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54|回覆: 1

[儒家學說] 『儒學在本質上是極具精神性的』徐梵澄的『孔學』詮解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5-14 2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儒學在本質上是極具精神性的』——徐梵澄的『孔學』詮解

20160513_012

20160513_012

【孔學古微】(『2015中國好書』入選圖書),徐梵澄著,李文彬譯,孫波校,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一版,38.00元

20160513_013

20160513_013

徐梵澄先生

述介徐梵澄先生的文字是很難的工作,更遑論評說。

【孔學古微】1966年序定於印度琫地舍里,今由青年學者李文彬譯就。應該肯定譯者和校者的用心與學力,庶幾將梵澄的謦欬與氣息傳映於字裡行間了。不過,也正因着簡明而親切,讀者在從容愉心的閱讀中,或有可能忽略內里的深邃識見和普遍理念。而發覺這些思想『寶什』且表述全面,實為不易。這裡只能依拙力所及,概述一二。

很顯然,梵澄詮解『孔學』,亦是貫穿着他『一生所治』的精神哲學。有一種流行甚廣的認知,認為儒學的本質是『世俗』的,抑或僅為一些『道德訓誡或行為原則』。對於這種膚淺的誤解,梵澄告知,『儒學在本質上是極具精神性的』,而且有『難以逾越的高度和不可量測的深度,有極微妙精細處乃至無限的寬廣性與靈活性,甚或遍在之整全性』(【孔學古微】之【序】6頁,後下簡稱【孔學】)。——這段文字極為關鍵,它幾乎濃縮了精神哲學視域內之儒學的所有根本要件。

梵澄語境中的『精神性』,並非懸浮空掛的孤立概念,而是諸要點彼此發明的思想有體或曰理脈網絡(這是閱讀時特需注意的)。就基點而言,則在形上與歷史,而歷史又是理論的出發點。故此,他以『極具精神性』來確定儒學本質時,首先對傳統的或曰前現代的中國歷史,下了一個似乎絕對的判斷:『在某種程度上完全可以說,中國人之所以能夠戰勝所有內亂和外侵,主要是因為在2500年的歷史中,我們一直堅守着儒家的道路。』(【孔學】之【序】3頁)

這論斷放置今日,定會招來各樣異見。然而,梵澄自有一番理路。他認為所有民族的歷史都充滿着接連不斷的上升期和下降期,其共通特徵則是,在最艱難無助的時刻,會有希望之『光』的出現。印度稱之為『降世應身(Ava⁃tar)』,中國稱之為應天命而生的『聖人』。這當然不可用『英雄史觀』或『輕視人民』之類做淺表的理解,因為它內涵一深刻的看法:歷史是人的創造,何樣之人書寫何樣歷史;無論民族或個體皆不脫此律。其實,康德所言的『理想的哲學家』,弗洛伊德將猶太民族先知摩西稱為『表現人之本質的類型』的『同命運搏鬥的英雄』,都近似於這樣的歷史觀。梵澄將此種史觀視為『古老的理論』,不過,就我們的生活經驗來看,這『古老』何嘗不是恆久『常新』的真理!『聖人』的重要作用,就是范導歷史。梵澄引用『神聖母親』的話說:『在永恆的變是之中,每一位降世應身都是未來更加完美之實現的宣告者和前行者』(【孔學】之【序】7頁)。

那麼,聖人以何者來范導歷史呢?答曰:以『精神性』。梵澄認為室利·阿羅頻多的定義值得體味:『神聖圓成永遠在我們之上;但是精神性的含義是要人在知覺性中和行為中具有神聖性,並於內中和外部都生活在神聖生命之中;賦予這個詞的所有次要含義都是拙劣和不實的。』(【孔學】之【序】7頁)這裡核心概念是『神聖性』。明確說,『神聖性』即『精神性』。毋庸置疑,梵澄對阿氏有着深度的理解。『神聖性』在梵澄的語境中,被詮釋為動詞性的『文化』。在將宇宙視為一有機大生命體的意義上,『神』(divini⁃ty)就成為有着『天道』源頭的『人性中的菁華』,而『精神性』的人不過是將這『菁華』圓成完善而已。從這個視角來說,『精神』又是『文化了』的過程。因此,梵澄說,關於『精神』的物理或人文方面,『我們傾向於認為那是高度發展和文化了的生命,也可視為文化本身』(作為動詞性的『文化』,【孔學】多處涉及,如76頁、172頁)。又說,『文化』在漢語中的意思是,『依照人性中的菁華而使人轉化和完善』,正是在個層面,『文化比其他一切事物都更具神性』(【孔學】之【序】11頁)。

這個論說觸涉到『存在意義』的深層問題。為此,梵澄特別對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仁』作出具有形上高度的詮釋。經過比勘梳理,他認為將『仁』描述為『神聖之愛』或『精神之愛』非常接近原意。就價值源頭而言,它表示『天地之心』,意味『宇宙的大和諧以之顯現和遍漫』;從人的『存在』而論,它包含着各種善,『如平和,非暴力,慈愛,善行,同情,博愛』等許多美德。總之,『仁』在上,亦在內,『是宇宙存在的根柢』。由此可見『仁』的神聖義和莊嚴義。(【孔學】48頁,49頁)

『存在』意義上的『仁』,乃為人以及人類『須臾不可離』的生命原則。故而梵澄舉史料,言明儒家文化之精神,如『一日不可離之稻穀』那樣重要,且簡易可行,因為『作為宇宙原則,仁離我們不遠。人在轉念之間,就可以拒絕冷漠枯燥的生活,付出並得到愛,只要人覺醒於仁,仁便就在眼前了』(【孔學】49頁)。

還需作一提問:儒家的理想如何可能實現於現實之中呢?梵澄認為儒家的思路有着極大的歷史合理性,即居於最上層的主政者必須是『在知覺性和行為中具有神聖性』或曰『精神性』的君子,『從最上層開始,直接在皇室中產生影響,然後如旱季的雨雲,籠罩整個國家,將甘露灑滿大地。面對數量巨大的人口,這可能是最直接和最簡易的方法』。據此,他借『球形』之喻,說明主政者居於『球心』,他們的任何決策作為,發到『球面』,都會對社會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參見【孔學】十二章)

對具有歷史可能性的儒家理想,梵澄絕不將其降低層次。因為在他看來,『精神之愛並非指向一兩個人,而是指向宇宙中的所有人和所有事物』,如果放棄『大同』理想,那麼,『福祉』就會成為少數人群或權貴階層的特權,『而人類的救贖或社會的進步就只能是空談了』(【孔學】176頁)。指向『所有的人和事物』,意味着必須尊重每一生命個體之特有的存在及成長的權利,即所謂『道並行而不悖,萬物育而不相害』;任何人都沒有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所有人的特權,梵澄謂之:『黃金法則』就是『沒有黃金法則』,在中國,我們稱之為『大道』。(【孔學】之【序】10頁)

當今,傳統文化日益受到重視,大端有兩說,一是『復興』,二是『制度化』。如果靜心讀進去,【孔學】或許會顛覆這些外在的想法:不是儒學需要我們『復興』,而是我們需要從儒學中汲取解決困境的智慧;並非儒學需要『制度化』,而是我們必須首先成為『精神化』的人,現代的中國乃至世界才有希望。

徐梵澄先生的【孔學古微】內涵豐富而深邃,有限的篇幅,只能掛一漏萬。然而,我畢竟在他的娓娓道來之中,聽到了久違的古典『鄉音』。

向亦 發表於 2025-4-2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精神性的幽光:徐梵澄儒學詮釋中的形上維度

徐梵澄先生在【孔學古微】中提出的"儒學在本質上是極具精神性的"這一論斷,實為對現代儒學詮釋中物質主義傾向的有力反撥。此論絕非簡單地將儒學宗教化或神秘化,而是揭示出儒家思想中那個被長期遮蔽的形上維度——一種既超越又內在的精神品格。徐梵澄以其貫通中西印的學術視野,將儒學置於精神哲學的宏大語境中重新詮釋,使我們對儒家思想的理解得以突破世俗倫理的窠臼,窺見其更為深邃的精神內核。

徐梵澄所言儒學的"精神性",首先體現在其形上基礎的堅實性上。儒家思想中的"天"、"道"、"仁"等核心概念,絕非僅止於道德規範的集合,而是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形上體系。"天"作為超越性存在,賦予儒家思想以終極依據;"道"作為普遍法則,為人類行為提供形而上的指導;"仁"作為本體性存在,則是天人合一的樞紐。這種形上建構使儒學超越了單純的倫理教導,成為一種具有深度精神內涵的思想體系。徐梵澄敏銳地把握到,正是這種精神性維度,使儒學能夠在兩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保持其生命力,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支柱。

在方法論層面,徐梵澄對儒學的詮釋呈現出鮮明的整體性特徵。他拒絕將儒學割裂為孤立的道德訓條或行為準則,而是將其視為一個"諸要點彼此發明的思想有體"。這種整體觀照的方式,使徐梵澄能夠穿透儒家經典的表層文字,把握其內在的精神脈絡。在他看來,儒學的精神性不僅體現在【中庸】"天命之謂性"的形上表述中,也蘊含於【論語】日常對話的微言大義里;既彰顯於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的宏大敘事,也流露於程朱"格物致知"的修養工夫中。這種整體性的詮釋方法,避免了現代儒學研究中常見的碎片化傾向,恢復了儒家思想作為完整精神體系的本真面貌。

徐梵澄將儒學定位為"極具精神性"的思想體系,這一判斷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義。在二十世紀中國思想界普遍將儒學簡化為封建道德或政治意識形態的背景下,徐梵澄的詮釋無疑是一種正本清源的努力。他揭示出儒學中那個超越特定歷史階段的永恆維度——一種關於人的精神完善和宇宙終極意義的思考。這種思考不僅構成了儒家傳統的核心,也為現代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精神資源。徐梵澄對儒學精神性的強調,實際上是對抗現代性帶來的意義危機的一種嘗試,他試圖在儒家傳統中尋找能夠回應現代人精神困境的思想資源。

徐梵澄對儒學精神性的詮釋,也體現了他獨特的中西比較視野。他將儒家"聖人"觀念與印度"降世應身"(Avatar)概念相類比,並非簡單的比附,而是揭示出不同文明對精神超越性的共同追求。這種比較不是消解儒學的獨特性,而是在更廣闊的文明對話中凸顯儒家精神傳統的普遍價值。徐梵澄通過這種跨文化的詮釋,既避免了狹隘的文化本位主義,又防止了盲目的西方中心主義,為儒學的現代詮釋開闢了一條中道之路。

徐梵澄對儒學精神性的詮釋,最終指向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在祛魅的現代世界中,如何重建精神生活的崇高性?他將儒學視為一種精神哲學,實際上是為現代人提供了一種既植根於傳統又面向未來的精神路徑。這條路徑既不同於宗教的超越之路,也有別於世俗的物質主義,而是一種在日用倫常中實現精神超越的中道。徐梵澄的儒學詮釋提醒我們,儒學的現代意義不僅在於其具體的道德規範,更在於它所代表的那種整全的生活方式——一種將形上追求與形下實踐融為一體的生命智慧。

【孔學古微】的價值,正在於它超越了將儒學工具化的狹隘視角,恢復了其作為精神傳統的本真面貌。徐梵澄的工作啟示我們,對儒學的理解必須突破世俗與超越的二元對立,在更高的層面上把握其精神實質。在這個意義上,"儒學在本質上是極具精神性的"這一論斷,不僅是對過去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的指引——它指向一種可能的精神復興,一種在現代化條件下重新激活傳統智慧的思想努力。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