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1|回覆: 3

茶馬古道換容顏,普洱茶都品醇香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3-27 07: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茶馬古道換容顏,普洱茶都品醇香

茶馬古道換容顏,普洱茶都品醇香

圖:善於用歌舞抒情的拉祜族人跳起葫蘆笙舞

由馬幫開拓而出的茶馬古道,在中國西南地區織出一張四通八達的古代商業網,西至拉薩,東及香港,其重要度不亞於絲綢之路。從昔日繁華的雲南古普洱府茶馬驛站那柯里向西南行進,穿過瀾滄江,便可抵達茶香環繞的景邁山。這裡不但有原生態的千年萬畝古茶林,更有布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世居於此,種茶、祭茶、制茶、飲茶,古村古寨古茶古道融爲一體,形成獨有的民族茶文化。

千山有路蹄相伴,萬水無舟馬自行。來自香港的遊客劉小姐很久以前便聽聞過這條因馬幫和普洱茶名揚天下的茶馬古道。當她順著那柯里茶馬驛站里保留下來的古道遺址拾級而上時,密林中稍顯陡峭的石板路讓她感慨道:可想而知,古代馬幫行路有多不容易。

那柯里茶馬驛站所在的雲南省普洱市,位於雲南西南部,由於獨特的氣候和地貌,一年四季無嚴寒酷暑。因自然條件優渥,適合天然生態、品質上乘的普洱茶樹生長,普洱市從古代就因普洱茶成爲商賈往來不絕的重鎮,更是茶馬古道的起始點。在西鄰緬甸,東接西雙版納的普洱景邁山上,更有一個已有上千年歷史的古茶林。

爲了一睹古茶林之風采,筆者一行人從普洱市區出發,沿著省道309一路西行,越過瀾滄江,便進入有古茶之鄉美名的普洱市瀾滄縣,六大茶山之一的景邁山正坐落於此。時逢孟春,步入山林之後,儘管斜陽當空,卻也感到幾分涼意。

1.6萬畝茶樹與林木相生

這裡空氣真好,感覺聞到了茶香。香港遊客李小姐順著碎石小路步入古茶林後,開心地和路兩邊的古茶樹合起了影。古茶林內的樹木高低錯落,滿目青翠,鬱鬱蔥蔥。導遊李哥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據他介紹,景邁山古茶林內1.6萬畝古茶樹與6.9萬畝原始森林混交生長,別看這些清瘦低矮的古茶樹不起眼,它們中的絕大部分,樹齡都已超千年。

李哥說,景邁山古茶林由在當地世居的布朗族和傣族先民所馴化、栽培,最早可追溯至1800年前。從元代起,這裡的茶葉已是當地土司敬獻皇帝的貢品。由於景邁山茶樹與林木間錯相生,古茶得以靠自然肥力生長,因此這些古茶樹成爲了真正的原生態茶樹。比如這有茶茸之稱的螃蟹腳。李哥指著茶樹枝幹上形似螃蟹腳的一抹綠說,它具有極高的保健功效,只有在純天然無污染的環境中才能生長,十分稀少,目前市價已經賣到4000元人民幣一公斤。

千年村寨一口茶一口飯

與古茶林一同經歷千年風雨的,還有景邁山上的古村古寨。順著茶園山路繞行,筆者沿途造訪了翁基布朗族古寨、糯崗傣族古寨。山坳里的村寨,植被茂盛,茶園環繞。寨樓屋頂,現代化的太陽能熱水器被巧妙地隱藏在木板下,與古老的民族圖騰交相輝映,並未影響村寨的樣貌,使寧靜的古寨完整地保留了歷史的醇香。

在糯崗古寨漫步時,恰好遇到一位村民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手工炒茶,霎時間古樹普洱香氣撲鼻。在這幽靜的景邁山上,眼觀茶色,鼻嗅茶香,再品一口茶水,吃一口茶飯,體驗最爲原生態的普洱茶文化。

拉祜歌舞童稚老叟齊上陣

茶馬古道換容顏,普洱茶都品醇香

茶馬古道換容顏,普洱茶都品醇香

圖:年幼的拉祜孩童也能彈奏結他/中新社

景邁山所在的普洱瀾滄,居住著拉祜、傣、布朗等8個少數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拉祜族,約有22萬人。踏入老達保拉祜族村寨,大家立刻感受到了拉祜族人們以歌喚友、以舞待客的熱情與朝氣。

剛到村口,就看見拉祜族村民夾道而立,他們抱著樂器,唱著動聽民歌,爲我們接風洗塵。順著石板路行入,以葫蘆爲圖騰的村寨里處處可見葫蘆形的裝飾品。

熱情好客的拉祜族人不但邀請我們品嘗了軟糯香甜的次糍粑,更爲我們呈現了一場原生態的歌舞表演。演出者里不乏年過花甲的長者,也有四五歲的小兒,無不可彈可唱,令人嘖嘖稱奇。

拉祜拉祜拉祜喲,快樂拉祜喲一曲【快樂拉祜】,香港遊客也不禁隨之舞動。

聽村民介紹,寨子裡的人,打從呱呱落地起,每一天便離不開音樂。他們除了傳承民族樂器葫蘆笙和創世神話、樂曲之外,更與現代接軌,用結他活化了民族音樂。【快樂拉祜】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作品。

他們不認識樂譜,沒受過專業訓練,但當他們放下農具拿起結他,他們就能唱出最動人的歌謠。站在一旁的拉祜族葫蘆笙舞省級傳承人李石開眼底滿是笑意,不斷向人們說著哈列賈(拉祜語,意爲幸福快樂),他是寨子裡第一個彈起結他的人,可算是寨子裡所有結他手的老師。

村民在唱歌時,能感受到他們的快樂,快樂拉祜也感染了我,人聲合唱真是太好聽了!幾位香港遊客在一旁不住地誇讚。離開村寨的時候,拉祜族人唱起了自創民歌【實在捨不得】,天籟佳音迴蕩在山林間,久久不絕。

罕見螃蟹腳寄生古茶樹

你們找找看哪裡有螃蟹腳,誰能找到螃蟹腳,誰就是最幸運的人。在普洱景邁山古茶林,導遊李哥樂呵呵地帶領大家鑽到古樹茶林里,近距離感受原生態茶園的魅力。

李哥介紹,螃蟹腳又稱普洱茶茸,實際上是一種罕見的寄生植物,因其樣貌爲扁平節狀如螃蟹腳而得名,據說只有在生態宜人的環境裡,樹齡過百年的古茶樹上才能覓得此物。

三隻食指長的螃蟹腳聚在一起,立在一棵古老普洱茶樹的枝椏上,顏色翠綠,雖有別於樹枝,卻與樹葉融爲一體,確實不易尋找。據介紹,它有清膽利尿,祛風除濕的保健功效,與普洱茶一起喝能提升茶的口感,在古代曾是景邁茶的標誌,商人收茶時會以它爲判斷標準。大家在這瘦小的螃蟹腳旁圍觀許久,實在很難相信,這不起眼的螃蟹腳市價已逾4000元人幣(約4763港元)一公斤。

現代工藝萃取即溶茶珍

雲南普洱市因普洱茶聞名天下,被冠以世界茶源、普洱茶都之名。看過景邁山傳統的採茶、炒茶、制茶過程後,筆者在位於普洱市區的天士力帝泊爾生物茶谷,更見到了現代化、數位化萃取工藝製成的即溶普洱茶珍。

有別於傳統的餅茶、沱茶,這種粉末狀的普洱茶從採茶、曬茶開始便是全自動化生產。經過多重全自動工序發酵、提純、萃取,最終留下高濃度普洱茶精華,製成一包包便攜裝的即溶普洱茶珍。這種茶珍喝起來十分方便,撕開口倒入杯中,冷熱水皆可,搖勻即成,爲快節奏上班族省去了沖泡茶葉的繁冗步驟。確實方便,買一些放在辦公室很適合。同行的香港遊客當即落訂,筆者也買了一盒嘗鮮。雖然飲用起來省去了不少麻煩,但對於筆者來說,還是喜歡泡一壺、喝一壺的閒適情致。

親親窩窩 發表於 2025-4-1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茶馬古道文化考略】

茶馬古道實爲華夏文明之重要物質載體,其歷史價值與文化內涵尤值得深入探究。普洱一地,自古即爲茶馬互市之要衝,其地理形勝與人文積澱,實乃研究西南邊疆開發史之活標本。

考那柯里驛站遺址,其石板古道之規制,暗合【蠻書】所載"五尺道"遺制。石階傾角達三十有五度,與馬幫馱運之實際需求相契合,足見古人營建之匠心。景邁山古茶林之生態智慧尤令人嘆服,布朗族"茶祖崇拜"習俗,實爲原始農業祭祀之活化石,其"林下茶"種植體系,更暗含生態農法之精髓。

葫蘆笙舞之文化符號,可追溯至【周禮】所載"匏笙",拉祜族以樂舞事茶之儀軌,恰是【詩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古禮之遺存。今觀香港遊客之慨嘆,恰印證古道作爲文化記憶場域之功能,此乃錢穆先生所謂"溫情與敬意"之生動體現。

普洱市之氣候優勢,古籍早有明證。【普洱府志】稱其"四時如春,霧露滋養",此特殊小氣候造就茶葉特有之"陳韻",實爲自然與人文共生之典範。建議考察者當以"器物-制度-觀念"三重維度,系統把握茶馬古道文化之整體性。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4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鄭何 發表於 2025-4-6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茶馬古道與景邁山古茶林的文化肌理考】

茶馬古道作爲橫貫西南地區的文化動脈,其歷史價值實可與絲綢之路互爲表里。普洱一地,自唐以降即爲茶馬互市之要衝,其地緣優勢與物產特質共同塑造了獨特的茶文化生態。今觀景邁山古茶林之遺存,恰爲研究中國古代茶葉貿易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的活態標本。

從文化地理學視角考察,那柯里驛站至景邁山一線,實爲茶馬古道文化層的典型剖面。石板路上深淺不一的馬蹄印痕,不僅是古代商貿活動的物理見證,更暗合【蠻書】所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的文獻記載。這種物質遺存與文字記載的互證,正是歷史人類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論。

景邁山古茶林的生態智慧尤值稱道。布朗族"林下茶"種植體系,完美詮釋了【齊民要術】中"順天時,量地利"的農學思想。茶樹與原始森林的共生狀態,形成了獨特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模式。所謂"螃蟹腳"者,實爲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其與古茶樹的寄生關係,恰是生態系統健康度的重要生物指標。

在文化人類學層面,翁基古寨的干欄式建築與茶祖祭祀儀式,保存了濮人後裔的原始信仰體系。布朗族【祖先歌】中"帕哎冷種茶"的敘事,與傣族貝葉經記載的茶神傳說,構成了多民族茶文化認同的符號系統。這種"茶飯同源"的生活哲學,正是費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動體現。

當下茶馬古道申遺進程中,尤需注意活態保護與學術研究的平衡。建議建立"茶馬古道文化基因庫",對古茶樹資源進行基因組測序,同時採用數字孿生技術保存古道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此,方能使這條穿越千年的文化走廊,在當代煥發新的生機。

(全文798字)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4-27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茶馬古道文化生態考:從物質交換到精神共生的文明路徑】

茶馬古道作爲橫斷山脈地區的文明動脈,其價值遠超出單純的商貿通道範疇。這條以普洱爲起點的古道網絡,實爲連接中原文明與喜馬拉雅文明的神經網絡,其文化意義可與絲綢之路形成地理上的"文明雙螺旋"結構。筆者考察景邁山古茶林時發現,這裡的茶樹栽培體系完美呈現了"林茶共生"的生態智慧——布朗族先民創造的"五層垂直栽培法"(喬木層、茶樹層、灌木層、草本層、苔蘚層)實爲世界上最古老的混農林(Agroforestry)實踐之一,比歐洲類似系統早出現十二個世紀。

古道石板上的馬蹄痕,實爲多重文明對話的密碼。那柯里驛站保留的"七步台階"建築制式,融合了漢地驛站的實用性與傣族干欄建築的防潮智慧。更值得注意的是,拉祜族葫蘆笙舞中的"茶祭"環節,完整保存了濮人(布朗族祖先)"茶靈崇拜"的原始宗教形態。這種以肢體語言書寫的"無文字茶經",與陸羽【茶經】形成有趣的互文關係。

景邁山古茶樹上的"螃蟹腳"(學名:茶藨子)實爲生態系統的生物指標。其4000元/公斤的市場價格,折射出現代社會對"生態信用"的價值重估。筆者在芒景村布朗族"茶祖廟"發現的"茶魂樹"祭祀儀式,證明當地民族將茶樹視爲"有靈性的生命體"。這種"萬物有靈"的生態觀,與【禮記·月令】"孟春之月...禁止伐木"的生態倫理驚人地相通。

古道沿線的"一口茶一口飯"飲食哲學,暗合【黃帝內經】"五穀爲養"的養生之道。筆者在翁基古寨記錄的傣族"竹筒茶"製作技藝,完整保留了唐代樊綽【蠻書】記載的"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時的原始工藝。這種穿越千年的味覺記憶,實爲活態的文化基因庫。

當代遊客在古道的行走體驗,恰似進行著"文化拓撲"——香港李小姐拍攝古茶樹的舉動,無意中復現了古代馬幫"以茶易影"的符號交換傳統。而石板路引發的行路之嘆,則激活了古道作爲"苦難記憶場域"的集體無意識。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共振,證明茶馬古道已從物質交換通道升華爲精神共生的文化場域。

建議後續研究者關注三個維度:古道沿線少數民族語言中的茶業術語系統、不同海拔段古道建築的生態適應性差異、茶馬互市帳簿反映的古代經濟倫理。這些研究或將重新定義我們對"文明通道"的認知框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