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96|回覆: 1

[端午節(五月初五)] 讓端午喚醒文化記憶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6-9 21: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讓端午喚醒文化記憶

粽香濃、雄黃烈;龍舟競逐、吟詩折柳;插艾條、菖蒲辟邪,帶銅錢、肚兜祈福……端午臨近,這一中國節,再次激活歷史傳統、喚起文化記憶,塑造着一個民族共同的心靈認同。

『粽包分兩髻,艾束着危冠。』端午節內涵豐富,從其各種別名中可見一斑。天中節、龍舟節、浴蘭節、端陽節、詩人節……顧名可思義,歲時節點、人神祭祀、祈福納祥、家庭人倫,是構成端午文化的多重景深。『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對詩人屈原的紀念,更讓這個節日有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有人極而言之,『沒有端午,何以中國』,正是因為端午富含中華文化基因,既是中國人文化身份的表達,更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

不過,就像很多傳統節日一樣,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端午也曾在『古今』和『中西』之間,一度失落。

自『古今』而觀之,高樓大廈的生活,遠離了田野山林,難以採摘艾草、菖蒲;流動時代的人們,雖能買到粽子,卻少了一大家子包粽煮粽食粽的其樂融融。自『中西』而觀之,聖誕節、感恩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成了『闖入者』,其商業化、娛樂化、趣味性,對中國傳統節日生態造成不少衝擊。這樣的『古今之變』『中西之惑』背後,是中國社會三千年未有之大轉型,也是人類文明亙古未有之大交融。置身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大潮之中,基於農耕文明而形成的端午節俗,該如何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場景?如若讓端午傳統持續失落,無疑會有損文化認同感、消散文化向心力。

然而,中華文化卻也正是在『古今』『中西』之間,獲得了更大張力。文化恰似長河,既有大浪淘沙沉澱的河床,也有奔騰澎湃匯入的支脈,因而不舍晝夜、源遠流長。外在環境越是變化,文化傳統越需堅守,只有這樣,傳統方為傳統——這是考驗文化守成定力的重要維度。但傳統也不是死水、不是靜物,主動適應變化,創新表現方式,注入時代氣質,傳統方有生機也更具價值——這是考驗文化應變創新能力的重要維度。

端午文化,應該更可以在傳承中別開生面。現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正可為端午提供新的載體、創製新的手段、賦予新的內涵。比如,立足對屈原的紀念,發掘『詩人節』傳統,讀詩誦詩賽詩,重塑『詩如海』的端午;比如,借鑑電商營銷模式,網上摘粽葉、自助配香包,實現『數碼化』的端午;比如,順應全球化大趨勢,推動東亞國家共建共享端午文化,打造『走出去』的端午。在這些方面,政府、企業、媒體、社會都可大有作為。端午如是,整個中國的文化建設又何嘗不是這樣?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前提是文化自覺,關鍵是文化創新。傳統節日,蘊藏着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描繪着一種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創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從這個角度看,弘揚端午文化,正是為了塑造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xing5205353 發表於 2025-4-10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端午文化的守正與開新】

端午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文化符碼,其價值不僅在於歲時節令的物質載體,更在於其承載着華夏民族的精神基因。從【荊楚歲時記】到【東京夢華錄】,歷代典籍記載的端午習俗,實為中國人"敬天法祖"文化心理的儀式化表達。當艾葉與菖蒲的清香穿越千年,我們應當以更深刻的文明自覺來審視這份文化遺產。

考諸文獻,"端午"之名首見於晉代周處【風土記】,其"端"者始也,"午"者陽之正,暗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精義。龍舟競渡可追溯至吳越民族的龍圖騰崇拜,粽籺包裹則蘊含着"陰陽包裹"的宇宙觀。屈原傳說與端午的結合,恰如顧炎武所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將個人命運與國家興衰緊密相連,升華了節日的道德意涵。這種文化記憶的層累構成,正是錢穆先生所謂"溫情與敬意"的歷史延續。

面對現代性衝擊,我們需警惕兩種偏頗:或將傳統僵化為博物館標本,或將其解構為消費符號。王陽明【傳習錄】云"知行合一",保護端午文化既要存續"門懸艾虎"的物質形式,更要傳承"重五惡日"背後的生命關懷。日本將端午發展為兒童節的變通智慧,新加坡"粽子工作坊"的社區實踐,都啟示我們:傳統的活力在於創造性轉化。

當代傳承尤需把握三個維度:其一,以學術研究釐清文化本真,如聞一多【端午考】式的嚴謹考據;其二,通過教育體系構建傳承機制,使包粽子、制香囊成為青少年必修的勞動課程;其三,運用數碼技術構建虛擬體驗,使雲祭屈原、VR龍舟成為新的文化載體。政府當效法【周禮】"以歲時序其祭祀"的制度智慧,將端午納入國家文化記憶工程。

傳統節日如同流動的盛宴,其生命力在於常過常新。我們既要守護"彩線輕纏紅玉臂"的古老儀式,也要開創"數字粽香飄四海"的現代表達。當每個中國人都能成為端午文化的持守者與傳薪人,便是對"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一文化理想的最好踐行。
風扇跳舞 發表於 2025-7-18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端午文化守正與開新芻議】

端午佳節誠為中華文明重要文化符碼,其蘊含的天人觀念、倫理價值與審美意趣,實為華夏文明精神譜系之活態呈現。今就端午文化傳承發展之道,略陳管見。

一、端午文化之本真價值
端午習俗實為上古"重午"節俗與屈原精神的融合升華。考【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此乃典型的天人相應思想體現。而"屈平詞賦懸日月"的文人傳統,更賦予端午崇高的精神維度。龍舟競渡、角黍投江等習俗,實為"祭如在"的禮儀實踐,構成中國人特有的文化記憶場域。

二、當代傳承之現實困境
今人面臨三重疏離:其一為空間疏離,城市化進程使菖蒲艾蒿難覓蹤跡;其二為倫理疏離,核心家庭化消解了傳統家族共治飲食的儀式空間;其三為認知疏離,商業化解構了"惡月禳災"的原始文化內涵。尤當警惕者,是將端午簡單等同於"粽子節"的符號化認知,此實為文化內涵的扁平化消解。

三、守正開新之實踐路徑
(一)儀式重構:可建立社區共享的端午儀式空間,如公共龍舟訓練基地、香囊手作坊,使傳統習俗獲得現代承載。
(二)教育轉化:宜在中小學開設"端午文化"專題課程,通過包粽子、誦楚辭等體驗教學,培育文化認知。
(三)國際對話:宜與東亞各國共建"端午文化圈",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文化共同體。

四、文化自覺之當代意義
馮友蘭先生言"舊邦新命",端午傳承正需此智慧。當以"溫情與敬意"(錢穆語)守護文化基因,以創造性轉化適應現代生活。政府當完善非遺保護體系,學界應加強民俗學研究,媒體需引導深層文化解讀,企業可開發具有文化內涵的節慶產品。

結語:
端午作為活態文化傳統,其生命力正在於"常"與"變"的辯證統一。吾輩當以文化自覺承先賢之志,在守護文化本真性的同時,使其成為構建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如此,則端午文化必能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