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05|回復: 0

[思維啟發] 〖我在故宫修文物〗大众视角透视『工匠精神』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4-25 16: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按照常识,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往往难与电视剧、电影及综艺节目等影像『娱乐』形式媲美,然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只有三集的纪录片却出人意料,仅在某一视频网站上就获得了超过200万的点击量,在一向以苛刻著称的某评分网站上也达到了罕见的9.4分,而片中儒雅的钟表修理师更是成了新一代『网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部投资150万、由7人团队拍摄的纪录片如此火爆呢?

首先,记录者以平等的姿态与观众亲密交流,拉近了观众与记录对象的心理距离。虽然故事发生在『故宫』,修复的是『文物』,但记录者没有只盯着物件和技术本身,而是将视线放在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身上;区别于类似题材的其他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的策略,舍弃了大场景俯拍等手段,而是以平实、散淡的镜头处理人与文物、人与场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它毫无疏离感地捕捉到了一种韵味。纪录片中宫廷气象依然恢弘、宫廷文物价值连城,但国宝级专家却同我们这些平常人一样,累时弹吉他,闲时种菜打杏儿,互相开玩笑。镜头中没有权威,有的只是对人的尊重、对手艺本身的敬畏以及积极阳光、不乏新潮的活泼气质,使得影片的代入感极强,这是吸引年轻观众的重要因素。

其次,〖我在故宫修文物〗有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记录者的情感化表达显示了很强的吸引力。看过纪录片的观众都能明显感觉到影片淡定、从容的『慢生活』气质。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带来了精神的紧张和心态的浮躁,而纪录片呈现出来的修复专家们从容淡定、有条不紊,因而禅意十足,他们以最佳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投入工作,不急不躁且自得其乐,令人神往。片中古钟表修复专家王津说,『干这一行就要坐得住,必须安静,再安静。』这种安静与大气被细心的编导发现并捕捉到了,贯穿纪录片始终。

其实,〖我在故宫修文物〗最撞击人心的是记录对象与记录方式透露出来的双重『工匠精神』。纪录片的纪实拍摄并非单纯的时空重现,如果不能通过客观的记录透露出形而上的意味,纪录片就失去了灵魂而成为素材的堆砌。〖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拍摄条件十分简陋,仅有两架摄像机,不过编导们硬是靠着4个月的长时间跟拍获得了讲故事所需的大量生动素材,并紧紧围绕着『工匠精神』进行组织剪辑,在看似平常的细密叙事中,故宫文物修复大师们严谨、耐心、敬业、精益求精、不计得失、耐得住寂寞的『工匠精神』生动体现出来,让观众受到静和美的涤荡,获得了精神上的升华。

贴近大众的平民影像表达、精致的『慢生活』态度以及极致的『工匠精神』内核,这些个性十足的纪录片元素将〖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营造得趣味盎然,其走红网络也就不足为奇了。

金尤 發表於 2025-5-18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故宫修文物》现象的文化解码:论工匠精神的当代审美重构

(一)器物之美与人格之美的双重呈现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独特魅力,首先在于其突破了传统文物纪录片"以物观人"的叙事窠臼,构建了"以人观物"的审美范式。片中修复师们对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钟表里的擒纵机构所展现的专业凝视,实为庄子"庖丁解牛"式的"官知止而神欲行"境界。当王津师傅调试乾隆时期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时,其指尖的微妙震颤与十八世纪瑞士工匠的机械韵律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这种"物我合一"的技艺状态,恰是《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理念的现代诠释。

(二)慢哲学对速度文明的审美救赎
纪录片中"七年修一个钟""三个月补一片瓷"的时空尺度,构成对当代效率崇拜的深刻反拨。修复师们"坐得住冷板凳"的定力,暗合《周易·艮卦》"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的东方智慧。当镜头记录下屈峰在木器上反复推刀的细节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技术流程,更是《庄子》所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心性修炼。这种将劳动升华为修行的生命态度,为被996文化异化的现代人提供了精神解毒剂。

(三)工匠精神的当代转译策略
该片的传播成功,关键在于完成了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性转换:
1. 祛魅叙事:通过展示修复师骑电动车、打杏子的生活场景,消解了"大国工匠"的神圣光环,实现从"仰视"到"平视"的视角革命
2. 青春语态:运用吉他弹唱、网络用语等年轻化表达,使"格物致知"的古老智慧获得Z世代的情感认同
3. 微观史诗:以"修一个钟表齿轮"替代"建一座宫殿"的叙事逻辑,契合后现代社会的碎片化审美特征

(四)文化守正与传播创新的辩证启示
《我在故宫修文物》现象印证了《文心雕龙》"质文代变"的规律。当纪录片用GoPro拍摄文物修复细节时,我们看到的不是传统的断裂,而是"道器合一"理念在新媒介时代的延续。这种既坚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匠心底色,又创新表达方式的传播实践,为传统文化IP的现代转化提供了范式——真正的工匠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而是流动在当代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结语)该片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文物修复技艺,更在于激活了沉睡在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工匠记忆。当年轻观众为修复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态度点赞时,他们实际是在用指尖投票,参与重建这个时代的精神坐标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二日酉時| 2025/5/28/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