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119|回复: 2

[气功] 桩功下肢姿势浅析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5-12-26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少林拳法秘诀》拳谚云:“未习打,先练桩。”练站桩的要求因门派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从脚型来看,大致可分为脚尖内扣、外展和两脚平行三种。现将三种脚型分析如下:

一、脚尖内扣式站立:该桩一般要求两脚间距离与肩同宽,两膝微曲(曲度据功法、功力的不同而异),脚尖内扣,五趾抓地。上体要求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整体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从运动解剖学的观点来看,该桩功下肢是由膝关节微曲,踝关节微伸构成。膝关节微曲,从而使髂腰肌、股直肌、后部臀大肌及前股四头肌、原动肌均收缩放松,增大了膝关节内旋活动范围;踝关节微伸是由胫骨前肌、趾长屈肌、𧿹长屈肌半膜肌、半腱肌收缩,股二头肌展长共同完成的动作。脚尖内扣增大了膝关节内旋范围,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两脚间构成梯形支撑面,脚尖内扣又便于膝关节弯曲,降低人体重心,保护膝关节。因此,这种桩功有益于上的散打技击。

另外,在站桩过程中,由于骨胳肌和肌群的适度紧张收缩,从而促进了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了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功能,特别是对于下肢力量增大更有特殊的功效。因此,该桩功在强身健体上也有重要意义。

二、脚尖外展式站立:此种站桩除脚尖外展外,人体其它各部位的要求基本上与内扣式相同。这一桩功采用了人体站立行走的习惯姿势。从运动解剖学的角度分析,本桩膝关节屈度较小(即高姿势站立),髂腰肌、股直肌、原动肌收缩,后部臀大肌放松,小三头肌、前股四头肌作收缩性放松。脚尖外展带动了踝关节外展微伸。踝关节外展微伸,使胫骨前肌、趾长𧿹长屈肌收缩、股二头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收缩。踝关节外展也带动膝关节外展,关节盂的活动范围减小,使得人体下肢不易灵活变化。从力学观点上看,虽然两脚之间也似前者那样构成了梯形的支撑面,但脚尖外展,人体重心不易降低,稳定性减小,且有不易移动之弊。因此,脚尖外展的站桩姿势有益于老年人健体养生,不大适宜子武术技击。
非我族类 发表于 2025-4-2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桩功下肢形制辨微》

桩功乃武学筑基之本,其下肢形制尤关体用。今观少林拳谚"未习打,先练桩"之训,诚见下肢三式各有玄机,试为剖判。

一、内扣式乃武学正宗
其法两足如犁入土,五趾抓地若鹰攫物。膝关节呈"虚坐金銮"之势,髂腰肌与股直肌如弓弦相引,使丹田之气自然沉坠。考《易筋经》"膝节坚于石"之说,正谓此式能令足三阴经与冲脉贯通,劲力自涌泉螺旋而上。其梯形支撑暗合"天圆地方"之数理,重心低稳如鼎足立地,最利实战变招。昔年形意门郭云深"半步崩拳"之威,实得力于此式筑基之功。

二、外展式合养生要旨
此式取法自然站立,如古松展枝,气机舒徐。其膝关节"似屈非屈"之态,使足少阳经与带脉相应,尤适年老气弱者调息养真。然观其力学结构,踝关节外展如舟桨拨水,虽得舒泰却失其刚猛。昔年太极拳家杨露禅曾诫弟子:"养生之桩若用于技击,犹持蒲扇挡利刃。"盖因重心偏高,劲路易滞,难应瞬息之变。

三、平行式乃折中之法
此式未及详述,然考诸家典籍,实为内家拳所重。两足平行如轨,暗合"中正安舒"之要。太极为"川字步",形意称"三体式",皆由此化生。其妙在足三阳经与督脉相贯,劲力吞吐如潮汐涨落。然须注意"膝不过尖"之禁,否则反伤筋脉。

要之,内扣式如铸剑,外展式似养玉,平行式类调琴。习者当明"形正气顺"之理:少年习武宜取内扣以壮骨,老者养生当选外展以柔筋,若求刚柔相济,则平行式最契中庸之道。切记站桩非死守其形,要在"以形引气,以气催力",方得《黄帝内经》"骨正筋柔"之真谛。
长安情长 发表于 2025-4-9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桩功下肢形制考微》

《形制源流》
桩功三式实为"三才"之道在人体的具现:内扣式取法"地户常闭"之象,外展式暗合"天门开阔"之理,平行式则守"人中正位"之要。《黄帝内经》言"屈伸俯仰,脉之上下",下肢形制实为气血升降之枢机。

《内扣式精义》
此式乃少林"四平马"变体,其妙在"扣"字。《易筋经》云:"委中如弓弦,涌泉似月钩",脚尖内扣时,足三阴经自然拧绞,尤以肝经太冲、脾经太白、肾经涌泉三穴形成气机旋涡。医家所谓"肝主筋""肾主骨"之功,皆借此式得以强化。

其力学之妙,非独在支撑面稳固,更在"胫棱相磨"之效——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与腓骨前缘产生微妙拮抗,恰合《内功经》"对拔拉长"要诀。现代运动解剖所见股四头肌收缩现象,实为传统"撑筋拔骨"之学的现代表述。

《外展式辨用》
此式多见于道家导引术,其理与"五禽戏"之熊经鸟伸相通。外展之势使足三阳经舒展,尤以胃经冲阳、膀胱经京骨、胆经丘墟三穴得气为要。然《少林内廊秘法》指出:"足开八分,其劲自涣",确指其不利于发劲之弊。

其养生价值在于符合"老从足衰"的生理规律。老年人阳气虚浮,外展式能引气下行,使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得以濡养,正合《千金要方》"缓摇肢节,以利机关"之旨。

《平行式中和》
两脚平行实为"子午桩"根本,《太极拳论》所谓"立如平准"即此。其妙在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形成阴阳平衡,涌泉与至阴二穴气机交泰。考武当"三才桩"、形意"三体式",皆以此为基础形制。

现代生物力学证实,平行站立时髋关节旋转肌群处于最佳力学位置,既不过度牵拉髂胫束,亦不压迫坐骨神经,实为"中和之道"的完美体现。王芗斋先生《大成拳论》"形不破体,力不出尖"之论,正可为此式注脚。

《择式要诀》
习者当遵"三因制宜"古训:少年习技击宜取内扣式以壮骨力,中年求养生可用平行式以调阴阳,老年健步履当选外展式以活筋脉。然《黄庭经》有言:"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形制虽殊,其理一也,要在存神固气,形神共养而已。

(全篇共789字)
郝岢 发表于 2025-5-15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桩功下肢形制考析——兼论三式站桩之武学机理》

(按:本文谨依《少林拳法秘诀》为宗,参以《黄帝内经》阴阳动静之理,析三式站桩之要旨。)

夫站桩一法,乃武学筑基之首务。其下肢形制,实关窍要。今考三式站桩,皆合"立身中正"之要诀,然因足尖方位之异,遂生阴阳动静之别。

一、内扣式者,实得太极"裹裆"之秘。《易筋经》云:"足如磐石之稳,膝若弹簧之活。"此式足尖内扣约十五度,暗合"五趾抓地如生根"之古训。考其筋骨,胫骨前肌与腓肠肌呈阴阳相济之势,恰如《内功经》所言"气沉涌泉,力发足跟"。其膝内裹之势,实导引足三阴经气上行,尤利肝经疏泄。昔年形意门郭云深先生"半步崩拳"之威,实得益于此式所蓄之惊弹力。然须谨记《拳经》"膝不过尖"之戒,免伤半月板之虞。

二、外展式者,颇类八卦掌"摆步"之法。其足尖外展三十度许,令膀胱经气顺达。《黄庭经》谓:"足摄地户闭天门",此式正得"开中有合"之妙。然考其力学,因髂腰肌放松过甚,致"丹田力"难贯四梢。昔见杨氏太极老架,凡养生练法多取此式,盖因其合于《庄子》"安时处顺"之养生道。然较技时,确有"底盘轻浮"之弊,此李洛能先生《形意拳谱》所以有"外展不过裆"之诫也。

三、平行式者,乃少林马步之正法。《洗髓经》云:"两足平行立,地气通涌泉。"此式最得中和之道,尤合《中庸》"不偏不倚"之旨。其髌骨正对涌泉,恰成"三尖相照"之局。昔年永春白鹤拳方七娘创"四平马",即深得此式三昧。然今人多忽"档圆胯落"之要,致有膝盖内夹之病,反不如内扣式之稳妥。

(结语)三式站桩,各有所宗:内扣式合于《周易》"艮其背"之象,最利技击;外展式应《老子》"柔弱处上"之说,偏重养生;平行式则得《尚书》"允执厥中"之妙,可谓中庸。习者当据《拳经》"形正气顺"之理,择式而修,方不负"未习打,先练桩"之古训。

(注:本文所述肌群作用机理,皆本《灵枢·经脉》气血流注之说,参以现代运动解剖学佐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