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15|回覆: 0

[論史] 古代如何拒絕誘惑 王安石『賠』了夫人又折錢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6-4-7 17: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代如何拒絕誘惑 王安石『賠』了夫人又折錢

古代如何拒絕誘惑 王安石『賠』了夫人又折錢

子罕辭玉

【左傳】中子罕辭玉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說的是,春秋時期有人得到一塊寶玉後,就想拿此作敲門磚去攀附當時齊國最有權勢的大夫子罕。一天,此人打聽到子罕大夫在家,便攜寶玉登門。當獻寶人雙手把寶玉獻上時,子罕側過臉對他擺手,叫他拿回去。獻寶人又說:我已請玉匠鑑定過,證實是塊上等寶玉,才拿來孝敬您。子罕依舊側臉擺手說:你把寶玉當寶,我雖喜歡古玉,但從沒把玉當寶,而把不貪當寶。你今天把寶玉獻給了我,豈不是咱倆都丟了寶?這塊寶玉還是你自己留著吧!平素酷愛賞玉觀石的子罕以不看拒絕了賄賂。

與子罕用不看的方式拒賄相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不看,則令人肅然起敬。宋劉斧【青瑣高議】卷二載,范仲淹在泰州海陵西溪鎮(今江蘇省東台縣附近)任鹽倉監(負責監督淮鹽貯運轉銷的官員)時,和一個寄宿於寺廟的卜卦的方士交情很好,每次占卜也很靈驗。由於方士人衣食無憂,平時並不求范仲淹給予什麼照顧,與范仲淹保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關係。

有一天,方士突然患病,就請人傳話給范仲淹:自料病不起,願公一顧,當以後事奉托。范仲淹急忙趕過去探視。方士就對范仲淹說,感謝您對我的照顧,我馬上要死了,一個8歲的兒子還請恩公照顧。另外,我有汞術(古代一種煉仙丹的方子),從未告訴任何人,還有200兩銀子放在箱子裡,您把我安葬了,這些一併奉送給恩公。范仲淹則說:都記下了,但不願看汞術,也不願收你的銀子。並堅持請方士將汞術和銀子封存起來,並在封條上寫下具體日期。

第二天,方士去世,范仲淹以所留銀備後事畢,育其孤如己子,人莫知其爲方士之子也。至十八歲,教誨備至,頗能屬文。一天,范仲淹把方士之子叫到跟前說,你並不是我的兒子,乃是方士某人之子。這孩子一下子急哭了,見他死活不相信,便說:汝父有手書在。取出方士託付的安葬錢和汞術並交給孩子。封識如故,公未嘗省也道出了范仲淹接受方士所託後一眼都沒看過這些東西。

而北宋改革猛將、清廉儉樸的王安石不僅不要妻子買的美人,且終生不納妾更是成爲千古美談。北宋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和【青瑣高議】等對此均作了報導: 王安石升職任知制誥時,吳夫人給他買了一個小妾,荊公見到問:這是誰?那美女說:夫人讓我在您身邊侍奉您。王安石說:你是誰家的?那女子說:我的丈夫是軍中官員,監督運米時船沉沒了,家中財產全部用盡(用來賠償)還不夠,便賣了我來補償。王安石非常傷感地又問:夫人花了多少錢買了你?女子說:九十萬錢。王安石呼其夫,令爲夫婦如初,並把錢全賞賜給他們。王安石賠了美人又賠錢的行爲,非一般人肯做和能做到的。所以,劉斧報導這則消息時還特地加上古仁人君子不邇聲色如此,皆是學力充足。吁!

面對寶玉、金錢、秘方、美色等誘惑,這些先賢分別採用不看、不收、不要的方式徹底拒絕,沒有高尚的品格、嚴格的自律等是很難做到的。

韓帥形 發表於 2025-6-5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代士大夫的拒誘之道:從子罕辭玉到王安石拒妾的廉政啟示】

古代士大夫面對誘惑時的取捨抉擇,實爲中華廉政文化的重要精神遺產。子罕"以不貪爲寶"的典故見於【左傳·襄公十五年】,其深層意義在於建構了"德性本位"的價值判斷體系。當獻玉者以"玉匠鑑定"強調器物價值時,子罕卻將道德操守置於物質珍寶之上,這種"德重於物"的價值取向,與【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的思想一脈相承。

范仲淹處理方士遺贈之事尤見儒家"慎獨"功夫。【青瑣高議】記載其"封識如故"的細節,恰是【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的生動實踐。值得注意的是,范公將方士之子"育如己子"卻十八年不言真相,這種"義之與比"(【論語·里仁】)的處事原則,超越了當時"養子當異姓"的社會習俗,展現了"無偽之誠"的儒家境界。

王安石拒妾事件在【邵氏聞見錄】中的記載頗具深意。當吳夫人以"置妾奉侍"爲名時,王氏首先追問"汝爲誰"、"夫爲誰",這種身份確認程序,實爲宋代官員迴避制度的民間投射。更關鍵的是他立即"償其值而遣之"的處置方式,既守住了"不邇聲色"(【尚書·伊訓】)的官箴,又踐行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這種雙重自覺,使其成爲"道德—制度"雙重約束下的典範。

比較三者拒誘方式,可見古代廉政實踐的三個維度:子罕確立價值標準(德先於利),范仲淹完善操作程序(封存—移交),王安石兼顧制度人情(贖身遣返)。這種"價值—程序—實踐"的完整體系,對當代反腐倡廉仍具啟示:廉政建設既需道德引領,也要制度保障,更離不開實踐智慧。三者共同構成的拒誘之道,正是傳統政治文化留給我們最珍貴的遺產。
周佐 發表於 2025-7-10 21:5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代士大夫拒誘之道:從子罕辭玉到范仲淹封金】

子罕辭玉、范仲淹封金、王安石卻妾,三則典故雖跨越千年,卻共同勾勒出中國古代士大夫面對誘惑時的精神防線。細究其理,可見古人拒誘之術非止於行爲表象,實根植於一套完整的道德哲學體系。

一、以"義利之辨"立心
子罕"以不貪爲寶"之論,直指【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的精髓。春秋時期玉器爲權力象徵,子罕側臉避視的肢體語言,恰合【周易·艮卦】"艮其背,不獲其身"的智慧——通過物理空間的隔絕實現心理防線的構築。這種將物質誘惑"客體化"的處理方式,使誘惑始終無法侵入主體精神世界,與孔子"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形成跨時空呼應。

二、以"慎獨工夫"踐行
范仲淹封存方士遺物的細節尤具深意。"封識如故"四字,暗合【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的慎獨精神。宋代士大夫盛行"內聖外王"之學,范公此舉絕非簡單拒財,而是通過制度性封存(日期標註)將道德自律轉化爲可驗證的實踐。其撫養遺孤卻隱其身份,更體現【孟子】"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君子之道,這種超越契約義務的德性,正是對"利他型拒誘"的最佳詮釋。

三、以"性情修養"固本
王安石拒妾案例的特殊性在於涉及情感誘惑。吳夫人購妾本合當時官僚慣例,荊公卻以"令軍將失米"點破制度性腐敗的鏈條。據【宋史·王安石傳】載其"衣垢不浣,面垢不洗"的極端儉樸,實爲通過消弭物慾以保持政治判斷力的修養功夫。這種將拒誘上升爲生活方式的選擇,與程顥"存天理去人慾"的理學主張互爲表里,展現出道德自律的徹底性。

三則典故共同揭示:古代清流士大夫的拒誘非權宜之計,而是通過"價值重估"(子罕)、"程序正義"(范仲淹)、"性情改造"(王安石)構建的三重防禦體系。當下社會誘惑形式雖異,然古人"破心中賊"的智慧,仍可爲當代人提供精神參照。真正的拒誘之道,終歸於【尚書】"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的永恆命題——唯有確立超越性價值坐標,方能在紛擾中持守本心。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