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82|回覆: 0

[稗官野史] 陸渾戎墓地考古引廣泛關注 秦晉合謀陸渾戎東遷洛陽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6-17 16: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陸渾戎墓地考古引廣泛關注秦晉合謀陸渾戎東遷洛陽

陸渾戎墓地考古引廣泛關注秦晉合謀陸渾戎東遷洛陽

徐陽村外,近處河谷開闊,遠處丘陵坡度舒緩,這裏曾是陸渾戎騎馬馳騁的家園。

陸渾戎墓地考古引廣泛關注秦晉合謀陸渾戎東遷洛陽

陸渾戎墓地考古引廣泛關注秦晉合謀陸渾戎東遷洛陽

考古人員在研究發掘現場加固方案

引子

陸渾戎,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是在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中。這是一個遷徙到洛陽附近的西北游牧民族,曾經跟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等牛人過招,而洛陽的陸渾山、陸渾關、陸渾水庫,以及湖北的安陸,都是他們留下的印記。

近半年來,陸渾戎成為考古熱詞。位於洛陽伊川鳴皋鎮徐陽村的墓地被發現,讓久已消失的陸渾戎吸引了廣泛的關注,其學術價值得到考古界高度重視,順利入選2015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

陸渾戎墓地考古展示了很多有趣的內容:戎人的骨骼長而粗壯,成年男性身高一般在一米八左右;他們墓葬和車馬的形制已經非常中原化了,但在車馬的旁邊,隨葬大量牛羊頭蹄,這是西北戎人特有的習俗。專家們認為,這個墓地的發現,提供了民族融合和突變的考古實證。

自春秋開始,中國曾經歷了一次洶湧澎湃、影響深遠的民族大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華夏族與周邊的南蠻北狄東夷西戎相互攻伐、兼併、交融,逐漸形成民族共同體。先進的華夏文化成為這次大融合的主導者,如孟子所說,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到戰國時期,曾經的蠻、狄、夷、戎皆以華夏自居,廣大地域的人口形成民族共同體,為秦漢的統一和輝煌奠定了基礎。

這次民族大融合的具體過程,史書中並不清晰,但陸渾戎遷徙和被兼併卻被詳細記載下來。他們原本在西北,被強制遷徙到洛陽附近,100多年後被晉國滅掉。

徐陽陸渾戎墓地的考古發現,正與文獻記載吻合,因此學術意義非同尋常,考古界有人將其與海昏侯墓相比。海昏侯墓是越看越帶勁,陸渾戎墓是越思考越有味。洛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說。

這兩個考古發現有着時代的承續性。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之多奪人眼球,金光燦燦,分量十足,令人嘆為觀止,展現了大漢帝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繁盛。而陸渾戎墓地的考古發現,則揭示了春秋時期民族大融合的歷程,正是經由這次規模空前的民族融合,才有了後來秦漢王朝的輝煌和燦爛。

陸渾戎:來自遠方的異族

自洛陽南行,過萬安山,就進入了陸渾國境內。

這一帶河谷寬闊,丘陵舒緩,如今是伊川、嵩縣、宜陽三縣交界之地,而在春秋中期一百多年的時間,這裏是陸渾戎的地盤,穿着獸皮,頭髮披散,騎着大馬的陸渾漢子呼嘯往來。

陸渾戎,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是在楚莊王問鼎中原的故事中。但我心中一直有個疑問:戎人,怎麼會居住在華夏文明核心區洛陽附近?在同車前往伊川徐陽墓地途中,記者乘機向洛陽文物考古研究院吳業恆先生請教。

春秋時期,戎人名號眾多,分佈極廣,一般生活在山間河谷。洛陽一帶有很多戎人部族,不只是陸渾戎。吳業恆說,這些戎人有的是與周王室關係密切,在平王東遷時追隨來到洛陽,有的則是趁王室衰微,遷徙到這一帶尋找生存空間,因文獻記載闕如,如今已不能確知。但陸渾戎是例外,這個民族在【左傳】等史書上有明確記載,他們原來居住在瓜州,公元前638年東遷洛陽。

瓜州的位置,有學者認為在敦煌,也有人認為在秦嶺北麓,還有人認為在華山與黃河之間。作為游牧民族,戎人的流動性很強,但過去大致生活在西北甘肅、青海、陝西一帶。

在古代華夏人的眼中,戎人是迥然不同的異族,服飾、飲食、禮節等與華夏大不相同: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他們披散頭髮,穿獸皮,不以糧食為食物。在華夏人看來,戎人文化落後、經濟匱乏、野蠻剽悍,經常襲擾農耕地區,大肆劫掠財物。而真打起仗來,戎人一般打不過華夏,因為他們的社會組織程度比較低,通俗點說,就是戰場上無組織,無紀律。

戎人曾入侵鄭國,來勢洶洶,但鄭國的公子突胸有成竹,對其父鄭莊公說:戎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先者見獲必務進,進而遇極,必速奔,後者不救,則無繼矣。

周定王、晉悼公等人也都曾說戎人輕率、貪婪、自私等,頗有鄙夷之意。

在戎人自己看來,他們與華夏也大不相同,陸渾戎國君駒支自言: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初次見面相互饋贈的禮物)不通,言語不達。可見,戎人與華夏差異巨大,語言都不能相互交流。

那麼,陸渾戎為何遠離故土,來到華夏人的腹心區域呢?這要從秦穆公稱霸西戎說起,那時候,陸渾戎擋了秦穆公稱霸的路,被秦穆公當成包袱甩給了晉國。

秦穆公強遷陸渾戎

秦國是在與戎人的戰鬥中發展壯大的。秦人是來自中原的華夏族,他們的祖先因養馬有功,得到周王重視,此後世代為周王室養馬、戍邊。周平王東遷時,秦襄公護駕有功,被封為諸侯,賜岐山以西土地,下令說,秦人如果能趕走戎人,收復的土地就歸他們。從此,秦人與戎人進行了長久慘烈的拉鋸戰,逐漸收復西周故地和遺民。

到秦穆公時,秦國強大起來。秦穆公勵精圖治,四處招攬賢才,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裏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重用這些謀臣武士,使得秦國並國二十,闢地千裏,遂霸西戎。

陸渾戎是戎人中強大的部族,秦穆公吞不下這塊硬骨頭,就想把他們逼走,但把陸渾戎安排到哪裏去呢?恰在這個時候,秦國與晉國發生了衝突,晉惠公被秦軍俘虜,於是秦穆公就打起了小算盤:把陸渾戎踢給晉國人。

晉惠公是歷史上著名的背信棄義的國君。他是晉獻公的兒子、晉文公重耳的弟弟,因被迫害,他和重耳都被迫逃離晉國。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晉惠公得以回國繼承國君之位,他曾向秦穆公承諾:如果得以回國,願將河西之地割給秦國。但如願繼承國君之位後,卻拒絕割地。

不久,晉國受災,晉惠公向秦國求購糧食,秦穆公派遣大量船隻往晉國運糧,從秦國都城到晉國都城,運糧船絡繹不絕,史稱泛舟之役。

第二年,秦國受災發生饑荒,向晉國求購糧食,卻被晉惠公拒絕,並且乘機派兵攻打秦國。

秦穆公怒不可遏,熬過饑荒後,第二年就發兵攻打晉國。兩國在韓原交戰,晉惠公對內對外皆背信棄義,盡失人心,一戰而敗,他的馬車也陷於泥淖,被秦軍追上活捉。

說起來秦晉還是親戚,晉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夫人,經夫人說情,秦穆公放晉惠公回國。儘管史籍上沒有詳細記載,但從後來發生的事情看,放晉惠公是有很多條件的,相當於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簽了一個不平等條約。晉惠公回國當年,將晉國河西八城割給秦國;第三年,將太子圉送往秦國為質;第七年,接納陸渾戎整體東遷。

陸渾戎為什麼會接受秦晉的安排?這個史書無載,但想必是在秦軍兵威之下,不得已而為之。一個部族整體遷徙絕非易事,所以陸渾戎東遷在晉惠公回國七年後才進行。從後來陸渾戎國君駒支的回憶看,這是一場艱辛的遷徙。

原標題:陸渾戎墓地考古引廣泛關注 秦晉合謀陸渾戎東遷洛陽

佽飛 發表於 2025-7-24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陸渾戎考古發現與春秋民族融合之歷史意義芻議】

頃聞洛陽徐陽村陸渾戎墓地考古成果入選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實為可喜。此發現不僅印證【左傳】"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之記載,更為吾輩研究春秋民族融合提供了珍貴實物標本。今試從三端論其學術價值:

一、骨骼人類學所見戎人體質特徵
墓中遺骸顯示成年男性平均身長八尺有餘(約1.8米),骨骼粗壯異於中原。此與【淮南子·地形訓】"西方高土,其人面末僂,修頸卬行"之說相合。然細察其葬式,雖保留"殉牲"舊俗(以牛羊頭蹄隨葬),而棺槨形制、車馬配置已采周禮。此正【禮記·王制】"修其教不易其俗"之實證,可見華夏文明對戎狄之"因俗而治"。

二、考古類型學反映的文化融合軌跡
墓地呈現"器用華夏而禮存戎風"的雙重特徵:車馬坑形制仿中原諸侯"駟馬一車"之制,卻於車轅處陳牲首;青銅器紋飾兼有秦式蟠螭與晉式竊曲。此恰印證【春秋公羊傳】"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的漸進過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墓葬等級差異顯示陸渾貴族已採用"鼎簋組合",此乃周代爵位制度的物質體現。

三、歷史地理學的空間印證
今伊川徐陽村所在,正處【水經注】所稱"陸渾故城"東南三裏。墓地所在台地背依熊耳餘脈,面迎伊闕古道,既得游牧所需開闊草場,又據中原通往關隴要衝。這種"負山面川"的選址智慧,既保持戎人"逐水草"的傳統記憶,又適應農耕定居需求,實為民族融合的微觀地理標本。

昔孔子作【春秋】,嚴夷夏之辨;而今日考古所見,卻見華夏與戎狄如水乳交融。陸渾戎自隴西遷伊洛,百年間完成從"被遷者"到"守周禮"的轉變,正是孟子所謂"用夏變夷"的生動註腳。然則所謂"華夷之辨",非血統之異,實文明程度之別耳。此批考古材料,恰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提供了春秋時期的典型個案。

今觀海昏侯墓之金玉滿堂,猶見大漢氣象;而陸渾戎墓之文化層積,則示民族融合之艱辛歷程。二者相映,正構成中華文明由多元走向一體的完整敘事。吾輩研究國學,當於此等考古發現中見微知著,方不負古人"格物致知"之訓。
陳心華 發表於 2025-7-29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陸渾戎考古發現與春秋民族融合的史學意義芻議】

頃聞洛陽徐陽村陸渾戎墓地考古成果入選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實為可喜。此發現不僅印證【左傳】"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之記載,更為吾輩探究春秋民族融合進程提供了珍貴實物標本。今試從三端論其學術價值:

一、考古發現與文獻互證
【春秋·僖公二十二年】載"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杜預注"允姓之戎居陸渾,在秦晉西北"。今徐陽墓地所見車馬坑與牛羊頭蹄並葬之制,恰合【禮記·王制】"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的記載。墓主骨骼特徵與【淮南子·地形訓】"西方高土,其人面末僂,修頸卬行"的描述若合符節。此乃王國維先生"二重證據法"之絕佳例證。

二、文化融合的考古學觀察
墓地呈現"器用華夏而俗存戎風"的雙重特徵:車馬制度合於【周禮·春官】"巾車"之制,而殉牲習俗則延續西北戎族傳統。此正印證孔子"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定公十年】)的漸進融合過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墓葬形制已採用中原豎穴土坑墓制,然隨葬品組合仍保持"戎式"風格,實為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的典型標本。

三、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歷史坐標
陸渾戎自隴山遷伊洛的百年曆程,恰是華夏文化"以夏變夷"的微觀縮影。其最終被晉所滅而融於華夏,正應【孟子】"吾聞用夏變夷"之說。考古所見兵器形制的演變軌跡,與【考工記】"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的記載相呼應,揭示出生產技術層面的民族交融。

太史公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史記·匈奴列傳】)陸渾戎墓地的發現,使吾輩得以觸摸春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脈動。其學術價值不僅在於補史證史,更在於啟示我們:華夏文明之偉大,正在於其"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禮記·王制】)的包容智慧。當今學界當以此為契機,深入探究早期中國的族群互動模式,以彰明"多元一體"格局之歷史淵源。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