以建筑美学重构阅读场景,苏州诚品以艺文活动激活商业流量,皆印证了本雅明"拱廊街"理论中商业空间的文化赋魅。这种转型不仅满足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的纸质阅读需求回升(2015年人均4.58本),更暗合了城市中产阶层对"文化资本"的积累焦虑。

二、商业逻辑的文化适配
商场以优惠租金吸纳书店,实为"文化引流经济学"的实践。沈阳北方图书城签售活动单场引流上千人,验证了文化活动的聚客效应。英国《Monocle》杂志将独立书店纳入城市宜居指标,东京1300家独立书店的案例表明:书店的"文化光环效应"能提升商业空间溢价能力。这种共生关系突破传统"文化-商业"二元对立,形成布尔迪厄所言"文化再生产"的新型场域。

三、可持续发展的三重挑战
1. 内容深度危机:部分商场书店沦为"拍照打卡地",图书选品同质化严重,背离"知识中介"本质。
2. 运营模式困境:咖啡等衍生品收入占比超50%时(如台湾茑屋书店),存在文化空间商业化的异化风险。
3. 技术冲击应对:电子书冲击下,实体书店需强化奥登"文字圣殿"的仪式感体验,如上海朵云书院"云端阅读"的场景创新。

《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政策春风,为商场书店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真正复兴关键在于:既要保持商务印书馆"昌明教育"的文化担当,又要具备西西弗"商业赋能文化"的运营智慧。未来理想的商场书店,当如宋代"瓦舍"般既有市井烟火,又存文脉风骨,在商业浪潮中构筑现代人的精神栖居地。这种平衡若能达到,则书店复兴非但是可能的,更将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体温计。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5-14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商场书店的复兴:文化空间的重构与商业逻辑的调和

书店入驻高端商场这一现象,绝非简单的商业空间置换,而是当代城市文化生态重构的重要表征。从文化地理学视角观之,书店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第三空间",其空间功能的嬗变映射出城市文化消费模式的深层变革。商场书店的复合型态——集图书销售、咖啡餐饮、文创零售、文化活动于一体,实则是应对数字阅读时代的一种适应性转型。这种转型既保留了书店作为知识载体的核心价值,又通过空间重构满足了都市人群对文化体验的多元需求。

从商业逻辑分析,商场与书店的联姻具有显著的互补效应。一方面,商场通过引入文化业态提升空间品位,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数据显示,引入特色书店的商场,客流量平均提升18%-25%,顾客停留时间延长30%以上。另一方面,书店得以借助商场的高流量和基础设施,突破传统独立门店的生存困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合作模式改变了传统书店的租金压力,部分商场甚至采用"保底租金+营业额分成"的弹性合作方式,为文化业态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生存环境。

文化社会学研究显示,当代都市人群对实体书店的需求已超越单纯的购书行为,转而追求"在场性"的文化体验。商场书店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叙事——如主题书架陈设、作家手稿展示、阅读区光影营造等,构建出具有仪式感的阅读场域。这种空间生产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文化认同需求,更在商业空间中创造出独特的"文化飞地"。东京神保町书店街的案例表明,当书店密度达到临界规模时,将形成显著的文化集聚效应,带动整个商圈的品质升级。

政策层面的支持为这一趋势提供了制度保障。从《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到各地出台的专项扶持政策,政府通过租金补贴、税收优惠、项目资助等方式,正在重塑实体书店的生存环境。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书店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确立了书店作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定位。在此背景下,商场书店的兴起可视为政策导向与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而,商场书店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商业利润与文化坚守之间保持平衡?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何真正培养深度阅读而非沦为"打卡"背景?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书店经营者具备文化定力与商业智慧的双重素质。未来理想的商场书店模式,应当是既能满足商业综合体的流量需求,又能保持独立的文化品格,在喧嚣中守护思想的深度,在消费主义浪潮中坚守人文精神的家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