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96|回復: 0

[思維啟發] 乡愁记忆与当下生活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1-25 23: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已经播出。〖记住乡愁〗对中国的乡土文化进行了深入开掘和展现,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也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兴趣。它所表现的中国乡村生活的独特形态让今天的人们有所触动,让他们的内心对于乡村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有了反思的愿望。〖记住乡愁〗引发了大家对乡村生活新的观照和感悟。第三季则另辟蹊径,把对古镇的展现作为中心。诸如乌镇、朱仙镇等我国著名的古镇都在这一季中得到了展现,让我们对于『乡愁』的理解和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拓展,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生活的丰富,也发掘了古镇生活独特的韵味和诗意。让传统生活的独特魅力和当下的人生之间有了精彩的对接,让一种人类学式的『原生态』的观察和创作者的感悟与认识结合得相当完整。有意思的讲述和展示与有意义的观照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乡愁生动地化为我们自己的生命意识。

这些古镇的生活样态和文化积淀被这部纪录片深入而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古镇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乡村之间的中心,也不同于传统的乡村仅仅以农业为主业,古镇的生活有很多传统的服务业和手工业,也会有传统的诗礼传家的生活,这些其实都是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和农业生活相联系,但又有所区隔的生活。古镇往往是传统的乡村和世界的连接点,也是让城市和乡村扣连的地方。镇子有商业活动和更多的社会交流,也有许多手工业和文化的集聚,表现出比乡村丰富和灵动的特质,而同时,传统的生活仍然是古镇生活的核心,它常常让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其独到的魅力。古镇在现代的变化中寻找保留传统的同时的新变也在这一季中得到了很生动的表现。

这一季通过主持人的感受体验来进入古镇的生活,把古镇用具体客观的方式加以呈现,把当下古镇的生活做了生动的展现,同时追溯古镇的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价值传承。古镇里的自然风土的样态和人文价值都通过这一季里每一个古镇的深入发掘和探究而得到了更好更生动的呈现。感人的故事和人文与自然交融的独特生活,都让人感受到古镇生活之美、环境之美和人文之美。古镇的美好在这一季中有了极好的呈现。这一季也发掘了当下社会变化中古镇的状况,看到古镇『变』中的『不变』。这一季尤其注重发掘每一个古镇的独特内涵和不可替代的韵味,让这些内在精神的传递通过人的活动得以呈现。这一季聚焦了不少古镇的人,让这些人的魅力得到凸显,人和古镇之间有一种独到的和谐。这些人的生活既有传统的品德和价值的传承,也有适应当代生活的现代品质,都很鲜活地得到了充分展现。古镇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

乡愁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精神认同感,是我们内在的精神中对于价值和生命传承的渴望。它对当代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记住乡愁〗第三季通过对小镇的展现让我们感受到乡愁所具有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陈尤状 發表於 2025-7-10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乡愁的现代性重构:从〈记住乡愁〉第三季看古镇的文化叙事》

《记住乡愁》第三季以古镇为叙事载体,实现了乡土文化记忆的创造性转化。这一文化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影像人类学的记录功能,更在于其构建了传统与现代对话的阐释空间。古镇作为农耕文明的枢纽节点,其文化肌理呈现出比乡村更复杂的层级性特征。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观之,古镇实为"阈限空间"(liminal space)的典型样本。乌镇的水阁廊棚、朱仙镇的年画作坊,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着非物质的记忆体系。纪录片通过"深描"(thick description)手法,将建筑形制、手工业技艺、商业习俗等文化符号系统解构为可感知的叙事单元。这种呈现方式暗合列维-斯特劳斯对"修补术"(bricolage)的论述——在现代化语境中重新拼合传统文化的碎片。

古镇文化的特殊性在于其"二元耦合"结构:既是乡土社会的延伸,又孕育着早期市民文化雏形。片中呈现的会馆文化、行帮制度,实则是传统中国"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的微缩景观。这种特殊性使古镇成为观察文化变迁的理想样本。纪录片敏锐捕捉到,当代古镇正经历着从"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向文化资本的转化过程。

在叙事策略上,本季采用"双线并置"的时空架构:横向展现当下生活场景时,纵向钩沉历史文脉。这种叙事学上的"复调"处理,使观众得以窥见文化基因的传承机制。如片中所示,传统商铺的"前后后坊"格局,既是空间组织形式,更是"家业一体"价值观念的物化表现。

值得关注的是纪录片对"文化持有者"的聚焦。通过对镇民的口述史采集,揭示了集体记忆如何通过个体实践得以延续。老匠人对手工艺的坚守、乡绅后裔对家训的传承,这些微观叙事共同构建出文化延续的"毛细血管网络"。这种呈现方式超越了简单的怀旧情绪,触及文化自觉的深层命题。

当下古镇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实则是整个传统文化转型的隐喻。纪录片没有回避商业化带来的文化稀释,而是通过展现原住民的调适智慧,提示我们:活态传承的本质在于价值内核的创造性转化。如片中某位古镇长者所言:"老房子要有人气,老规矩要有新用。"这种辩证思维,正是纪录片最珍贵的启示。

《记住乡愁》第三季的文化意义,在于它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场域。当我们在荧幕前凝视这些古镇时,看到的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一个民族处理记忆与变革关系的文化样本。这种影像民族志的实践,为当代中国文化认同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认知图式。
无偿天道 發表於 2025-7-12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乡愁记忆的古镇维度与文化重构》

《记住乡愁》第三季以古镇为叙事核心,实为对当代中国乡愁话语体系的一次重要拓展。古镇作为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的交汇点,其文化肌理既保留了乡土社会的宗族伦理,又融汇了市井生活的流动性智慧,恰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乡愁"的中间态解读范式。

一、古镇:乡愁记忆的空间转喻
纪录片所呈现的乌镇、朱仙镇等典型样本,揭示了古镇作为文化容器的三重属性:地理上,它是"十里不同风"的微观中国;经济上,构成"以商补农"的传统社会毛细血管;文化上,则演绎着"诗礼传家"与"百工竞巧"的共生景观。这种复合性打破了乡村叙事的单一田园想象,使乡愁脱离单纯的怀旧情绪,升华为对文明多样性的体认。明人王士性《广志绎》所言"市镇之设,所以聚商而通财",正与此理相通。

二、生活诗学的当代转译
本季通过"手艺人口述史""节俗现场还原"等叙事策略,实现了传统生活智慧的当代激活。如绍兴黄酒作坊的匠人恪守"冬酿夏藏"古法,其时间观念恰与当代速食文化形成对话;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吉祥符号系统,实为民间美学的视觉语法。这种呈现不是博物馆式的标本陈列,而是让观众在"此在"的生活现场,触摸到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此即《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现代诠释。

三、变与不变的哲学辩证
纪录片敏锐捕捉到古镇在旅游开发中的文化调适:周庄保留"舟楫经济"的同时衍生文创产业,平遥古城将镖局文化转化为沉浸式剧场。这种"传统的发明"(霍布斯鲍姆语)印证了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的实践价值——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凝固旧貌,而在于以传统为基底创造新传统。正如片中苏州评弹艺人在直播平台传艺,恰是"通变"思想的生动体现。

结语
《记住乡愁》第三季的文化贡献,在于将古镇视为理解中国社会的"锁钥之地"。当镜头掠过青石板路上晨昏交替的光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存续,更是文明基因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这种叙事既是对《乡土中国》人类学视角的影像延伸,也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提供了可资镜鉴的中国方案。古镇之"古",终非时间停滞之谓,实为文明韧性之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