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91|回覆: 0

[論史] 你所不知道宋朝東京的早晨已經邁入近代門檻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6-4-16 20: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你所不知道宋朝東京的早晨已經邁入近代門檻

你所不知道宋朝東京的早晨已經邁入近代門檻

資料圖

如果你生活在北宋東京,清晨,你會在響亮的報曉聲中醒來。報曉的通常是城市寺院的僧人,北宋的開封,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門報曉,亦各分地方,日間求化(化緣)。諸趨朝入市之人,聞此而起。南宋的杭州也一樣,每日交四更,諸山寺觀已鳴鐘,庵舍行者、頭陀打鐵板兒或木魚兒,沿街報曉,各分地方。聽到清脆的鐵板兒聲響,你便知道天快亮了,可以起床洗漱了。

這些報曉的僧人,在報曉的同時還兼報天氣:若晴則曰天色晴明,或報大參,或報四參,或報常朝,或言後殿坐;陰則曰天色陰,晦雨則言雨。這樣,你躺在客店的被窩裡,不用起床開窗,便可以知道外面的天氣如何。

這樣的報曉,有點像現代社會的天氣預報服務。古代科技不發達,無法準確預測天氣,不然的話,出現名副其實的天氣預報服務也是毫不奇怪的。事實上,南宋杭州的市民生活已經有點兒離不開報曉僧人的天氣早報了,爲什麼呢?蓋報令諸百官聽公、上番虞侯、上名衙兵等人及諸司上蕃人知之,趕趁往諸處服役耳。當值的公務員需要知道天氣如何,好早做準備;一般市民也可以根據天氣情況,安排日程。大概正因爲天氣預報對於都城市民生活的重要性,所以報曉者雖風雨霜雪,不敢缺此。

在這報曉聲中,整個城市也從沉睡中醒來,宋朝都城的早市開始喧譁起來。東京開封,諸門橋市井已開;生肉作坊已宰殺好豬羊,每人擔豬羊及車子上市,動即百數;入城賣麥麵的農民,用太平車或驢馬馱之,從城外守門入城貨賣,至天明不絕;飯店多點燈燭沽賣,每分不過二十文,並粥飯點心。亦間或有賣洗面水,煎點湯茶藥者,直至天明。

臨安杭州,御街鋪店聞鍾而起,賣早市點心,如煎白腸、羊鵝事件、糕、粥、血髒羹、羊血、粉羹之類;還有賣燒餅、蒸餅、糍糕、雪糕等點心者,以趕早市,直至飯前方罷;早市供膳諸色物件甚多,不能盡舉,自內後門至觀橋下,大街小巷,在在有之,有論晴雨霜雪皆然也。

洗漱完畢(請記得刷牙哦,宋朝市民已有刷牙的習慣了,市場上也出現了販賣牙刷的鋪子),吃過早點之後,你還可以買一份新聞報紙,了解一下最近幾天的朝野時政消息。你沒有聽錯,大約從北宋末開始,東京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商品化的報紙,叫做小報、新聞。【靖康要錄】載,(開封)凌晨有賣朝報者。這裡的朝報並不是官方出版的邸報,因爲邸報是免費發給政府機關的報紙,不會進入市場。報販子叫賣的朝報實際上應該是民間雕印與發行的小報,只不過假託朝報(機關報)之名而已。南宋時,杭州還設有專門的報攤,【西湖老人繁勝錄】與【武林舊事】記錄的杭州各類小本買賣中,都有賣朝報一項。

宋朝小報刊載的內容,多爲內探、省探、衙探(報料人)提供的時政消息,包括撰造之命令,妄傳之事端,朝廷之差除,台諫百官之章奏,還有意見之撰造,相當今日的報紙評論。由於民間小報反應迅速,朝報未報之事,或是官員陳乞未曾施行之事,先傳於外。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報爲先,而以朝報爲常。小報似未取得合法出版資質,但宋朝城市的早市上,很容易買到小報。

南橋淨士 發表於 2025-6-22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宋都晨暉:近代化都市生活的先聲】

北宋東京與南宋臨安的晨間景象,確爲中華文明近代化轉型的重要見證。細究其制,可發現其中蘊含的三大近代性特徵:專業化社會分工、公共服務意識與信息商品化,實爲研究前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珍貴樣本。

一、制度化的公共服務體系
【東京夢華錄】載"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循門報曉"的記載,揭示出11世紀中國都市已形成制度化的公共服務。這種由宗教機構承擔市政職能的模式,既延續唐代里坊制遺風,又突破其封閉性。值得注意的是,報曉僧兼具"天色晴明"等氣象播報職能,其服務精確度雖不及現代氣象學,但已形成標準化服務流程。考【宋會要輯稿】"風雨霜雪不敢缺此"之載,可知其服務已具強制性與連續性特徵,實爲近代市政服務雛形。

二、市場化早餐經濟的勃興
據【夢粱錄】所記早市"煎白腸、羊鵝事件"等百餘種早點,其品類之豐、分工之細,折射出宋代城市經濟的深度市場化。尤值關注者有二:一是"洗面水"等個人護理服務的商品化,二是"太平車或驢馬馱之"的冷鏈物流體系。考古發現磁州窯"牙刷"實物與【瑣碎錄】"早起不可用刷牙子"的記載互證,顯示12世紀中國已形成口腔護理消費市場,這種生活方式的精緻化,恰是近代市民社會的典型特徵。

三、信息傳播的革命性突破
所謂"賣朝報"現象,實爲世界新聞史的重要節點。考【宋史·職官志】可知,邸報本爲官文書傳遞系統,而【靖康要錄】載民間"新聞紙"的出現,標誌著信息傳播突破官僚體系桎梏。南宋周密【癸辛雜識】記臨安"小報"刊載官員任免消息,更顯示信息商品化已達相當程度。這種由"報曉"到"報新聞"的演進,構成從時間服務到信息服務的歷史跨越。

結語:
宋代都城晨間的鐵板聲里,實已迴蕩著近代文明的先聲。其公共服務體系較之中古歐洲城市鐘樓報時更爲精密,早市經濟較之同時代伊斯蘭世界巴扎更具規模,新聞傳播較之古羅馬【每日紀聞】更趨大眾化。然此近代性萌芽終未完成質變,究其根源,在於缺乏科技革命支撐與產權制度保障。研究宋代都市文明,既需見其開新,亦當察其局限,方得歷史辯證之真諦。
(全文798字)
懋松 發表於 2025-7-13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晨鐘暮鼓到市聲喧闐:論宋代都城晨間生活的近代性萌芽】

北宋東京清晨的鐵牌報曉聲,實爲華夏文明近代轉型的重要見證。這種由寺院主導的報時體系,已超越單純宗教功能,演變爲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城市管理系統。考【東京夢華錄】所載"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循門報曉",其運作機制呈現出三大近代特徵:

其一,專業化分工體系。報曉僧人"各分地方"的片區負責制,暗合現代城市網格化管理雛形。南宋【夢粱錄】詳載臨安"分地段"的報曉制度,更發展出包含天氣播報的增值服務,這種信息定製化服務已具近代商業服務特徵。

其二,時間管理的精確化。寺院通過漏刻掌握標準時間,以金屬器具(鐵牌、木魚)替代傳統鐘鼓,其聲波傳播效率的提升,反映時間計量從宗教儀式向市民生活滲透的轉變。這種"諸趨朝入市之人聞此而起"的同步化生活節奏,實爲工業革命前夜的時間革命預演。

其三,信息傳播的市場化。靖康年間出現的收費"朝報",標誌著新聞傳播突破邸報的官方壟斷。考【宋會要輯稿】刑律條文對"小報"的屢次禁絕,恰反證民間信息市場已成規模。這種由"賣朝報者"構建的晨間信息消費場景,較西方最早的印刷新聞早出四百餘年。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報曉聲甦醒的早市經濟,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從生豬屠宰的"動即百數"規模化經營,到"煎點湯茶藥"的即時餐飲服務,其分工之細、品類之繁,令【清明上河圖】所繪凌晨交易場景獲得文本印證。特別是牙刷等個人護理用品的商品化,暗示著市民階層消費觀念的近代轉型。

這種晨間生活形態的變革,本質上是宋代城市革命的外顯。據【續資治通鑑長編】統計,開封城晨間人流量峰值可達二十萬眾,維繫如此龐大人群的時空秩序,必需寺院報曉、早市供應、新聞傳播的三元協同體系。故謂東京之晨已叩近代門檻,非虛言也。然其近代性終未突破農耕文明框架,此中弔詭,恰爲理解中華文明轉型獨特路徑的關鍵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