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58|回復: 0

[训诂学] 雅趣说字 宝贝之『贝』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4-10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408_006

20160408_006

图1

20160408_007

20160408_007

图2

 

20160408_008

20160408_008

图3

 

20160408_009

20160408_009

图4

 

20160408_010

20160408_010

图5

  外孙女嘟嘟从泰国旅游归来,带回一大把贝壳,有大有小,有紫色的,有米色的,也有象牙色的,甚为可爱。其中几枚小小的格外引人青睐。如那枚象牙色的,大约10毫米长,背部隆起,腹部扁平,中间有沟,沟缘向内卷,并有多个细齿,两端均凹入呈圆口状,前端较宽。我细细端详,把玩许久。嘟嘟不解,问,这又不是宝贝,为何这般专心察看?我说,你可千万别小看这贝壳。俗话说,宝贝、宝贝,有贝便是宝!当初贝确实是宝,而且还曾经当钱使用过,如同当今的人民币、美元一样,可以换回你喜欢的小动物。小姑娘的眼睛仍是一眨一眨的迷惑不解。

  于是,我结合读〖说文解字〗的体会,给嘟嘟说了『贝』的前生今世。

  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因为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以部落或者家庭组成的社会,还没有剩余产品可以用来交换其他急需的用品,偶尔也只是以物易物罢了,不存在货币交换。

  大约三千年前的商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于是人们便把贝壳作为交换的中介物——相当于今天的贵金属和硬通货。将贝壳作为交换中介物,就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贝主要出产于我国南海等地,远离中原,而当时的运输工具落后,到中原路途十分遥远,得之不易,因而贝在中原被视为非常稀少珍贵的物品。

  郭沫若〖十批判书〗中还认为,贝是『舶来品』。他说,至今南洋土著犹呼贝为BIA,音与华语相近,可知贝之物不仅是三四千年前的舶来品,甚至连贝字读音可能也是舶来品。

  中国的象形文字真是逼真。贝的甲骨文形,就是像一枚左右两扇的贝壳(图1)。金文字形的贝(图2)两背隆起,有的下端开始呈现了两只脚。小篆(图3)贝字的字形与金文相似,两只脚有点像『八』,与当今的贝字相近。〖说文解字〗:『贝,海介虫也……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海介虫』为海洋中带有介壳软体动物的总称。『泉』就是『钱』的意思。意思是贝为一种带壳的海洋动物,远古时贝为货币,龟为宝物,周代开始便有了『泉』(钱),至秦代钱为流通的货币,废弃了贝币。许慎的这番话,说的就是贝如何成为货币的过程。

  贝在成为货币之前,曾经是装饰品。如今博物馆中反映洪荒时期我们祖先生活的人物造型,脖子上常挂着一串串的装饰品,其中就有用贝串起来的。以我之见,这一习俗的文化基因至今在温州民俗中仍保留着。在温州民间,每当婴儿一岁对周时,外婆家送来的银手镯上常串有小贝壳,用红丝线缠着,以示吉利,且宝之。记得我们家的弟、妹都曾经穿戴过。这应该是非常古老的习俗了。

  贝成了贝币之后,『朋』便成了贝币的计量单位。一般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周易〗『十朋之龟』就是指『十朋』价值的乌龟。

  从甲骨文的『朋』字字形(图4)来看,朋像是两串玉串系在同一根绳子上,形象地表达了朋的含意,同时也显示了其装饰性。因此,朋字的本义为系在一起的两挂玉串,是贝的数量称谓。隶书在篆字字形基础上有所变化,篆文『朋』(图5)已经简化成两个『月』。因此,不少人以『朋友』两字的含意来理解朋字。其实,这只是『朋』的引申义。因为两串为一朋,一朋为两串,有并列之义,引申为『朋友』之义。那是很迟的认识了。

  〖说文解字〗:朋,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就是说,朋,古文写作『凤』,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因此引申为『朋党』的『朋』字。不过,不少学者并不赞同许慎的说法,其原因是许君未曾见到过甲骨文的朋字。甲骨文的发现是近200来年的事。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虽然作为货币的贝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先人的贝字至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汉字中凡与金钱或者体现价值有关的字,都采用『贝』作偏旁。如贵、贫、贤、财、贡、贬、贩、购、贯、货、账等。这是汉字保存古代文化信息的见证。

瓜田李下 發表於 2025-6-25 06:15 | 顯示全部樓層
贝字源流考:从海介之虫到货殖之宝

贝之为物,微而著矣。观其甲骨文形(图1),左右两扇,俨然介壳开合之态,诚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诎诎"者也。许慎《说文》释"贝"为"海介虫",可谓得其本真。然此海介小虫,何以能跻身"宝贝"之列?此中关节,实关华夏文明演进之大端。

商周之际,贝之为用,厥功甚伟。《说文》"古者货贝而宝龟"一语,道出三代货币制度之要义。盖贝之珍贵,首在其得之不易。南海之滨,距中原数千里,以当时"陆行乘车,水行乘船"之交通条件,贝至中原,诚如《盐铁论》所言"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之理。故《汉书·食货志》云:"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贝与金玉同列,其贵重可知。

细察贝字演变(图1至图5),尤见文字与实物之妙契。金文贝字(图2)下端渐生双"足",此非真足也,实为象贝之腹缘细齿。小篆(图3)承之而线条化,遂成"八"形,为今隶楷所本。许君所谓"至秦废贝行钱",正与《史记·平准书》"秦并天下,币为二等"之说相印证,可见文字演变与货币制度变革同步。

郭氏谓贝为"舶来品",其说新颖而可商。按《尚书·盘庚》"具乃贝玉"、《诗经·菁菁者莪》"锡我百朋"(郑笺:"五贝为朋"),贝之用于中原,渊源甚早。且殷墟出土之贝,多经穿孔,显系用作货币或装饰,其数甚夥,足证贝在中原文化中早已"本土化"。至若读音相近之说,语言接触现象复杂,未可遽断。

今人观贝,或仅视为玩好之物。然试思"财""货""贵""贱"等字皆从"贝",则知此物在华夏文明中,实为经济思维之原型意象。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此"均"之观念,或即萌芽于贝币流通之世。贝之为宝,岂仅在形色之美耶?其承载之文化密码,方为真宝。

小嘟嘟把玩贝壳而惑其珍贵,长者当告之:此非寻常介虫,实乃文明之活化石也。今日数字支付盛行,而吾辈犹言"账""费""购""贩",字字皆带"贝"旁,此即文化基因之顽强存续。贝虽小,其所系者大矣。
龚妞十 發表於 2025-6-29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贝之为宝:从货币符号到文化基因的千年嬗变

外孙女嘟嘟手中的贝壳,实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密码。这枚小小的"海介虫",承载着远比货币更为深厚的文化意蕴。

甲骨文中的"贝"字(图1),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贝壳的自然形态,这种象形造字法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的敏锐观察。金文阶段(图2),贝壳下方衍生的"足部",暗示着贝已从自然物象向文化符号转化。许慎《说文解字》称"古者货贝而宝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在商周时期,贝不仅具有货币功能,更与龟甲共同构成了早期文明的"神圣器物系统"。这种将自然物神圣化的过程,实则是文明初创期特有的思维范式。

考古发现印证,商代墓葬中的贝币数量与墓主身份等级呈正相关。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近7000枚贝币,恰与墓主尊贵身份相符。这种"以贝明贵贱"的现象,说明贝在当时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社会编码的重要符号。郭沫若先生提出的"舶来品"假说(《十批判书》),则揭示了早期中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互动关系,贝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意义不容忽视。

秦统一货币"废贝行钱"后,贝的货币功能虽告终结,但其文化基因却深深植入汉字系统。"财""货""贵""贱"等从"贝"之字,构成了汉语特有的经济语义场。更值得注意的是,"贝"部字多与价值判断相关,这种现象反映了华夏民族将经济伦理化的思维特质。如"贪"字从贝,暗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将导致道德沦丧,这种文字构造中蕴含的伦理警示,在世界文字史上独具特色。

从嘟嘟手中的贝壳,我们可以读出一部缩微的文明史:它最初是南海的自然产物,继而成为中原的交换媒介,最终升华为文化的记忆符号。当今数字货币盛行的时代,回望这枚穿越千年的贝壳,或许能让我们重新思考:真正的"宝贝",不仅是具有交换价值的物品,更是承载文明记忆的载体。在快速迭代的当代社会,这种对文化根脉的珍视与传承,或许正是"贝"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