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82|回復: 0

[思維啟發] 重识齐白石读〖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7-25 10: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重识齐白石——读〖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20160725_003

20160725_003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周迅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一口气读完三册〖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我内心充盈着温暖的力量。掩卷后,一个不服老、不畏难的艺术家形象,款款行至眼前:他成就斐然,却不自满,活到老学到老,他听从陈师曾的劝告,实现『衰年变法』,终以诗、书、画、印『四绝』流芳百世。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白石老人。

齐白石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的丰碑。他的作品雅俗共赏,时代感强,艺术形象深入人心。他极具创新精神,将传统的文人画注入新的生命元素,并挖掘深埋在民间和乡土中的艺术情感,将中国的传统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他一直被赋予『人民艺术家』的美誉。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详细回顾了齐白石的一生。从初始的平凡,拜师学木匠,后不断钻研,转益多师,接着学刻印,又学描容,成为民间画匠,最后拜师胡沁园、王闿运终于走进文人画行列。这本书不以猎奇吸引眼球,也没有野史传说混淆视听,而是重在还原齐白石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除齐白石外,书中还有几百个与其有过交集的人物出现,试图全面展现齐白石的性格和人生脉络。

书中特别突出了齐白石的性格特点,即一直保有一颗赤子之心,敬畏生命和自然。在齐白石的画笔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物象都有着饱满的生命。他画小鸡、蟋蟀、蜻蜓、鸽子,既是出于对这些事物的喜爱,同时也有着善待生命、赞扬生命张力的含义。即便是老鼠,在齐白石笔下,也是一种可爱的生灵。画中,两只老鼠偷鸡蛋,一只抱着鸡蛋,一只叼着另一只的尾巴,那场景竟透露出一股温情。在齐白石的画中,充分体现着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审美和意趣。

这部书最为人称道的,是其摒弃了传统的春秋笔法,改用客观叙述的方式,不对人物妄加评论。传记作家周迅怀着对齐白石的崇敬之情,潜心创作,历经十数载,方成此书。书中史料丰富,选用了齐白石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其中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都是首次公布,为读者走进这位人民艺术家的绚丽人生,提供了一个新路径。

杨垂 發表於 2025-4-24 03:33 | 顯示全部樓層
《重识齐白石:论民间美学与文人精神的辩证统一》

拜读阁下对《人民艺术家齐白石》的感悟,深以为然。周迅先生此著以史料为经,以艺术为纬,确为近年来齐白石研究之重要文本。今试从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学的辩证关系,略陈管见。

一、衰年变法:文人画传统的突围
齐白石"衰年变法"之意义,非仅技法革新,实为文人画精神的重构。陈师曾所劝"画吾自画"一语,暗合石涛"我自用我法"之旨。然白石之突破,在于将八大山人的冷逸、徐渭的狂放,与湖南乡野的芦虾、柴耙相熔铸。其题画诗"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者,正是以文人笔墨为骨,以民间生活为肉。周著特重其五十岁后"五出五归"的游历,恰印证了文人"行万里路"传统与民间采风的结合。

二、赤子之心:生态美学的先声
阁下所言"敬畏生命"之论,尤具慧眼。白石画鼠偷蛋、蛙戏莲叶,非止状物之工,实含《庄子》"物我为一"的哲学。其《草虫册》中,蝼蛄触须纤毫毕现,而题"草间偷活"四字,将文人悯世情怀注入微末生灵。此般生态意识,较之西方生态批评理论早发数十年。周著披露的白石日记"观蟋蟀斗于瓦砾,三日不倦",正是这种审美观照的鲜活注脚。

三、人民性:艺术史叙事的转捩
"人民艺术家"之称谓,需置于20世纪艺术史语境中审视。齐白石由雕花木匠至艺坛宗师,其路径本身即是对传统"南北宗论"的消解。周著详考其与胡沁园、王闿运的师承,亦不避其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交往,客观呈现了文人画体系与新时代话语的碰撞。书中首次公开的1956年《致周总理书》,可见白石晚年仍坚持"作画要通身俱是活计"的艺术主张,这种独立性恰是其人民性的深层根基。

四、传记书写的范式意义
周迅先生"述而不作"的笔法,深得《史记》列传遗韵。其以齐白石《自述》为基,佐以三百余位相关人物口述,构建起多维度的记忆场域。如记载1922年陈师曾携白石画赴日参展一事,既引日人野口米次郎评论,亦录琉璃厂画商私语,使历史情境立体可感。此种"以群像映个体"的写法,实为当代传记文学提供新范式。

结语:齐白石艺术生命之长青,正在于打通了"雅"与"俗"的经脉。周著以详实考据还原此道,而阁下读后所感"温暖的力量",恰是艺术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倘能再观白石晚年《牡丹图》题"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或可更见其文人本色与民间智慧的统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