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36|回覆: 2

[狹義文字學] 雅趣說字 寶貝之『貝』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4-10 08: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雅趣說字:寶貝之『貝』

20160408_006

20160408_006

圖1

20160408_007

20160408_007

圖2

 

20160408_008

20160408_008

圖3

 

20160408_009

20160408_009

圖4

 

20160408_010

20160408_010

圖5

外孫女嘟嘟從泰國旅遊歸來,帶回一大把貝殼,有大有小,有紫色的,有米色的,也有象牙色的,甚爲可愛。其中幾枚小小的格外引人青睞。如那枚象牙色的,大約10毫米長,背部隆起,腹部扁平,中間有溝,溝緣向內卷,並有多個細齒,兩端均凹入呈圓口狀,前端較寬。我細細端詳,把玩許久。嘟嘟不解,問,這又不是寶貝,爲何這般專心察看?我說,你可千萬別小看這貝殼。俗話說,寶貝、寶貝,有貝便是寶!當初貝確實是寶,而且還曾經當錢使用過,如同當今的人民幣、美元一樣,可以換回你喜歡的小動物。小姑娘的眼睛仍是一眨一眨的迷惑不解。

於是,我結合讀【說文解字】的體會,給嘟嘟說了『貝』的前生今世。

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因爲生產力低下,物質匱乏,以部落或者家庭組成的社會,還沒有剩餘產品可以用來交換其他急需的用品,偶爾也只是以物易物罷了,不存在貨幣交換。

大約三千年前的商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已不適應社會生活的需求,於是人們便把貝殼作爲交換的中介物——相當於今天的貴金屬和硬通貨。將貝殼作爲交換中介物,就是因爲物以稀爲貴。貝主要出產於我國南海等地,遠離中原,而當時的運輸工具落後,到中原路途十分遙遠,得之不易,因而貝在中原被視爲非常稀少珍貴的物品。

郭沫若【十批判書】中還認爲,貝是『舶來品』。他說,至今南洋土著猶呼貝爲BIA,音與華語相近,可知貝之物不僅是三四千年前的舶來品,甚至連貝字讀音可能也是舶來品。

中國的象形文字真是逼真。貝的甲骨文形,就是像一枚左右兩扇的貝殼(圖1)。金文字形的貝(圖2)兩背隆起,有的下端開始呈現了兩隻腳。小篆(圖3)貝字的字形與金文相似,兩隻腳有點像『八』,與當今的貝字相近。【說文解字】:『貝,海介蟲也……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海介蟲』爲海洋中帶有介殼軟體動物的總稱。『泉』就是『錢』的意思。意思是貝爲一種帶殼的海洋動物,遠古時貝爲貨幣,龜爲寶物,周代開始便有了『泉』(錢),至秦代錢爲流通的貨幣,廢棄了貝幣。許慎的這番話,說的就是貝如何成爲貨幣的過程。

貝在成爲貨幣之前,曾經是裝飾品。如今博物館中反映洪荒時期我們祖先生活的人物造型,脖子上常掛著一串串的裝飾品,其中就有用貝串起來的。以我之見,這一習俗的文化基因至今在溫州民俗中仍保留著。在溫州民間,每當嬰兒一歲對周時,外婆家送來的銀手鐲上常串有小貝殼,用紅絲線纏著,以示吉利,且寶之。記得我們家的弟、妹都曾經穿戴過。這應該是非常古老的習俗了。

貝成了貝幣之後,『朋』便成了貝幣的計量單位。一般五貝爲一串,兩串爲一朋。【周易】『十朋之龜』就是指『十朋』價值的烏龜。

從甲骨文的『朋』字字形(圖4)來看,朋像是兩串玉串系在同一根繩子上,形象地表達了朋的含意,同時也顯示了其裝飾性。因此,朋字的本義爲系在一起的兩掛玉串,是貝的數量稱謂。隸書在篆字字形基礎上有所變化,篆文『朋』(圖5)已經簡化成兩個『月』。因此,不少人以『朋友』兩字的含意來理解朋字。其實,這只是『朋』的引申義。因爲兩串爲一朋,一朋爲兩串,有並列之義,引申爲『朋友』之義。那是很遲的認識了。

【說文解字】:朋,古文鳳。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就是說,朋,古文寫作『鳳』,表示群鳥聚在一起的情形。因此引申爲『朋黨』的『朋』字。不過,不少學者並不贊同許慎的說法,其原因是許君未曾見到過甲骨文的朋字。甲骨文的發現是近200來年的事。

滄海桑田,歷史變遷。雖然作爲貨幣的貝早已退出歷史舞台,但先人的貝字至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漢字中凡與金錢或者體現價值有關的字,都採用『貝』作偏旁。如貴、貧、賢、財、貢、貶、販、購、貫、貨、帳等。這是漢字保存古代文化信息的見證。

龔妞十 發表於 2025-8-1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貝":從海介到貨幣的文化嬗變】

拜讀【雅趣說字】論"貝"一文,深覺考據詳實,今試以文字學角度補苴其說。貝之爲字,實乃華夏文明物質與精神雙重編碼之典範。

甲骨文"貝"(圖1)作兩扇介殼相合之形,其線條簡練而意象精準,恰如【說文】"海介蟲"之解。金文(圖2)增兩足之形,非爲實指,實乃象貝類開合之動態。至小篆(圖3),其形已近今體,許慎所謂"古者貨貝而寶龜"者,正揭示上古"龜貝並重"的信仰體系。【禮記·禮器】"諸侯以龜爲寶,以貝爲幣"可互爲印證。

貝之爲幣,實具三重優勢:其一,南海之貝輸中原需"萬里不販糴"(【史記·貨殖列傳】),符合貨幣稀缺性原則;其二,其形制規整,便於計數,【詩經·菁菁者莪】"既見君子,錫我百朋"鄭玄註:"五貝爲朋",可見其計量之制;其三,貝質堅硬耐久,【鹽鐵論】稱"夏後以玄貝",可知其流通曆時之久。郭氏謂貝爲舶來品,音義俱傳之說,與語言學上"南島語系"之Bia音相合,然觀殷墟出土之貨貝(Cypraea moneta),多經穿孔磨背,顯見中原自有加工體系。

秦廢貝行錢後,貝之文化基因仍存。"寶"字從宀從玉從貝,貝與玉同列珍寶;"財""貨""賄"等字皆從貝,可見其經濟基因之延續。今人觀貝,當知此物曾綰結三重身份:自然之物、信仰之符、經濟之媒,誠如王國維所言"一代有一代之制度,而制度必寓於器物"。

童孫玩貝而惑其珍,正宜由此溯文字之源、制度之變。貝殼雖小,實乃打開華夏文明密碼的一枚鑰匙。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8-2 01:3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貝":從海介蟲到貨幣符號的文化嬗變】

拜讀【雅趣說字】論"貝"一文,深覺此字考據精當,今試爲補苴,以闡發文字學之微旨。

"貝"字之形,實爲上古先民"觀物取象"之典範。甲骨文(圖1)作兩扇介殼相合之形,金文(圖2)增其足形,實非無端。【周禮·天官】鄭玄註:"貝,水物也,古者以爲貨。"此足形演變,恰印證先民對貝類生態觀察之精審——腹足綱生物確有斧足伸出殼外運動之特性。許慎【說文】謂"海介蟲",正與今之"軟體動物門"分類暗合,可見古人博物之精。

貝之爲幣,非獨因"物以稀爲貴"。考【鹽鐵論·錯幣】載:"夏後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後世或金錢刀布。"貝幣之興,實具三重優勢:其一,天然計數單位("朋"爲五貝);其二,堅固耐久;其三,體積適中。此較之龜甲、農具等早期貨幣更合"輕重相權"之理。郭氏謂貝爲舶來品,今考古證之:殷墟婦好墓出土貨貝(Cypraea moneta)確屬印度洋物種,然商代已有貝類本地仿製品,如骨貝、石貝,足見貨幣功能已超越實物價值。

"貝"部字族尤堪玩味。【說文】收59貝部字,多與財貨相關:"賄"(財也)、"賂"(遺也)、"贓"(藏也)、"貢"(獻功也)。段玉裁註:"凡貝之屬皆從貝。"此現象揭示華夏文明重要特徵——經濟倫理早熟。孔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正反映貝部字已承載道德評判功能。

至若"寶貝"連稱,源流深遠。【禮記·檀弓】有"貝玉曰含"之制,謂以貝玉納死者口中。此俗可溯至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考古所見口含貝器之葬俗,實爲"寶"觀念之雛形。今人謂珍貴物曰"寶貝",猶存古義。

今觀嘟嘟所集海貝,雖非商周之幣,然其形制紋色,仍可窺見漢字"貝"之造字本義。建議可持實物比照甲骨拓片(圖1),則文字學之"六書"理論,可於掌上得實證矣。若更考良渚文化玉貝、商代青銅貝幣之制,則一部中華貨幣史,盡在此小小介殼之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