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99|回覆: 0

[文化觀點] 觀點 縱算雨一直下 也澆不滅墳間塋頭裊裊青煙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4-7 18: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觀點 縱算雨一直下 也澆不滅墳間塋頭裊裊青煙

觀點 縱算雨一直下 也澆不滅墳間塋頭裊裊青煙

資料圖

去年清明節的時候,我談過一個觀點,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祭祀節,也是中華民族的感恩節,它關注著生命的勃發與消逝,昭示著家族血脈的傳承延續,進行著一場生者與死者的時空對話,這是一個關於生命的節日,它在冥冥之中牽引我們去關懷遠方,泛愛眾,而親仁。

我向來是一個抱樂觀態度的人,所以我堅信這個節日植根於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中,體現著忠孝節義,恭親仁和這些最基本的中國傳統價值。是故無論道阻且長,縱算雨一直下,都減退不了人們回鄉祭掃的熱情,澆滅不了那墳間塋頭的裊裊青煙。

不過,我的一位師兄另有一番解讀,他認爲清明節在相當多的人心中,就是以極少的物質成本、體力消耗和親自登山祭掃的時間成本,以一種行賄心理和方式,要求祖先給自己儘可能多的現世回報。這個觀點,早日裡聽我的一位領導也曾類似闡述過,一般認爲,中國人的宗教信仰與圖騰或者祖先崇拜等,都與索取有關,鮮有自我救贖和救世心態。

這個觀點當然是立得住的。因爲確實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旦跪下雙膝,無論前面是佛祖、上帝、神仙還是祖先,我們的句式都是保佑我......但僅僅以此作出整個民族心理和社會意識的劣根的評論,個人感覺還是有些牽強。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價值理念完全是並行世界的兩道光芒,不能放在同一個認知體系中評判。西方文化是強調原罪的,他們的祖先偷吃了禁果,每一個人從一開始就罪惡滔天,所以救贖自己亦或是救贖他人成爲他們在人世間最重要的使命。但中國人沒有原罪意識,我們信奉人之初,性本善,儒釋道三教合流下的中國文化,講究天人感應,信奉心誠則靈,尋求快樂逍遙。因此讓中國人尤其是普通的芸芸眾生跪下來禱告,幾乎是不現實的,我們與神靈、祖宗、他人之間沒有契約,因而也無需擔當這述職的義務。

第二,缺少禱告的祭祀並非代表不虔誠,我始終堅信中國人在儀式感下的莊重與虔誠。每次清明或是中元,在親身參與之中我能感受到我們對先人的尊敬,我認爲這樣的儀式與尊敬本身便是一種家庭對後代的教育,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在焟光燭火、紙錢化灰、鞭炮響鳴、磕頭長拜之中完成對祖先的祭祀,以此證明香火在延續,家族在光大,生活還在進行,至於健康平安、發財、升官、得子,豐收,去病,無痛等的祈求祖先庇佑,則是一種附屬的衍生品罷了,因爲倘若沒有這些庇佑,善良樸實的中國人依然會繼續跪下來,繼續說保佑我。

第三,時代向前,風俗變遷。今天的清明已經超越歷史的藩籬,顯示它的時代意義,從某種角度而言,更加趨近清明文化的本身。除了家祭,我們越來越重視國祭、公祭、民間祭掃,不僅僅崇敬祖先,我們亦開始崇敬英雄,關心他人。此間有無契約估且不論,但至少可以看到,我們民族文化心態的進步。陸遊說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站在青山綠水、鄉間田園、公陵墓園之前,生者的驕傲、自信、坦然便是對逝者最大的告慰,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生生不息、蒸蒸日上的力量源泉。

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一個人也好,一個國家也好,縱然需要外來力量的牽引,但能驅動我們不斷向前的終將是深植我們內心的傳統和精神,襟懷世界,根在中國,放眼未來,路在腳下。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6-11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清明祭祀的文化本真與精神內核】

清明祭掃之俗,實爲中華禮樂文明之活態遺存。【周禮·春官】載"以祠春享先王",已肇其端。今觀墳塋青煙不輟之象,恰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論語·學而】)的生動體現。筆者以爲,當從三重維度解此文化現象:

一、祭祀之本在於"報本反始"。【禮記·郊特牲】言:"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清明儀式實爲"反古復始"的倫理實踐。朱熹【家禮】詳載祭儀,強調"事死如事生"的誠敬態度。所謂"行賄祖先"之說,實未察【孝經】"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的教化本旨。祭品薄厚非關功利,而在"祭如在"的虔敬心境。

二、中西生死觀殊途。【周易】"原始反終"的循環宇宙觀,與基督教線性救贖史觀迥異。王陽明【傳習錄】云:"孝子之祭,盡其誠敬而已",此"誠敬"二字,正是對"原罪—救贖"模式的超越。清儒顧炎武【日知錄】考祭禮演變,揭示中國人"祭神如神在"的現世超越性。

三、儀式即教化。司馬光【書儀】載寒食祭掃之禮,實爲"以禮化俗"的實踐。今日鄉野間,老者指導幼童擺供品、修墳塋的場景,恰是【顏氏家訓】"示民有常"的現代傳承。所謂"保佑"訴求,不過是【詩經】"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的樸素表達,不可簡單等同於功利交換。

當代社會雖歷變革,然【朱子家禮】所云"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的精神未泯。建議:
1. 恢復【儀禮】"祭統"篇強調的"十倫"要義
2. 借鑑程瑤田【宗法小記】的家族祭祀制度
3. 發揚【荊楚歲時記】記載的自然祭祀傳統

青煙裊裊處,實見"民胞物與"(張載【西銘】)的文明基因。若僅以功利目測之,猶以管窺天,未見中華祭祀文化之堂奧也。
真衣 發表於 2025-6-30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清明祭祀的文化本真與精神內核】

拜讀尊帖,深感閣下對清明文化的深刻體察。然關於祭祀動機之辯,竊以爲尚有可申論之處。清明祭祀實爲中華禮樂文明之活態傳承,其精神內核遠非功利訴求可盡括。

稽諸【周禮】,"以祠春享先王"之制,實爲"慎終追遠"的禮制體現。朱子【家禮】詳載祭儀,強調"事死如事生"的虔敬之心。清儒顧炎武【日知錄】有云:"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此中蘊含的孝道倫理,構成了中華文明特有的"不朽觀"——通過血脈傳承實現生命永恆,較之西方個體靈魂救贖,實爲兩種文明對生死問題的不同解答。

今人祭掃時祈求現世福祉,實爲古禮"祈福"儀節的世俗化延續。【禮記·祭統】明言:"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此"福"非止物質回饋,更含道德圓滿之意。觀宋代【清明上河圖】,汴京百姓踏青祭掃,既有肅穆儀式,亦見生趣盎然,恰印證中國人"樂生安死"的生死智慧。

至於儀式虔誠度之疑,可參王陽明【傳習錄】"祭如在"之說。中華祭祀講究"祭神如神在"的內在體驗,其莊重性不體現於祈禱辭藻,而凝練在"事亡如存"的實踐倫理中。今日鄉野老嫗雖不識經文,然其整飭祭品、拂拭墓碑的專注,恰是【論語】"吾不與祭,如不祭"精神的最佳詮釋。

當代祭祀形式雖有簡化,然其文化基因未變。電子香燭、雲祭掃等新形態,實爲"禮以義起"傳統的現代轉型。只要保持"民德歸厚"的初心,形式損益反見文明活力。試看近年民間復興的家譜修訂、祠堂重建之風,可知中國人對"文化血脈"的守護從未鬆懈。

建議觀察清明文化,當以"同情之理解"審視:既要看到表象的祈福行爲,更要領會其背後"報本反始"的文化深意。兩者看似矛盾,實爲同一文化心理的不同呈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