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11|回復: 2

[文化觀點] 读书贵在得法读〖后东塾读书杂志〗有感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6-4-30 09: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读书贵在得法——读〖后东塾读书杂志〗有感

钱基博先生在经史子集上下过许多硬功夫,对各类典籍有极为精当的研究。〖后东塾读书杂志〗一书,收入钱先生论文38篇,研究专题13部,论及很多经典,如四书、〖史记〗〖汉书〗〖两都赋〗〖郭有道碑〗〖文史通义〗,还有科举史专论等,跨度之大、范围之广,『浩博无涯涘』,令人惊叹。

研读〖后东塾读书杂志〗,只觉得钱先生的学问『海内罕对』,精深至极。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当然就是读书。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典籍,怎么读才有效?钱先生在书中谈到的读书方法或观点,可给我们不少启迪。

之一,读书须包容。钱先生在〖论衡篇告逸民〗中,讲到他对于争鸣的态度,就是要尊重学问上的言论自由,『言学问,有主张而毋为把持』,让别人有说话的权利和机会。他引穆勒的话抒怀,强调要『兼容并包,令众口各伸其所欲言』。这无疑是科学的态度。在学术研究上,如果仅仅因为不同意对方的批评意见,就千方百计『消灭』对方的声音,那么学术繁荣必然是一句空话。

之二,读书须有疑。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钱先生读书,充满了怀疑精神。比如,王国维的学问影响甚著,钱先生不为其声名所动。他在〖书王国维〈史记所谓古文说〉后〗中认为,王国维『古文讫于西京之末,尚非难识』的说法,是『矛盾无稽之谈』;在〖书王国维〈说文所谓古文说〉后〗中认为,王国维对许慎〖说文〗在解释文字时『未尝据鼎彝』的判断,站不住脚,引经据典一一辩驳。又如,曾朴的〖孽海花〗本为小说,不可当成信史来读。钱先生特别较真,专门写了〖〈孽海花〉匡谬〗〖〈孽海花〉考信录〗两文,翻出龚自珍年谱等资料,对不实之处详加批驳。对待小说如此,遑论对学术文章的态度了。真可谓处处有疑、处处求真。

之三,读书须动手。钱先生注重做笔记。『书籍不论今古,人物不问新旧;有书则读,每读必记。』(〖后东塾读书杂志〗)他告诫学生,要天天练习写短文,『字句要简,意思要尽,时间要快。篇幅最好百余字,时间至多一点钟』,如果坚持练习,『心思愈用愈出,笔机愈熟愈快,自然意到笔随,词无不达』。(〖讲筵余语〗)对写作之法,钱先生时有高论。比如,他指出,写作历史类文章,一要有依据,没有依据,那就是杜撰;二要有剪裁,没有剪裁,那只是材料的堆砌。(〖致喆肫论史笔〗)这种既注重读、又看重写的方法,有利于知识和资料的积累,也有利于文字水平的提高。

之四,读书须勤奋。钱先生读书甚为勤恳,从他的读书『日录』来看,确是无日不在读书。他指出,读古人的文字,就是要『熟读而强探,长吟而反复』,『熟读百遍,新意自生』。还把读书比作下围棋,『此譬如着棋的打谱。谱打得多,打得熟,自然棋子也总有一着两着过人』。(〖精忠柏石室文话〗)勤为万事之基,但要实实在在做到并不容易。钱先生身体力行,手不释卷,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仅一部〖史记〗,他就提出三种读法,一为研究义例读,二为研究文化读,三为研究文学读,认为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史记〉之分析与综合〗)这种精深的读书之法,没有一种坐冷板凳的功夫是坚持不住的。

〖后东塾读书杂志〗内容深湛广博,这里抽取的,只是钱先生谈到或践行的一些读书方法,而且仅为其中很小一部分。这些方法非常朴素,甚至『古旧』,和如今流行的碎片化电子阅读形成巨大反差。正因为如此,它大概更能引起我们对当下流行阅读方式的反思,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借鉴。

〖后东塾读书杂志〗 钱基博 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苏匀帖 發表於 2025-4-10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读书三昧:论钱基博治学之法度与精神》

钱基博先生《后东塾读书杂志》所彰显的治学之道,实为传统读书法之现代诠释。其"浩博无涯涘"的学术气象,非徒恃记诵之功,实源于一套严谨的治学方法论体系,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学术胸襟与批判意识之辩证
钱氏"兼容并包"之说,实承汉儒"通儒"之志与清儒"实事求是"之精神。其引穆勒言论自由之说,恰与《汉书·艺文志》"九流之说"遥相呼应。然钱氏之包容绝非无原则的兼收,观其批王国维《史记》古文说,可见"包容"与"存疑"实为治学之一体两面。这种既广纳百川又独持己见的学术态度,深得《文心雕龙·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之三昧。

二、怀疑精神与实证功夫之统一
钱氏考辨《孽海花》之谬,实承乾嘉学派"无征不信"的传统。其辨章学术之法,尤重"本证"与"旁证"的结合:以龚自珍年谱证小说之讹,正合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的考据准则。这种"疑而后辨,辨而后明"的读书法,实为对朱熹"读书须有疑"说的生动实践。

三、读写互济的治学范式
钱氏"有书则读,每读必记"的主张,实发轫于顾炎武《日知录》的札记传统。其强调短文写作训练,暗合《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的创作观。至若论史笔"依据"与"剪裁"二义,更可见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史识"说的影响。这种读写相长的功夫,正是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现代诠释。

四、勤勉精神与科学方法之融合
钱氏治学之勤,非徒"韦编三绝"式的苦读,实为方法论的自觉。其考据文章往往"一字之证,博及万卷",这种"竭泽而渔"的功夫,既承郑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遗风,又具现代学术的规范意识。观其科举史研究,能于制度考辨中见思想流变,正是"由博返约"治学路径的典范。

要之,钱基博读书法之精髓,在于构建了"胸襟—方法—功夫"的三维体系。其价值不仅在于具体治学技巧,更在于彰显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的某种可能路径。今日学人若欲"入乎其中,出乎其外",钱氏之法度与精神,犹不失为一剂良方。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8-1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读书四要:从〈后东塾读书杂志〉窥治学门径》

钱基博先生《后东塾读书杂志》一书,诚为近代学术笔记之典范。其书贯通四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非惟见先生学问之渊薮,更可窥其治学之精要。今就先生读书之法,析为四端,以明读书得法之要义。

一曰包容:学术之公器,贵在兼听
钱氏论学首重"兼容并包",此实承乾嘉学术之遗绪而参以西学之精神。其引穆勒之言申论学术自由,暗合《汉书·艺文志》"九流十家,相灭亦相生"之旨。昔郑玄注经能兼采今古文,朱熹集注多存异说,皆深谙此道。今人读书,每囿于门户之见,或执一隅之说,此正如《论衡》所讥"各以所习为是"。钱先生特标"有主张而毋为把持",实为对治学人偏执之病的良方。

二曰存疑:辨章之要义,在于求真
钱氏考辨王国维、曾朴诸作,尽显"疑而后辨"的朴学精神。此道自王充《问孔》、刘知几《疑古》一脉相承,至清代考据学而臻于极盛。其辨《孽海花》史实之误,尤见乾嘉学派"实事求是"之遗风。然先生之疑非为标新,每考一事必"博征其材,约守其例"(《文史通义》语),如驳王国维说必据钟鼎铭文,证《孽海花》必稽龚自珍年谱,此正黄侃所言"疑事毋质,质而勿悻"之实证。

三曰勤笔:积累之枢机,系于手录
钱氏"有读必记"之法,实本于古人"札记之功"。顾炎武《日知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皆由此成。其教学生"日作短文"之训,尤得《文心雕龙》"积字成句,积句成章"之三昧。至若论史笔当重依据与剪裁,直承《史通》"博闻而择善"之旨。昔人谓"不动笔墨不读书",钱氏更进一层,将阅读、思考、写作熔为一炉,此乃朴学"由字通词,由词通道"工夫的具体呈现。

四曰笃行:学问之终的,归于实践
钱氏毕生著述等身,非徒坐而论道。其读书必验诸实践,如考科举制度则究其流变,论文史义例必施诸著述。此正《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完整呈现。观其《版本通义》《经学通志》诸作,皆能由读书得间而自成体系,非寻常饾饤之学可比。

昔张之洞《輶轩语》云:"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钱基博先生读书之法,实为传统学术方法论的现代诠释。其包容之胸怀得学术民主之真谛,存疑之精神承考据学派之衣钵,勤笔之习惯续朴学传统之血脉,笃行之态度开学以致用之新境。今人欲窥读书门径,当于此四端深味而力行之,则庶几可免"学而不思""思而不学"之弊,而得"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之妙。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