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85|回覆: 3

[文化觀點] 文物界學者熱議習近平重要指示讓民眾成文化遺產真正主人

 關閉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4-15 00: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文物工作者熱議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重要指示

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在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召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對新時期我國文物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在文物界專家、學者和各級文物工作者中引起熱議。

文物界學者熱議習近平重要指示讓民眾成文化遺產真正主人

文物界學者熱議習近平重要指示讓民眾成文化遺產真正主人

4月12日,全國文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強總理的批示並講話。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加大保護力度讓文物在完善的體制機制中活下去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習近平總書記開宗明義指出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令文物工作者備受鼓舞。

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表明黨中央對文物工作的重視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令廣大文物工作者信心倍增。94歲高齡的文物保護專家謝辰生說,文物的歷史價值和重要意義不容置疑,但我們要看到,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一些城市利字當頭,違法大拆大建,致使大量文物遭到破壞的問題需引起重視。

我國是有着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和文化遺產大國。加強文物保護不僅是中華兒女傳承古老文明的歷史責任,也是建設精神家園、凝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之舉。

探索建立有效的文物保護體制機制刻不容緩,應儘快建立文物保護責任追究制度、文物保護的補償機制和文物保護的社會參與機制等。中國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黃振春認為,總書記提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之間本應是雙贏關係,但是在一些地方政府績效評估中,這兩者卻存在矛盾。此外,一些企事業單位對文物保護主體責任的認識和敬畏心不夠,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往往忽視對文物的保護工作。

總書記提出要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給我們基層文物工作者打了一劑強心針。山東省曲阜市文物局局長孔德平說,目前,一些文物聚集區田野文物犯罪猖獗,文物市場監管不力,盜掘、倒賣文物現象時有發現,充分說明了地方政府部門防範和打擊文物犯罪的力度還不夠,文物保護的長效機制建設有待進一步健全完善。他認為,要加強各級文物行政部門執法督察力量,增強部門聯動,提高聯合執法能力和水平。

合理適度利用讓文物在百姓文化生活中活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指示中強調: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十二五期間,從武侯祠、古村落保護樣板工程為代表的古建築合理利用,到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築、湖北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等工業遺產再利用,統籌考慮保與用的關係,充分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走近百姓生活、煥發新的生機。

認真研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認為,保護和利用一直是文物工作中的一對重要關係,但在這對關係中,保護是前提,利用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最近幾年紛紛建起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盤活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調動了當地政府和民眾加強文物保護的積極性,有效推動了文物的合理利用。

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結合近年來文物工作的實踐經驗提出:文物所蘊含的豐富多元價值,需要我們在發掘、保護和利用中不斷深化認識,激活其生命力。比如承德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在發揮自身文化功能的同時,在提升城市品質、促進城市健康發展方面,發揮着獨特作用,效果凸顯。

近年來,除了開展各式各樣的陳列展覽,一些博物館依託館藏文物資源,開發各種鮮活生動的文創產品,贏得了民眾的青睞。四川省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深有感觸,目前,全國無論是國有博物館還是眾多的非國有博物館,都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文創產品更成為博物館展覽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

讓沉寂的文物在百姓生活中活起來,是文物利用的創新探索。專家還強調,合理利用,保護是前提,適度不能過度,一切利用都要以服務公眾為目的,不得違背法律和社會公德這條底線。

廣泛動員社會力量讓民眾成為文化遺產的真正主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指示中對廣大文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各級文物部門要不辱使命,守土盡責,提高素質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數量達76萬餘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顯示,全國收藏保管有文物的國有單位總數達到1.53萬家;截至目前,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48項,穩居世界第二位。我國文物存在着數量多、類型全、價值高等特點,在世界文化遺產中佔有重要地位。近年來,隨着國家財政投入的不斷加大,絲綢之路沿線文物、長城、水下文化遺產等一大批珍貴文物得到有效保護。

不辱使命,守土盡責,總書記說的這八個字讓我們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詹長法說,要落實這八個字,必須要有一支素質過硬的人才隊伍。當前,文化遺產保護人才現狀與保護任務很不相稱,已成為嚴重製約文物事業發展的瓶頸。建議下一步儘快搭建文物保護教育培訓平台,做好文保人才的培養和儲備。

曾經歷多項文物保護工程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認為,要最大程度地動員社會力量,就必須積極倡導民眾有權利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知情者和受益人的理念,在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等工作中、在考古發掘和文物建築修繕等工程中、在博物館建設和陳列展示等事業中,積極取得廣大民眾特別是當地居民的理解和參與。

民眾是文化遺產的創造者、使用者和守護者,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是文化遺產事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也是文化遺產事業的未來和希望。他說。

韓竺蟲 發表於 2025-4-22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習近平主席關於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指示,體現了黨中央對中華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戰略遠見,為新時代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這一指示不僅是對文物保護事業的綱領性要求,更是對民族文化根脈的深刻守護,具有三重重要意義:

首先,從文化治理維度看,"讓民眾成為文化遺產真正主人"的理念,標誌着我國文物保護範式從專業守護向全民共享的歷史性轉變。故宮博物院單霽翔前院長推行的"禁跑"改"慢走"、擴大開放區域等實踐已證明,當文物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其文化輻射力呈幾何級增長。這種轉變既符合【世界遺產公約】"保護-傳承-共享"的核心理念,更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詮釋。

其次,在保護與利用的辯證關係上,總書記提出的"合理適度利用"原則,為破解保護與開發難題提供了方法論指導。敦煌研究院通過數字敦煌項目,既實現了壁畫保護的"最小干預",又創造了全球共享的文化產品,這種"科技賦能+文化活化"的模式,正是對指示精神的創新實踐。數據顯示,我國已有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實現數碼化建檔,這種保護性利用使文物在虛擬空間獲得永生。

第三,從制度保障層面看,建立"文物保護責任終身追究制"具有革命性意義。法國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的"國家建築師"制度和日本"文化財保護委員"制度表明,唯有將文物保護納入政績考核,才能從根本上遏制建設性破壞。當前亟需構建"三位一體"保護機制:一是完善【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二是建立文物破壞案件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三是推行文物保護補償制度,對因保護受限的經濟行為給予合理補償。

作為五千年文明未曾中斷的國度,我們的文物保護不應止於物理形態的存續,更要實現文化基因的活態傳承。良渚古城遺址通過社區參與式保護,讓當地居民成為文化講解員,這種"主人翁"模式的推廣價值值得重視。未來文物保護應朝着"三個轉變"邁進: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從單體保護向整體性保護轉變,從行業管理向社會共治轉變。

文化遺產是穿越時空的精神橋樑,保護文物就是守護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當每一件文物都成為滋養民眾心靈的活水源頭,當每一處遺址都化作培育文化自信的精神家園,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的宏偉願景。這既是當代文保工作者的歷史使命,更是文明古國對全人類的文化責任。
你我成成 發表於 2025-5-4 16:02 | 顯示全部樓層
文物活態傳承與民眾主體性建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文物工作重要指示的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將"讓民眾成為文化遺產真正主人"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這一論述不僅是對文物保護理念的革新,更是對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深刻指引。從國學視角審視,文物之價值不僅在於其物質形態的保存,更在於其承載的文化基因能否在當代社會實現創造性轉化。

文物作為"道器合一"的文化載體,其保護本質是對中華文明連續性的守護。【禮記】有云:"禮之所尊,尊其義也。"文物保護若僅停留於技術層面的修復與封存,則如同守器忘道。總書記強調"合理適度利用",正是要求我們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激活其蘊含的人文精神。如故宮博物院推行的"數字故宮"項目,通過科技手段使深藏文物走出庫房,既保全了物質實體,又實現了文化價值的廣泛傳播,此乃"器以載道"的當代實踐。

讓民眾成為文化遺產主人,體現了"民為邦本"的傳統治理智慧。王陽明言"百姓日用即道",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在於融入民眾日常生活。蘇州園林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保護模式不僅注重建築本體的修繕,更通過崑曲表演、傳統茶藝等活態展示,使遊客從旁觀者轉變為文化體驗的參與者。這種"以用促保"的模式,正是對"文物保護成果惠及人民群眾"理念的生動詮釋。

當前文物保護面臨"古今之辨"的深層挑戰。一些地方將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對立,實則是未能參透"溫故而知新"的辯證關係。敦煌研究院開展的"數字供養人"計劃,既解決了文物保護資金問題,又通過互聯網讓全球民眾參與文化守護,創造了文物保護與時代需求相融合的典範。這種創新實踐證明,唯有將文物融入現代生活場域,才能真正實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文化傳承。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文物工作者當以"為往聖繼絕學"的使命感,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科技支撐的文物保護利用新格局。通過完善文物補償機制、培育民間保護力量、創新傳播方式等途徑,使文物保護從專業領域走向公共空間,最終實現"藏文物於民"的理想境界。唯有如此,文化遺產才能超越時空界限,成為滋養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弘農耕夫 發表於 2025-5-6 05:1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物守護與文明傳承:新時代文物保護工作的使命與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文物保護與文明傳承的內在聯繫,為新時代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作為國學研究者,筆者認為這一指示不僅體現了黨中央對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更蘊含着"以民為本"的中華治理智慧。

從【周禮】"掌邦國之志"的史官傳統,到宋代金石學的興起,中國歷來有"器以載道"的文化自覺。文物作為物質化的歷史記憶,其保護本質上是對文明基因的延續。習總書記提出"讓民眾成為文化遺產真正主人",正是對【尚書】"民惟邦本"思想的當代詮釋。北宋呂大臨在【考古圖】中強調"觀其器,誦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遺風",這種通過器物追尋文明本源的治學態度,在今天仍具啟示意義。

當前文物保護面臨三重挑戰:其一,城市化進程中的建設性破壞,此乃【孟子】所言"斧斤以時入山林"的反面;其二,市場機制下的文物犯罪,違背了【唐律疏議】"發冢者加役流"的法制傳統;其三,保護與利用的平衡難題,需要借鑑司馬光【資治通鑑】"稽古而不泥古"的智慧。謝辰生先生提出的責任追究制度,實為【周禮】"宰夫考其出入"的現代轉化。

推進文物合理利用,當遵循"執兩用中"的中道思想。故宮博物院"數字故宮"的實踐,正是【周易】"通其變,使民不倦"的生動體現。建議:一者建立"文物醫師"制度,借鑑古代"物勒工名"的責任追溯機制;二者發展"文物認養"模式,化用宋代"義莊"的民間參與傳統;三者構建"數字孿生"體系,延續【營造法式】的精密測繪精神。

【禮記】云:"禮時為大,順次之。"新時代文物保護,既要恪守"修舊如舊"的工匠精神,更需創新"科技賦能"的傳承方式。唯有將文物工作融入現代治理體系,方能使沉睡的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滋養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