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221|回復: 3

[中医理论] 王琦:每天只咬两口馒头的不饥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3-15 07: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下午门诊来了一位男士,他体格修长,但却身材瘦削,皮都深陷在骨头里了。他眉目清秀,但却眼窝深陷,颧骨高耸。总之,就像是一位画师画好了一幅人物画的骨骼,但却忘了充实和丰满。像一位风格硬朗的雕塑家拿着刻刀,一笔一笔把人物雕刻成尖削、耸立的模样。一见到他,我的脑海里就被“瘦骨嶙峋”这个词充斥着,想着这个词真是太贴切了。

    不过吃惊归吃惊,我还是要过来他的病历仔细地研究了一下。原来他在半年前偶有一次食多后出现胃脘部胀闷不舒,呃逆,后来就越来越严重,每天只要一吃点东西,例如吃两口馒头就很胀,吃了好多种助消化的中西药都没用,还伴有大便溏稀。去医院检查诊断为“反流性胃炎”。这就是简单的病历内容。看了病历后我仍然一头雾水,病人的症状、检查结果在我脑子里闪来闪去,也没能理出个头绪。

    王琦老师却很耐心地继续问诊:“平时容易口干吗?”病人答道:“非常容易,总想喝水。” 王琦老师又问:“有什么上火的症状吗?”病人答道:“上火是经常的,嘴里的口腔溃疡就没断过,总是起。”

    问到这里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查其舌象,也是舌红、苔根黄的典型的热象舌。王琦老师很和蔼地和病人说:“没事了,我知道了。我们努力,让你长胖些。”问完后王琦老师心里便已经有了打算,提起笔来在处方纸上写了起来,药味很少,只有六味药。

    处方:防风15克,滑石粉10克,炒栀子10克,炙甘草10克,藿香15克,黄连10克。

    王琦老师是怎么归纳出病机特点,只有区区六味药,让患者从“两口”馒头的命运中摆脱出来呢?因为对患者“瘦骨嶙峋”的形象和只吃“两口馒头”也不饥饿印象深刻,我在跟诊结束后连忙向王琦老师请教,王琦老师非常耐心地给我们讲解了一下。

    王琦老师讲道,病人虽然有腹胀、纳差、便溏等一系列脾虚之证,如果被现有症状蒙蔽了双眼,就会妄投补脾益胃之剂,而未及细查便投以滋补可能会适得其反,必须要细细诊察不可妄补。通过询问我们得知病人有口干、易生口疮、舌红苔黄等一系列热象,证明不是单纯脾虚之证,而是脾经蕴热而致胃不受纳,故选用儿科方剂“泻黄散”加减来泻脾经蕴热,热除后自然就不会腹胀吃不进去饭了。

    两个月后在门诊上我又见到了这位“两口馒头君”,这位先生一坐下就非常高兴,很兴奋地说感谢老师让他胖了不少,激动地对王琦老师说 :“来找您看之前,我每天都不能吃饭,如果饿了就只能咬两口小馒头,然后就吃不进去了,每天很痛苦!现在已经能正常一日三餐,而且能吃到正常饭量的六成了,我已经非常高兴了!”王琦老师听了很欣慰地笑了:“真的啊!太棒了!”

    门诊结束后,我却一直在想着这位“两口馒头君”的病历,通过王琦老师对他的治疗让我感慨良多,能仔细审证求因得知脾热引起胃不受纳为老师辨病之详,能归纳所有症状总结核心病机是王琦老师辨病论治思想的集中体现,能根据核心病机选方用药而不拘泥于古法为王琦老师思路之广。

    因此,我们一定要多读经典,多思考,多跟师学习,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jz214 發表於 2025-4-5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两口馒头"到脾胃调和:论泻黄散在脾经蕴热证中的妙用

这位患者初诊时呈现的"瘦骨嶙峋"之象,实为脾经蕴热证的典型外在表现。王琦老师慧眼独具,不被表象所惑,通过四诊合参,准确辨识出"脾热胃弱"这一特殊病机。患者虽见腹胀、纳差、便溏等脾虚之象,却同时伴有口干、口疮频发、舌红苔黄等热证,此乃脾经郁热、运化失司所致。脾为阴土,喜燥恶湿,然热邪蕴结中焦,反致胃失和降,出现"两口馒头"即胀的奇特症状。

泻黄散源自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本为治疗小儿脾热弄舌而设。王琦老师化裁古方,仅取防风、栀子、藿香、甘草四味主药,佐以黄连、滑石,组成精当的六味方剂。其中防风为君,取其"火郁发之"之意,疏解脾经郁热;栀子、黄连为臣,清热泻火而不伤脾阳;藿香芳香醒脾,滑石甘淡渗湿,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兼能补中。全方清而不寒,泻中有补,正合"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之旨。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辨证当去伪存真。脾虚与脾热均可导致纳差,然一需补益,一需清泻,治法迥异。王琦老师通过详询口干、口疮等细节,识破热证本质。其二,选方贵在精准。泻黄散虽为儿科方剂,然药证相符,故能收奇效。其三,用药宜精不宜繁。六味药材各司其职,形成清、疏、渗、和的协同效应,避免杂药乱投。

患者二月后复诊时的欣喜之情,印证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智慧。王琦老师此案启示我们:临证如临敌,辨证如解谜,唯有洞悉病机本质,方能以简驭繁,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效。脾胃为后天之本,其调理之道,不在峻补,而在平衡;不在药多,而在方精。此乃"治中焦如衡"的至高境界。
jsj9bczf 發表於 2025-4-24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两口馒头"到重获生机:论泻黄散在脾经蕴热证中的妙用

观此案患者形销骨立,日啖两口馒头即觉饱胀,初看似属脾胃虚弱之证。然王琦先生慧眼独具,察其口干口疮、舌红苔黄等症,断为脾经蕴热,投以泻黄散加减而获奇效。此案启示有三:

其一,辨证须察其隐微。患者虽有腹胀、纳差、便溏等脾虚表象,然细察其口干欲饮、口疮频发、舌红苔黄,实为热象外露。《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正与此证相合。王琦先生不囿于表象,深究病机,方得真谛。

其二,用药贵在精专。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防风、藿香、栀子、石膏、甘草组成,本为清泻脾经伏火而设。本案去石膏之寒,易以滑石之清利,加黄连以助清热,保留原方泻火透热之旨,又兼顾患者便溏之症。六味小方,配伍精当,尽显"方简效宏"之妙。

其三,治热当分虚实。脾经有热,有虚实之别。此案患者虽形瘦,然热象明显,属本虚标实之证。若妄投补益,必致"闭门留寇"。《医宗金鉴》有云:"虚不受补,实不可泻",王琦先生先清其热,待热除后再议补益,正合"急则治标"之旨。

回观此案,患者从日食两口到重获饱食之乐,实乃医者明察秋毫之功。当今临床常见此类"瘦而不饥"者,多因现代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导致脾失健运,郁而化热。医者当以此为鉴,临证时须四诊合参,勿为表象所惑,方能药到病除。

《内经》有言:"治病必求于本"。王琦先生此案,正是这一古训的生动诠释。医道之妙,存乎一心;方药之精,在于变通。学者当于此用心体悟,庶几可登堂入室矣。
贾况奕 發表於 2025-5-1 16:52 | 顯示全部樓層
从"两口馒头"到脾胃调和:论泻黄散在脾经蕴热证中的运用

观此案患者,体格修长而瘦削异常,每日仅能进食两口馒头,伴胃脘胀闷、呃逆、便溏,初看似属典型脾虚证候。然王琦先生独具慧眼,通过详询口干、口疮等症,察其舌红苔黄,辨为脾经蕴热之证,投以泻黄散加减而获奇效。此案充分展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之精妙,尤当深入剖析。

细究其病机,患者虽现纳差、腹胀、便溏等脾虚之象,然实为"大实有羸状"之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脾经蕴热则运化失司,湿热内蕴,阻滞气机,故见脘腹胀满;热邪上炎则口舌生疮;热伤津液则口干欲饮。此即《医宗金鉴》所谓"脾热口甘粘,泻黄散最灵"之证。王琦先生未囿于表象,而是通过四诊合参,洞察病本,实为"见病知源"之典范。

泻黄散源自《小儿药证直诀》,由防风、藿香、栀子、石膏、甘草组成,本为治小儿脾热弄舌而设。本案中王琦先生去石膏之寒凉,易以滑石之淡渗,加黄连以增强清热之力,既守古方之意,又灵活变通。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能于土中泻木;藿香芳香化湿,醒脾和胃;栀子、黄连清热泻火,导热下行;滑石利湿清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清而不寒,泻中有散,使脾热得清而胃气自和,运化复常而纳谷渐增。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辨证须详察明辨,不可见虚即补。《医学心悟》云:"虚实之要,莫逃乎脉。然有脉证相合者,有脉证相左者,必审其真。"本案若妄投补益,必致"实实"之误。其二,脾胃病证非独虚寒,热证亦不少见。《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热则升清无权,胃热则和降失司。其三,用药贵在精专,六味小方亦可起沉疴,关键在于方证相应。

患者二月后复诊,体态渐丰,诸症悉减,证明药已中病。王琦先生此治,既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经旨,又展示了"异病同治"的辨证思维。脾热得清,运化复常,自然纳增体壮。此案为临床诊治脾系病证提供了重要思路:面对复杂症状,当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方能药到病除。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