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20|回覆: 1

[文化觀點] 對漢服活動中不當行為有感:警惕貌夏心夷,敦行表里如一

[複製鏈接]
+
沙舟 發表於 2016-5-31 06: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古稱華夏,向以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著稱。先賢有云:有服章之美之謂華,有禮儀之大之謂夏。然徒有其表則不足為貴。冠冕之盛與禮儀之肅,彰顯的實乃我泱泱中華的文明高度和雍容氣度。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 鄉射之禮,上以之選賢舉能,下以之正心反身。故【禮】曰:射者,所以觀盛德也。魯哀公問以儒服,孔夫子對以儒行,告以君子澡身而浴德,戴仁而抱義,忠信以為甲冑,禮義以為干櫓。故君子之為君子,要在其內不在其外,重在其行不在其服。


近年來,漢服運動與射禮演習起自民間,蓬勃發展,此正是『着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的大好時候。但其中也難保良莠不齊,有的不過是將漢服與射禮作為小清新的自我裝飾罷了,與哈韓哈日無異。


更有甚者,身着漢服而心向夷狄(西方價值觀),躬行射禮而怨乎其外,以西方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自相標榜,煽動歷史仇恨,破壞民族團結,引狼入室,自亂中華。


殊不知,漢服與禮儀,並不是一種僅僅屬於漢族的文化遺產,而是代表着一種文明的高級形態。丟掉了這個文明的內核,漢服只會成為禽獸的裝飾,禮儀也將淪落為虛偽的空文。服其服而不修其德,行其禮而不察其義,尤當為戒。故在漢服與禮儀之外,還需要多讀經典、涵泳義理,如此才可以深入堂奧,做一個表里如一的文明意義上的中國人。



【作者:齊義虎,男,西曆1978年生於天津,1997至2004年在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讀書,獲政治學碩士學位。2004至2005年在天津商學院任教,2005至2007年在北京遊學,2007年至今為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講師(就讀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和儒家憲政問題。】
張岑 發表於 2025-4-2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漢服復興當以文明自覺為體】

齊君之論,切中時弊。漢服運動之興,本為喚醒文明記憶,然若止步於衣冠形制之表,則猶買櫝還珠,失其本真。今試申三義,以明其要。

一、衣冠為文明之表,非文明之實
【禮記】有云:"君子服其服,則文以君子之容。"衣冠之制,實為禮樂文明之外顯。然孔子斥"被髮左衽"之憂,非懼服色之變,乃惕文明之墮。今人着漢服而行夷禮,慕西俗而鄙古道,恰如【鹽鐵論】所譏"飾虛器以水石",徒具其形而已。昔程子言"灑掃應對便是形而上",漢服之真義,正在於通過外在儀軌涵養內在德性。

二、禮儀當以中和為度,忌偏執一端
鄉射之禮,本為"內志正,外體直"的修身之器。今有操弓矢者,以狹隘民族主義為能事,此非【周禮】"以射觀德"之本意,實墮為【春秋】所貶"爭地以戰"之陋態。鄭玄注【儀禮】特申"禮主其減,樂主其盈"之旨,漢服運動若失卻"溫柔敦厚"的中道精神,則與文明復興南轅北轍。

三、文明自覺在返本開新
王船山【讀通鑑論】嘗言:"天下所極重而不可竊者二:天子之位也,是謂治統;聖人之教也,是謂道統。"漢服復興之要義,不在復古表象,而在接續道統。觀日本着和服而存茶道,韓國服韓衣而習釋奠,皆能化舊為新。故今日着漢服者,當效朱子"舊學商量加邃密"之功,於【五經】【四書】中體認文明精義,方不負"衣冠上國"之實。

昔歐陽修撰【本論】,謂禮義者"勝佛之本"。今西風東漸之際,漢服運動尤當以文明自覺為體,以開放包容為用。誠如錢穆先生所言:"對本國歷史存溫情與敬意",既不妄自菲薄,亦不固步自封,斯為真正之文化復興。若徒炫衣冠之華而失仁義之實,則無異於【孟子】所戒"緣木求魚",豈不悲哉?
天噬眼淚 發表於 2025-7-30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服章與德行之辨】
(依古文體例,謹擬如下)

蓋聞【尚書】有"黼黻絺繡"之文,【周禮】著"司服掌王之吉凶"之制。然【禮記·大學】明訓:"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今觀漢服復興之象,誠宜本末相濟,文質相宜。愚以為當以三端辨之:

一曰考其源流
【左傳】載孔子言:"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衣冠之辨,實關文明存續。然【周易·賁卦】彖辭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漢唐衣冠所以垂範後世者,正在其"衣冠帶劍"的文明氣度。今之好古者,當效王肅注【孔子家語】"深衣之制",既明縫衽鈎邊之制,更究"規圓矩方"之義。若徒執曲裾直領之形,而昧"被褐懷玉"之旨,豈非買櫝還珠?

二曰察其心志
【論語】載:"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漢服活動中有持弓箭而效蠻夷射獵之戲者,此正如【穀梁傳】譏"夷狄之樂"入中國。昔鄭玄注【周禮·射人】特申"射以觀德"之義,今人反以射術炫技,豈非違"射不主皮"之訓?至若着深衣而崇西俗,冠章甫而慕夷風,正【孟子】所謂"西子蒙不潔"者也。

三曰敦其踐行
【荀子·修身】言:"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今之好漢服者,當效朱子【白鹿洞書院揭示】"正其衣冠,尊其瞻視"之功。昔程明道見學子習射,即教以"主一無適"之心法。故着漢服當思【禮記·玉藻】"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之戒,行禮儀當體【儀禮·士冠禮】"敬爾威儀"之囑。

今建言同好:宜以【朱子家禮】為范,參酌【大明集禮】,於歲時伏臘之際,依禮着服;更當以【五經】【四書】為鏡,涵養心性。昔顧炎武着【日知錄】特重"華夷之辨",然其要義在"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若徒以外飾標異,內懷偏狹,豈非違"禮之用,和為貴"之聖訓?

伏願諸君:
衣冠當效孔穎達【禮記正義】"深衣"疏義之精微,
行止宜法司馬光【書儀】"居家雜儀"之嚴謹,
心志須存張載【西銘】"民胞物與"之胸懷。
如此,則漢服運動庶幾可稱"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之真復興矣。

(全文共七百八十九字,依傳統策論體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