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97|回覆: 1

[思想啟蒙] 如何正確地對待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3-28 12: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語大辭典】對『傳統文化』的定義爲:『一個民族中綿延流傳下來的文化。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在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既體現在有形的物質文化中,也體現在無形的精神文化中。如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性、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

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文化傳統』。傳統文化反映的是一個民族的特質和風貌,是其在歷史上各種物質形態、思想文化的總體『大集合』。文化傳統卻是指貫穿於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它不具有形的實體,不可撫摸,仿佛無所在;但它卻無所不在,既在一切傳統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現實文化之中,而且還在你我的靈魂之中,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維與行動方式。文化傳統,更多地屬於形而上的,比如『孝悌』『忠勇』等。

傳統文化、文化傳統就如一枚硬幣,既有『A面』,也有『B面』,然而我們卻很少去思考這樣的基本常識。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文化傳統,其屬性就如傳統思維、傳統經濟、傳統模式一樣,應該是一個中性概念,既然是中性概念,就有一個『運用之道,存乎一心』的問題,不加辨別地將傳統文化一股腦兒地引入校園,難免混淆視聽,誤人子弟。是的,我們的確曾有高度發達的文明,但這並不能成爲今天盲目自信和自豪的根據,特別是在並不理想的教育現狀中,對傳統文化究竟是全盤吸收,頂禮膜拜,還是重新解構,煥發新姿,已經成爲一個現實問題擺在了每個人的面前。 泰勒說:『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廣義而言,是一個複合的整體,它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個人作爲社會成員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習慣。』泰勒關於文化的闡述告訴我們,文化不僅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等元素,更要緊的,它是『個人作爲社會成員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習慣』。這樣的能力與習慣,自然是應該有所選擇的,而不是簡單地照單全收。那麼是不是因爲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我們就應當『連同孩子與污水一起潑掉』呢?顯然也沒有那麼簡單。甄別的目的,是爲了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勤懇 發表於 2020-7-25 07:5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通篇廢話,毫無主見,連傳統文化的定義都不能確定,也敢評國學經典的傳承?
馮反珏 發表於 2025-7-24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辯證關係及其當代價值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二者雖僅一字之差,卻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分野。傳統文化是具象的歷史積澱,是可見可觸的物質載體與制度形式;而文化傳統則是抽象的精神內核,是潛藏於民族集體無意識中的價值取向與思維方式。二者猶如"器"與"道"的關係,傳統文化爲器,文化傳統爲道,器以載道,道以御器。

對待傳統文化,當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審慎態度。孔子此言並非教人泥古不化,而是強調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漢代經學大師鄭玄註疏六經,既恪守文本原意,又融入時代精神;宋代朱熹集注四書,既傳承孔孟之道,又開創理學新局。這種"守正出新"的智慧,正是處理傳統文化的圭臬。對於傳統節日、禮儀規範等有形文化遺產,我們應當存其形而得其神,如中秋賞月不必拘泥古禮,但求團圓之意;清明祭掃不必恪守舊制,重在追遠之情。

文化傳統的傳承更需"返本開新"的智慧。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其思想精髓歷經兩千年淘洗,仍滋養著現代中國人的心靈。孟子"民爲貴"的政治倫理,莊子"逍遙遊"的生命境界,荀子"化性起偽"的教育思想,這些文化基因需要以現代語境重新激活。王陽明"知行合一"說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老子"無爲而治"思想對現代領導力的啟示,都是文化傳統現代轉換的典範。值得注意的是,孝悌忠信等傳統美德,應當剝離其封建禮教的外殼,提煉普世價值的內核。

當代傳承面臨三重困境:一是商業化導致的傳統文化膚淺化,傳統節慶淪爲消費狂歡;二是意識形態化造成的文化傳統僵化,將儒家思想簡化爲道德教條;三是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認同危機,使部分人陷入盲目復古或全盤西化的極端。破解之道在於建立"批判性繼承"的機制:在教育領域,應當將經典閱讀與批判思維結合,使青少年既能汲取傳統智慧,又能保持獨立思考;在文化傳播中,應當避免簡單化的"國學熱",而要深入闡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內在聯繫。

傳統不是靜止的遺產,而是流動的江河。我們既是傳統的繼承者,也是傳統的創造者。對待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當如園丁對待古樹:既尊重其自然生長規律,又適時修剪扶正,使其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唯有如此,中華文明才能如朱熹所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在堅守本根的同時,不斷吸納時代活水,成就新的文化高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