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691|回覆: 0

[氣功] 【行氣玉銘】又一解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5-12-25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津市文物管理處所藏【行氣玉銘】,據考證為晚期作品。原名『玉佩』,先收錄在鄒安的【藝剩】裏,後羅振玉又收入【三代吉金文存入此器為稜柱體,共十二面,中空,頂端封實,每面刻有文字三個,共36字,其中重文符號九個,故實際是45字。銘文用現今文字可以寫作:『行氣:天則畜,畜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明,明則長,長則復,復則天。天其根在上,地其根在下,順則生,逆則死。』因其銘文乃言行氣之事,故陳邦懷先生將其命名為『行氣玉銘』。

關於這段銘文的理解,近年來許多學者均有所研究。如安德厚氏將全文分三段解,第一段(『行氣』至『伸則下』)講調息,第二段(『下則定』至『復則天』)講調心(意守丹田),第三段(『天其本在上』以下)講行氣『規律『猶如天在上,地在下的規律一樣不可動搖』。曾羅拔氏則指出其大意是:『練習,須等待呼吸達到加深程度,才會積蓄內氣』。由積蓄而向下陰部伸張,定位,鞏固,萌發,增長,以後『回覆行動』,再向接近天空處行走。並稱後四句是說明『接近天空的基本部位是頭頂,接近地面的基本部位是足下……』云云。這些論述各有所得,但似都不夠貼切,現就筆者所理解,討論如下。

【行氣玉銘】從文字結構上看,可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十句,講的是行氣的整個過程,即從頭頂至腹下,然後再由腹下返至頭頂。這是一個呼吸的回合,即相當干後世所說的一個『周天』。後一部分四句,談的是天地與生死的關係。古人認為天生萬物,氣生於天,所以行氣要先在頭頂蓄氣,這是因為受氣於天的緣故。頭頂蓄氣要伸展到腹下,經過堅守,然後氣通,再返至頭頂。這是一個循環往復不止的過程。天地的運行是如此,人體之氣的運行也是如此。所以說:天的根本在上邊,地的根本在下邊。順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6-18 13:34 | 顯示全部樓層
【行氣玉銘】義理新詮

【行氣玉銘】作為戰國時期導引養生的珍貴文獻,其文字雖簡奧,然內涵深邃。前賢所論固有所得,然細究文脈與先秦氣論體系,猶有可申發之處。

一、行氣次第:天人同構的周天循環
銘文前段"天則畜"至"復則天"九句,實為三才貫通的鍊氣程序。"畜"者非僅調息,乃【管子·內業】"摶氣如神,萬物備存"之謂,強調先天元氣的涵攝;"伸則下"暗合【黃帝內經】"氣歸於權衡"之理,體現清陽上升、濁陰下降的天地氣交法則。"定固明長"四階段,當參【周易·艮卦】"時止則止,時行則行"之義,非獨丹田意守,實為氣機開闔的動態平衡。末句"復則天"尤具深意,既指任督循環的生理周天,更隱喻【道德經】"復歸於無極"的修真境界。

二、天地根蒂:氣化宇宙論的實踐詮釋
"天其根在上"四句,諸家多解為方位譬喻,實則蘊含先秦氣學精要。【鶡冠子·泰錄】言"天地成於元氣",銘文以"根"喻氣化之本,上應【莊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氣耳"的哲學命題。所謂"順逆",非僅呼吸方向,實指【周易·說卦】"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修煉次第——順則法天則地而長生,逆則違背氣化常道而夭亡。此與【行氣玉佩銘】同出楚地的【卻穀食氣篇】"春食一去濁陽"等四時導引法度,共同構成完整的黃老養生體系。

三、重文符號的儀式性暗示
九組重文符號向為學界忽視。考商周禮器銘文通例,重文多表神聖文本的重複誦念。此器作為中空稜柱體,配合十二面形制,或為儀式中旋轉誦讀之法器。每轉一面誦三字,九轉恰合"陽數之極",與【周易·乾卦】"用九"之理暗合。這種身體實踐與宇宙象徵的互動,恰是先秦方仙道"形神相保"思想的具體呈現。

要之,【行氣玉銘】非單純呼吸指南,實為融合易學、黃老、導引的複合文本。其價值不僅在於早期氣功記載,更在於展現了戰國精英階層如何通過身體技術實現"與天地准"的終極關懷。理解此類文獻,當置於先秦思想由巫到哲的轉型背景中,方能窺其真義。
五條魚 發表於 2025-7-10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行氣玉銘】義理新詮——兼論先秦導引術與宇宙論之關聯

天津市文物管理處所藏【行氣玉銘】,作為戰國時期黃老思想的物質載體,其價值不僅在於文字訓詁,更在於揭示了先秦"天人相應"哲學在養生實踐中的具體呈現。筆者以為,此銘文實為"內丹術"雛形,其文字結構暗合【周易】"反覆其道"的宇宙運行規律,當從三個維度重新闡釋。

一、行氣程序的天道模擬
銘文前十句所述行氣路徑,非單純呼吸導引,實為對"太一行九宮"天文觀念的肉身實踐。"天則畜"對應【黃帝內經】"天氣通於肺"的醫學理論,而"復則天"則體現【老子】"周行而不殆"的循環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固則明"之"明"當訓為"萌",與馬王堆帛書【卻穀食氣篇】"朝霞者,明始出"互證,揭示此過程實為模擬日躔運行。這種將呼吸節律與天體運行相參驗的做法,正是【管子·內業】"靈氣在心,一來一逝"的具體化。

二、生死哲學的體用關係
後四句"天其根在上"云云,表面言天地定位,實則闡發【莊子·大宗師】"真人之息以踵"的修煉境界。以天文術語論之,"順逆"之說源自【鶡冠子·環流】"斗柄東指,天下皆春"的北斗觀測體系,在此轉化為呼吸吐納的準則。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根"字用法與郭店楚簡【太一生水】"上,氣也,而謂之天"形成互文,暗示行氣本質是溝通天地能量的媒介。

三、文本結構的數術內涵
十二面稜柱形制絕非偶然,【周髀算經】"天十二重"之說與此相應。三十六字合"天罡"之數,九重文符號應"九宮"之法,這種數理安排與銀雀山漢簡【天地八風五行客主五音之居】的占候體系一脈相承。羅振玉舊藏中另見戰國玉行氣銘殘件,作圓柱體八面刻,與此形成"天圓地方"的器物對應,足證當時存在系統的行氣禮器制度。

要之,【行氣玉銘】當視為早期"內丹"文獻,其價值在於:一方面保存了比【周易參同契】更古老的周天修煉術,另一方面展現了戰國方士如何將天文曆法知識轉化為養生技術。後世所謂"小周天"功法,在此已見完整雛形。建議研究者可結合上博簡【凡物流形】、清華簡【心是謂中】等新出文獻,進一步探究先秦行氣理論體系。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七日卯時| 2025/7/11/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