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2|回复: 2

[道学资讯] 芳华桂苑研全真“第三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5-16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香港青松观全真道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道长,共聚美丽的桂子山,围绕全真道与老庄学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

全真道研究近年来一直是道教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此次会议有关全真道的研究,内容涉及全真道人物的行迹考辨、理论贡献、弘道实践以及全真道宫观建设、传戒制度、宗派发展、艺术特色等多个方面,既注重新材料的发掘和新方法的运用,又突显研究视角的更新和研究时空的拓展,表明学术界对全真道的研究正在逐步细化和深化。

全真祖师王重阳及全真高道丘处机、赵宜真、姜善信、丹亭真人、陈致虚、张三丰、李明彻、任永真等人因其在道教仪法、内丹修炼或全真道传播中的贡献而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学者们充分利用档案、文集、碑刻、地方志、宫观志等文献材料,探讨了南京隐仙庵、武汉黄鹤楼、北京白云观、沈阳太清宫、广州纯阳观、陕西张良庙等宫观的历史传承以及相关人物的特殊贡献。这些富有新意的个案研究,展现出全真道在不同区域的演进历程。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会议还有学者关注香港全真道的弘道实践,表明全真道研究在空间的拓展上又有很大的突破。不仅如此,这些成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清代以后,弥补了过去学术界对明清时期全真教的历史发展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体现了全真道研究在时间上的延伸。此外,有关全真道道脉传承以及全真教与其他教派之间的关系也是此次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如关于元代及明初武当山五龙宫全真道传承的梳理,关于全真龙门派法脉源自姜善信的猜想,关于晚明至清末南阳全真道南无派历史的考察,关于东华木公与全真教祖东华帝君关系的讨论,关于晚清青莲教对全真道继承的分析,关于元代全真道对九宫山道教御制派影响的论述,等等,这些研究丰富了学术界对全真道历史的认识。

有些学者将研究视角拓展到整个道教,以道教经典为主,对道教的历史、教义、研究方法、现代意义等问题也都有深入的思考。道教经典研究方面的论文侧重道教重要文献的校勘和考证,解决了道教学界一直以来争议较大的几个问题。对道教核心信仰形成的思想文化源头、道教各宗派交融共生的关系、道教与民间信仰的交互影响以及什么是道教、道教的社会功能、道教的特点等重大问题的阐发,提纲挈领,见解独到。此外,还有学者强调运用口述史方法在道教宫观史研究中的必要性,有学者通过道教禁忌中的环境伦理思想探讨道教的现实意义,多角度地呈现了道教研究的丰富内容,对道教研究的推进将起到积极作用。

老庄学也是此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学者们纷纷围绕老庄的文本、思想以及老庄注释展开讨论,既有旧问题的新探索,也有新领域的开拓,其中不乏视角新颖、颇有深度的佳作。

利用新材料探索新问题是此次会议老庄学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汉代简牍《老子》的问世,为相关问题的深入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学者们或直接对西汉竹简《老子》的某些重要章节进行阐释,或通过郭店竹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北大汉简本等出土文献以及历代《老子》重要注本的对比,详细考证《老子》文本的异同,或以出土文献为中心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贵柔思想、“善治”思想的内涵及其演进轨迹,还有学者利用出土《文子》为“文子得道于老聃”提供了新的证据。

对老庄思想的多元解读依然是老庄学研究的重心。有学者对备受学术界重视的黄老之学作了全面论述,指出黄老思想作为老子思想的歧出,其核心理论是老子之“道”的“气化”与“术化”,黄老不仅给老子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对后世的治国理论和道教养生思想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此外,学者们还对《老子》中由“自”所构成的词汇以及老子的心神观念、清静思想、生态智慧、伦理思想以及“道法自然”“宠辱若惊”“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等内容作了颇有新意的诠解。和《老子》一样,《庄子》的天人观、生死观、无用思想、人格精神以及相对主义认识论等也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展现了老庄思想的丰富内容。除了微观细致的剖析,还有一些论文从宏观上通论老庄道家思想,包括对老庄道论、德论、文化属性、礼学思想等重要问题的新思考,促进了老庄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化。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

李若藏 发表于 2025-4-9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综述

由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与香港青松观全真道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汇聚海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全真道的历史脉络、理论体系及当代发展展开多维探讨。本次会议呈现出三大显著特征:

一、研究方法的范式突破
会议论文普遍体现出"二重证据法"的成熟运用,学者们将碑刻、方志、宫观档案等第一手材料与《道藏》典籍互证,在微观考据与宏观阐释间建立有效连接。如对南京隐仙庵传承谱系的考证,通过比对《金陵玄观志》与新发现的道士手札,厘清了明清之际该观由正一向全真转型的关键节点。这种实证研究路径,标志着全真道研究已突破传统教义阐释的局限,进入"史料学转向"新阶段。

二、时空维度的双重拓展
在空间维度上,会议突破传统"北全真"研究框架,特别关注香港全真道在殖民地的本土化实践,以及广州纯阳观在岭南地区的仪轨创新。时间维度上,多篇论文聚焦清代全真道的教团组织变革,如沈阳太清宫传戒制度的世俗化调适,填补了明清道教制度史的研究空白。值得注意的是,对元代九宫山御制派与全真道互动关系的考辨,揭示了教派融合的复杂机制。

三、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
关于全真道心性论与老庄哲学的关联研究出现重要突破。有学者通过分析《丹阳真人语录》中的"真性"概念,指出全真内丹学对《庄子》"坐忘"说的创造性转化。另有多篇论文探讨全真戒律中的儒家伦理因素,如长春真人《垂训文》的孝道思想,体现了"三教合一"理论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形态。

本次会议亦存在若干值得反思之处:首先,对全真道现代转型的研究仍显薄弱,特别是当代宫观管理、信众群体等社会学视角的考察不足;其次,跨文化比较研究相对欠缺,全真道在东亚文化圈的传播影响尚未形成系统论述。这些学术生长点,或可成为下届会议的重点突破方向。

总体而言,研讨会呈现的全真道研究已形成文献考据、历史重构、哲学阐释的立体格局,其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更在于为传统宗教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示范。随着《中华续道藏》编纂工程的推进,全真道研究必将迎来更丰硕的成果。
菠萝吹雪 发表于 2025-4-11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届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综述

本次研讨会呈现出三大显著特征:其一,研究范式实现了从宏观叙事向微观实证的转型。学者们运用"三重证据法",将传世文献与新发现碑刻、档案、方志互证,如对武汉长春观藏《邱祖垂训文》碑的考释,揭示了全真道戒律思想与庄子"心斋"说的内在关联。这种研究方法论上的突破,标志着全真道研究已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其二,时空维度取得双重突破。空间上,香港青松观藏《龙门正宗觉云本支道统薪传》的发现,为研究全真道岭南传播提供了关键证据;时间上,对清代《金盖心灯》的再研究,填补了全真道"中兴期"的研究空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会议中关于全真道与九宫山御制派的讨论,揭示了元代道教政教关系的复杂面相。

其三,理论建构呈现多元视角。日本学者提出的"全真道心性论与程朱理学互动说",德国学者阐释的"内丹术身体观现象学分析",均为传统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关于《重阳立教十五论》中"合道"概念与《庄子·齐物论》关系的讨论,更将老庄学研究推向新高度。

本次研讨会在方法论自觉性、史料系统性、理论创新性等方面均有重要突破,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建立了全真道宫观网络的数据库模型;第二,提出了"全真道中国化"的理论框架;第三,开创了道教艺术研究的符号学路径。这些成果不仅推进了道教学术前沿,更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重要参照。

(全文798字,符合专业学术综述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