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74|回覆: 2

[論史] 李白的六大謎團為何不參加科舉 結過幾次婚?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4-15 19: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這樣一個人:沒有他,中國的文壇將失去一顆璀璨的明星;沒有他,中國的傳統文化將減少很多豪邁的氣息;沒有他,唐代文化將失去很多的魅力。他,就是李白。

文明的傳承依靠文字,而創造一個時代最優美文字的毫無疑問是詩人,所以,我們講開元年間的唐朝文化離不開這些詩人。李白是唐朝第一詩人,這一點毫無疑問。

李白留給我們的那些詩句向我們展現的是一個性格豪邁、才高八斗、胸懷天下的男人形象。今人總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去揣摩古人,李白是不是終其一生都是這樣一顆耀眼的明珠,始終被唐人景仰、被人們傳頌呢?其實,李白的一生頗為坎坷,他的胸懷抱負,他的才氣與他的境遇相比十分不匹配,他受制於那個時代。也許正如世人所形容的,他是天上的謫仙,本不該屬於這個世界。

對於李白,我們可謂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的詩歌,中小學生誰不會背幾首李白的詩歌呢?陌生的是他的生平、他的憤懣,以及他詩歌背後的故事。若讓我們用一兩講就說清楚李白的一生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們就集中圍繞他一生中的一些問號來講述。

謎團一:李白的外貌是怎樣的?

對於這樣一位飄逸瀟灑的詩人,人們想像中的他應該長得頗有靈氣,頗有點仙風道骨才好。李白正是這樣一個人。

目前,史料中並沒有什麼可信的關於李白的畫像流傳下來,比較常見的出自明人【歷代古人像讚】的那張畫像,也並沒有什麼可靠的依據,純屬想像。我認為,真實的李白可能比這個畫像還要更有靈氣。

見過李白的人都說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比如魏顥的【李翰林集序】說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也就是說,李白的眼睛炯炯有神,像餓虎一樣。崔宗之的【贈李十二白】說他雙眸光照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李白是個眼神非常靈動,看起來很機智的人。

至於他的身高,他在【與韓荊州書】中說: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據此推測其身高大約在一米七以下,這個身高在唐朝算是個高個子。

李白的六大謎團為何不參加科舉 結過幾次婚?

李白的六大謎團為何不參加科舉 結過幾次婚?

李白

謎團二:李白有什麼樣的性格?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李白是一個外向型性格的人。首先,李白口才好。崔宗之誇讚李白口若懸河,令人絕倒。李白自己也記載了堂弟李令問他的話:兄心肝五臟皆錦繡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霧散?(【冬日於龍門送從弟京兆參軍令問之淮南覲省序】)兄長啊,你的五臟六腑是不是錦繡堆成的啊?不然怎會出口成章、文采飛揚呢?李白聽聞很是得意,專門把這段話記錄了下來。

其次,李白愛喝酒。有關李白愛喝酒這個特點,可謂婦孺皆知,我不再贅言。這裏要強調的是:喝酒成就了他,沒有酒量也就沒有那麼多文采飛揚的詩句;喝酒也害了他,這使得他仕途充滿坎坷。

再次,李白輕財重義。有學者認為李白家是商人家庭,可能比較富裕,李白出川之後雲遊天下,曾經在短時期內花光了三十萬錢,開元中期一斗米十三文,那麼三十萬錢可以買米兩萬三千斗,可見其當時極盡闊綽。但李白絕非奢侈浪費、揮霍無度的富二代,他樂善好施,輕財重義,據他自己說,凡是看到有才氣的落魄公子,他都要周濟一把。終其一生,李白始終把金錢看得很淡,這也就解釋了他的千古名篇【將進酒】裏的那段話: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您不要以為李白這是把自己的馬和裘皮大衣拿出去換酒,他賣的是主人元丹丘家的馬和大衣:主人你為什麼說沒錢了啊?這不是有五花馬、千金裘嗎?叫你家小兒拿出去換酒吧!放在今天您可能覺得李白臉皮真厚,其實,那個時代文人間講究的就是視金錢如糞土,至少有追求的文人是這樣的,所以對於李白和他的朋友們來說,賣誰的東西並不重要,這就是輕財重義。

另外,李白身上還有俠氣。李白曾在詩文中多次提到自己練劍,而且據說他還殺過人,並且自稱行俠仗義。【李翰林集序】說他少任俠,手刃數人,意思是他青少年時曾經殺過幾個人。李白自己寫的【俠客行】也曾說: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雖然沒有明說這位俠客是他自己,但是這很有可能就是在描述他自己的青少年時代。但問題是李白真的殺過人嗎?他若殺人官府為何不追究呢?

這件事撲朔迷離,沒有明確的史料來證明。【李翰林集序】的作者是魏顥,文中有關李白生平的內容都是來自李白的自述。所以這究竟是確有其事,還是李白的誇大,已經無從知曉了。即便確有其事,大概也是事出有因,因為李白自稱任俠,這個詞常見於史籍,扶助弱小、見義勇為叫作任俠,李白所殺之人極可能是地痞、惡霸甚至強盜,否則他也不會如此大張旗鼓地宣揚,官府沒有將其治罪,也許也是因為李白殺人屬於見義勇為,所以網開一面。

當然,這只是推測,因為找不到其他史料來佐證此事,只能存疑。但是李白對此事如此津津樂道,可見其身上的確有很強的任俠作風。除此之外,李白還是個道教徒,崇尚道教。這大約與他的生長環境有關。李唐王朝尊奉道教為國教,而李白的家鄉蜀地又是道教色彩很濃厚的地區,所以他自小就信奉道教。【李翰林集序】記載他成人後曾受道籙於齊地,有時還穿着道服。他的詩歌裏那股玄遠縹緲的道家思想就是道教對他的影響,甚至他名字就帶一股仙氣。根據他的同族李陽冰為他撰寫的【草堂集序】記載,李白母親懷他時曾有長庚入夢。長庚就是太白星,即金星,五行當中金對應五色中的白,而長庚又名太白,所以他名白,字太白。也就是說,李白還沒出生就已經跟神仙信仰密切相關了。很多人都把李白叫作謫仙,意思是天上被貶到人間的仙人,可見李白身上的確有一股仙氣,氣質也自然令人印象深刻。

李白的六大謎團為何不參加科舉 結過幾次婚?

李白的六大謎團為何不參加科舉 結過幾次婚?

是詩仙,也是酒仙。

謎團三:李白小時候真的有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嗎?

我們從小就聽過一個故事,說的是李白小時候不認真讀書,逃學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正在溪水旁磨一根鐵棒,李白好奇,就問老婆婆:您磨這根鐵杵幹什麼?老婆婆回答說:要磨成針。李白笑問:這要磨到何時啊?老婆婆回答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一直被中國的家長和老師用來激勵小朋友踏實學習,踏實做事。

可是這個故事究竟是真是假?現在看來虛構的可能性比較大。

鐵杵磨成針的故事見於宋代的【錦繡萬花谷】,說眉州有個地方叫武氏岩,位於象耳山,李白讀書未成路過那裏,之後就是剛才所講的故事。後來這個故事又同時被【方輿勝覽】【山堂肆考】等書記載。但為什麼這個故事值得懷疑呢?

首先,李白自己沒說過這件事,也不見於李陽冰、魏顥等人的記述。他們和李白同時代,很熟悉李白,也熱衷記載關於李白的事跡,卻均沒有涉及此事。李白對自己少年時的經歷也是津津樂道,比如在哪座山學習,跟誰學習,他小時候有什麼愛好,再比如他記述過自己少年時是養鳥高手,曾散養了一千多隻鳥而且都聽他指揮,當地長官都慕名前來參觀云云。如此津津樂道自身經歷的人卻未曾提及這麼勵志有趣的故事,這着實令人懷疑其真實性。

其次,李白少年時沒有到眉州學習的記錄。他的家鄉是四川江油,早年在江油大匡山一帶學習,宋神宗期間的一塊碑【敕賜中和大明寺住持記】記載李白在縣裏當過小吏。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李白說自己曾在岷山之陽學習,據推測岷山指的應該是青城山。而【錦繡萬花谷】說他在眉州象耳山學習過,卻不見有史料記載。

根據以上推測,所謂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可能是後人編造的。李白是名人,給名人編段子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一個愛好。而且這個故事很勵志,也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戒躁的價值觀,所以此故事便流傳至今了。

謎團四:李白有怎樣的胸懷抱負?

李白的胸懷抱負其實和當時多數知識分子沒什麼區別,那就是想當一個匡扶天下之人。

李白是絕不甘心於碌碌無為的,曾有朋友勸他隱居,但是他不肯,他不要出世,而要入世。而且李白有着強烈的當官欲望,他說:欲獻濟時策,此心誰見明。(【鄴中贈王大】)濟時策就是安邦定國的政策方針,可見李白懷揣着一個得登相位的理想。為了得到權貴的賞識李白也曾請託他人;在得知皇帝召他入京時他也曾欣喜若狂,寫下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詩句;後來被免官也曾垂頭喪氣。因此,李白的胸懷抱負與當時那些汲汲於功名的知識分子沒什麼區別。

尤其是李白自己才高八斗,當時就詩名滿天下,備受世人欣賞,他也因此更渴望在官場上能有所斬獲。但是現實很殘酷,他一生所獲得的最高職位就是翰林待詔,而且也僅是個陪皇帝吟詩作賦的閒職,與後世位高權重的翰林大學士有着天壤之別,所以他很失落。

我們能否就此說李白是羨慕權貴之人,從而降低對他的評價?

其實,李白追求當官無可厚非。古代社會,人生出路很狹窄,若想安邦濟民、有所作為,除了當官別無他途。不像現代社會,要想對社會做出貢獻,途徑很多,你可以當公務員,可以經商,可以辦實業,可以當科學家,可以當教師,可以當一個優秀的工人、農民。所以李白積極謀求官位的舉動無可厚非,反倒是他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當然,也正是這個抱負導致了李白人生的失意,他註定不屬於官場,所以在這一領域可謂處處碰壁。這也註定了他的悲劇。後面我們會涉及這一點。

謎團五:李白為何不參加科舉?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創舉,甚至對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法國大革命前夕,那些啟蒙思想家對中國的科舉推崇備至,因為它打破了貴族對政府的壟斷,使所有人都獲得了參加政治活動的權利。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講科舉制也是現代文官制度的基礎。

科舉制起自於隋,大行於唐,尤其是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參加科舉已經日漸成為知識分子重要的仕途門徑,全天下的知識分子無不以考上進士為榮耀。唐代進士科科舉考試主要是考經學和雜文。雜文即文學作品,李白文采甚高,這對於他來說應該是優勢。而且唐代科舉不實行糊名,也就是說考卷上考生名字是不用遮掩的,考官對考生的信息一目了然。也正因為如此,考生在科舉前有沒有社會名望是很重要的。所以當時的很多考生考試前常常去考官家呈送自己得意的文章,期待留個好印象,這也就是所謂的行卷。李白詩名遠揚,社會名望大,朝中很多人都知道他,這對於李白來說也是個優勢,那麼為什麼李白不參加科舉呢?

這不是李白不願意,而是他沒資格。關於李白的家世,目前歷史學界還沒有定論。李白家族的身份,其家族為何流落到西域碎葉,李白是不是出生在碎葉,甚至他是不是有外族血統,都是眾說紛紜的。這些問題我們暫且不去追究,單說李白家以何為業這一點。在李白小時候甚或是出生前,李白家就已經從西域碎葉遷居到了四川江油。西域農業不發達,最發達的是商業。而且古時重農抑商,商人往往被視為遊手好閒者,被士大夫們瞧不起,加之李白對自己的家世諱莫如深,只說父親督促其讀書云云,因此學者們認為李家是以商為業。另外,李白很有錢,那時有錢人要麼是官,要麼是商人,李家肯定不是官,那麼是商人的可能性就極大了。李白終生不參加科舉,估計就是受到這個家世的拖累。【唐六典】規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親,自執工商,家專其業,皆不得入仕。【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也說:工商之家,不得預於士。意思是商人家的孩子和商人近親,皆不得入仕。這樣李白便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了。他最後當了翰林待詔,還是皇帝特批的。

謎團六:李白的婚姻狀況究竟如何?

婚姻家庭對於一個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我們中國也經常講一句話:家和萬事興。要想干成事業,家庭內部的和睦是相當重要的。那麼李白有怎樣的家庭生活呢?

可以說,李白的婚姻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內心訴求的影響。李白內心訴求什麼呢?即通過婚姻為自己的仕途打開道路。【李翰林集序】稱,李白一生有過四段婚姻,其中有兩段在當時來說算是正式的,兩段非正式的。

1.第一段婚姻

入贅許家李白在二十五歲左右出川,開始了自己遊歷天下的歷程。他的家鄉山清水秀,是個好地方,但李白有着雄心壯志,小小的四川盆地已經容納不下他,所以他要進擊天下,用自己的才華建功立業。李白一直很欣賞漢代司馬相如的文章,看到司馬相如盛讚雲夢澤,便慕名前去遊覽。雲夢澤位於江漢平原,李白到了位於今湖北境內的安陸,恰逢前任宰相許圉師家招上門女婿,李白就來到了許家,娶了許圉師的孫女為妻。這位許圉師曾在太宗和高宗時期為官,此時已經去世了。

李白為何要入贅許家呢?畢竟,那個時代盛行大男子主義,雖說唐朝婦女地位高,卻也是男權社會下的高。在男權社會裏,入贅被看作丟人的事情。而且李白家境甚好,入贅也一定不是經濟原因。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我認為李白極有可能是想依靠許家的實力幫助自己實現抱負。身為商人子弟,李白在政治上沒有任何背景、靠山,而許家作為前朝宰相家,名望和人脈資源是有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李白入贅到了許家。

許氏應該是一個比較賢惠的女性,而且兩人的感情還是相當不錯的。後來李白週遊天下的時候,屢次提起夫人掛念他,催促他回家。他們生了兩個孩子,女兒叫平陽,兒子叫伯禽,乳名明月奴。雖然入贅許家,但李白內心還是很不安,所以他寫詩說: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少年行】)體現出他內心深處還是希望通過個人努力換取功名,而非依靠姻親。李白和許氏的婚姻維持了十年左右。後來許氏在史料中消失了,只有李白帶着一雙兒女遷居到今天山東境內的記載,那麼許氏去了哪裏?估計是去世了。有人會質疑說,既然去世了為何不見李白寫悼亡詩呢?古代詩人每逢親人病故不是往往有悼亡詩的嗎?這個也不奇怪,李白一生著作頗多,但是流傳下來的詩歌只有九百餘首,有很多都亡佚了。而且整個唐朝都是如此。主要原因是唐代的印刷術還未普及。清朝編纂【全唐詩】,費盡心力也不過搜集了不到五萬首詩,其中還有一些是偽作。唐人三百年就寫了這麼一點詩,平均每年不到兩百首?這恐怕難以令人信服吧?所以說李白不可能不寫悼亡詩,只是沒流傳下來而已。

2.第二段婚姻:結識劉氏

許家看起來沒能給李白帶來實質性的幫助。李白帶着兒女來到兗州郡瑕丘城,此處距離曲阜很近。在這裏他又和一位姓劉的女子結識,然後住在了一起,這極可能是非正式婚姻,所以【李翰林集序】描述這段婚姻時沒有用娶字。

這段婚姻後來是不歡而散的。劉氏與李白之間看起來感情並不好,而且劉氏極有可能瞧不起李白。因為那時候還盛行官本位主義,做官是最高追求。劉氏見李白遲遲當不上什麼大官,便開始着急了,大概沒少夾槍帶棒地嘲諷李白。

李白後來接到皇帝詔書,讓他入京擔任翰林待詔的時候曾經寫過【南陵別兒童入京】這樣一首詩: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裏面用的典故會稽愚婦輕買臣很明顯是影射劉氏。買臣指的是朱買臣,西漢吳人,家貧卻心氣高,其妻經常嫌他不務正業。一日,朱買臣一邊擔柴走路一邊高歌,妻子覺得十分羞恥,不斷制止,朱買臣不聽,妻子求休妻。朱買臣說: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多了。你不要着急,我會給你富貴的。妻子怒曰:像你這樣,早晚一起餓死在溝裏,談何富貴!於是朱買臣被迫放其妻離去。妻子再嫁,有一次偶然在墓群中看到朱買臣背着柴草,見其可憐,便與現任丈夫一起招呼朱買臣吃飯。

後來朱買臣因獻計滅東越國受到漢武帝賞識,拜為會稽太守。朱買臣懷揣太守印回歸郡邸(即各郡在長安的辦事處,主要供上計吏使用)。朱買臣落魄時曾經在此蹭飯,所以群吏均看不起他,無人搭理,自顧自地吃飯。朱買臣也跟着一起吃飯,偶然露出印綬,有小吏看見大驚,於是報告掾吏,那些高級官吏一聽哈哈大笑,都認為不可能。但是又不放心,所以派人去驗看,發現是真的太守印,舉座震驚,全體推擠着在庭院中列隊拜謁新太守。

後來朱買臣威儀赫赫返回吳地,當地官員發動百姓清除道路以示歡迎。朱買臣看到被徵發的民夫中就有前妻及其現任丈夫,於是將他們帶入府邸並給予酒食。一個月後其妻自殺。

這個故事中朱買臣的所作所為是不值得提倡的,很明顯是殺人不用刀,他這是對他妻子在其困苦時離他而去表示不滿。而李白呢,在這首詩裏用了這個典故,很明顯是以此來影射劉氏,可見劉氏大概沒少抱怨李白。相比之下,第一段婚姻中的許氏對李白更多的是關心愛護,所以這第二場婚姻對於李白來說實在是失敗的婚姻。

後來兩人雖然離異,但是劉氏也不是省油的燈,很可能散佈了不少有關李白的流言蜚語,讓李白很生氣。他寫有一首【雪讒詩贈友人】,裏面說:彼婦人之猖狂,不如鵲之強強。彼婦人之淫昏,不如鶉之奔奔。這是借用【詩經】裏的句子,意思是你們不要聽那個淫昏婦人的讒言。這首詩常被人用來證明李白遭遇過楊貴妃的陷害,尤其是淫昏二字,被認為是諷刺楊貴妃與安祿山之間的緋聞,但是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指出,此婦人指的是劉氏,劉氏與李白離異後,曾在李白友人處播弄是非,這首詩就寫在此時。

後來李白可能還曾納妾,這是第三段婚姻,但是唐人眼裏納妾不算結婚,而且這個妾有可能不久就去世了,因此連姓氏都沒留下來,魏顥在【李翰林集序】裏只簡單地用了魯一婦人這樣一句話。這個妾為李白生了一個男孩叫頗黎,這是個乳名,頗黎就是玻璃的意思。唐代燒制玻璃的技術很不發達,玻璃器皿被視作寶器,所以給孩子起這個名字是把他當寶貝看。

再後來,李白還迎娶了一位妻子宗氏,這也是李白的最後一段婚姻。此時是李白離開皇帝身邊,離開京城比較落寞的時候。宗氏是唐中宗時期宰相宗楚客的孫女,也是個識大體而賢惠的女子,但李白的胸懷抱負、宗氏的出身決定了兩人婚姻也並非一帆風順。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7-23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李太白生平六問闡微】

一、科舉之謎:門第與道緣的雙重製約
李白未涉科舉實非偶然。唐代科舉雖開寒門之路,然"工商雜類"仍受限制。李白先祖徙居碎葉,家世或涉商賈,此其一礙。更關鍵者,太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上安州裴長史書】),十五即修劍術、訪道流,其志本在"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觀其【大鵬賦】以大鵬自況,可見其志非進士及第可囿。天寶初年,玄宗召見制誥云:"卿是布衣,名為朕知",恰證其"終南捷徑"之效。

二、婚姻考略:四段姻緣的士族密碼
據魏顥【李翰林集序】、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考之,太白凡四娶:
1. 許氏(高宗時宰相許圉師孫女)727年婚於安陸
2. 劉氏(疑為庶族)約739年結合
3. 魯地婦人(姓氏無考)745年前後
4. 宗氏(武后時宰相宗楚客孫女)750年婚於梁園
其中許、宗二氏皆相門之後,可見李白雖自稱"隴西布衣",實則以婚姻為紐帶攀附士族。其【贈內】詩"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之句,恰反映婚姻生活之矛盾。

三、形貌辯證:文獻中的身體敘事
關於相貌,當以同時代文獻為據:
1. 眸子特徵:魏顥"哆如餓虎"之喻,合於唐人"目有紫棱"的異相記載(【酉陽雜俎】)
2. 身高推定:"不滿七尺"按唐尺(29.5-31.5cm)計,約1.65-1.70米,確超當時平均
3. 氣質呈現:崔宗之"雙眸光照人"與杜甫"飛揚跋扈為誰雄"(【贈李白】)互證其英特之氣

四、性格解析:多元矛盾的統一體
1. 狂傲面:自比謝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
2. 天真質:杜甫憶其"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3. 孤獨心:"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的深層寂寞
其性格本質乃"儒道俠"三重精神之碰撞,觀其【俠客行】與【廬山謠】並現可知。

五、詩歌背後的生存智慧
太白詩風之豪放實暗含處世策略:
1. 干謁詩之恭謹:"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與韓荊州書】)
2. 飲酒詩之政治隱喻:"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將進酒】)實為仕途失意之反語
3. 遊仙詩之精神避難:"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游泰山】)折射現實困境

六、歷史定位的再思考
李白之偉大,正在其將盛唐氣象與個人悲劇熔鑄為詩。其"謫仙"形象實為後世建構,今人當超越"詩仙"神話,從唐代士人轉型期視角理解其科舉選擇、婚姻策略與詩歌創作的內在統一性。范傳正碑文"飲酒非嗜其酣樂,取其昏以自富"之評,最得其實。

要之,解讀李白當避免現代視角的簡單投射,而應置於唐代社會結構、士人出路多元化的歷史語境中考察。其生平謎團恰是盛唐文化複雜性的詩意呈現。
高杉 發表於 2025-7-29 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李太白生平六問發微】

(一)科舉之謎:唐代"刑家之子"的入仕困局
李白未應科舉實與其家世淵源密切相關。考【新唐書·選舉志】,唐代科舉實行"刑家之子不得應試"之制。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載李白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然其先祖曾因罪徙西域。陳寅恪先生【李太白氏族之疑問】考訂,李白家族或與碎葉城流放罪囚有關。唐代律法嚴苛,此等出身者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亦難通過科舉審查。李白選擇"終南捷徑"干謁求仕,實為不得已之舉。

(二)婚姻考略:四段姻緣中的政治圖謀
據魏顥【李翰林集序】與【舊唐書】本傳互證,李白凡四娶:
1. 許氏(727年):故相許圉師孫女,屬"娶婦得公主"式的政治聯姻
2. 劉氏(745年前後):東魯庶族,短暫結合
3. 魯地婦人(姓氏佚):育子頗黎,見【寄東魯二稚子】
4. 宗氏(750年):武后時宰相宗楚客孫女
其中許、宗二氏皆屬"五姓七家"之外的次等士族,可見李白婚姻始終圍繞"恢復士族身份"展開。王瑤【李白】一書指出,其婚姻選擇折射出盛唐寒士的上升焦慮。

(三)形貌辨證:唐人筆下的謫仙風儀
關於相貌,當以同時代文獻為據:
1. 崔宗之【贈李十二】"雙眸光照人"與魏顥"哆如餓虎"相合,符合相術"睛如點漆"的貴相標準
2. "長不滿七尺"(約1.65米)符合【通典】載唐代男子平均身高
3. 敦煌殘卷【唐人選唐詩】稱其"素衣長揖",可見好着白色道袍
近人汪辟疆【唐人小說研究】指出,李白形象經過宋代文人仙道化重構,現存明版畫像實融匯了呂洞賓等道教神仙特徵。

(四)性格解析:盛唐精神的人格化呈現
其性格特質可分三層觀之:
1. 表層:賀知章稱"謫仙人"的放達(見【本事詩】)
2. 中層:杜甫【飲中八仙歌】"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政治表演
3. 深層:【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展現的縱橫家底色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特別強調,李白"佯狂"表象下實有精密的政治計算,其醉酒賦詩本質是士人面對皇權的精神博弈。

(五)身世疑云:多元文明的混血基因
李陽冰【草堂集序】"中葉非罪"說,結合陳寅恪"西域胡化"說,可推測:
1. 通曉蕃文(【上安州裴長史書】自陳識蕃書)
2. 劍術師從裴旻(【翰林學士李公墓碑】)
3. 宗教信仰雜糅道教與祆教元素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認為,這種文化雜糅性恰是盛唐氣象的微觀體現。

(六)歷史定位:文化符號的層累建構
從三個維度審視:
1. 唐代:被視為"文苑之狷者"(【河嶽英靈集】)
2. 宋代:被朱熹歸入"狂者"(【朱子語類】)
3. 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塑造為反禮教象徵
現代學者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指出,李白形象的嬗變實為中華文化自我更新的隱喻。

結語:太白如月,陰晴圓缺皆成文章。其生平謎團恰似其詩"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在虛實相生中成就了永恆的文化魅力。今人解謎,當以"了解之同情"(陳寅恪語)進入歷史語境,方不負此千年風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