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226|回覆: 0

[氣功] 練功時頭面部的姿勢及放鬆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2-26 00: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練站、坐等靜功中,頭部的姿勢是否端正放鬆及面部表情的正確與否,對能否做到全身的放鬆及入靜有很大的影響.一些練功者,尤其初學者,由於沒有做好頭面部的姿態及放鬆,使練功的進展受到了影響;反之,做好這一步,就能收到良好的練功效果。下面簡單談談筆者在這方面的體會。

一、拋棄雜念,安定心神:練功前,應象佛家要求的那樣,斷絕七情六慾。把所考慮的一切問題拋到九霄雲外,心中只留一個練功的念頭。

二、束髮露額:實際生活中,因髮型設計不合理和髮型不穩而造成發垂前額的現象很普遍。這與古人的髮型觀點很是相悖。我國古人很重視髮型對健康及情志的影響。髮型大都採用束髮於頭頂或梳向後面,空出額部。這樣,使人感到清爽,快

暢。如果前額部有頭髮下垂、遮蓋,應找頭繩或橡皮筋之類把頭髮束在頭頂上,但不宜過緊。這樣,可以防止頭髮垂於前額,而意守於此,引起氣血上浮,聚於前額區,刺激此區內大腦皮層,導致雜念紛紛,心煩意亂,不利於入靜。束髮後,應略事活動一下,轉移束髮引起的頭部刺激,以防立即進入態而引起氣聚於此,出現凸、脹、麻等感覺,影響練功。

三、懸頂:按所練功法要求,端正姿勢,放鬆身體後,直起頭部往上一頂,然後放鬆,保持姿勢不變,使百會穴正對天空,脊柱正直。要保持頭部不前探,不後縮,不前俯,不後仰,不左右歪斜。既保持頭部正直,又不因用力而使脖子僵硬、死板。姿勢既端正又放鬆,用的是虛靈頂勁。

四、鈎腮、收提下頦:隨着頭部的端正,會自然形成下頦內收、上提和鈎腮姿勢。為了體驗其姿勢,可以低下頭,上下門齒相抵。然後,頭部慢慢抬起,下頦會自然內收。當頭部百會穴正對天空時,下頦恰到一個良好的位置。這時,下門齒輕叩在上門齒內側,上下臼齒相對,輕輕叩合,成鈎腮、收頦之勢。

五、舌舐上齶:古人稱之為搭鵲橋,具有溝通任督二脈和促進舌下腺唾液分泌的作用。隨着上下牙齒的叩合,舌尖自然地舐在上齶2—3分鐘,以不使舌肌有僵硬感為度.有人片面理解舌舐上齶,造成舌肌僵硬、死板,反而有害。
xsx1986 發表於 2025-5-24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靜功修習中頭面部調攝要訣】

(按:此篇乃應道友垂詢,依【黃帝內經】"形與神俱"之旨,參合丹經要義,闡發調形攝神之法)

夫修真之士,欲求靜定之功,首重形神相濟。頭為諸陽之會,面乃五臟之鏡,其姿儀鬆緊,實關竅要。昔廣成子謂黃帝"無視無聽,抱神以靜",然欲臻此境,必先調攝頭面,茲分五端述之:

一、澄神內照法
【清靜經】云:"遣其欲而心自靜",此非強絕萬緣,實乃"知止"功夫。當如明鏡止水,物來則照,物去不留。建議練功前焚香默坐,先作"三調":調息以平氣,調身以正形,調心以息慮。此法暗合天台宗"止觀"要義,能使心神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

二、束髮導氣訣
【養生方】載"發宜常梳",然束髮之理尤深。額部乃陽明經所過,發垂覆額則阻遏清陽。當仿古制挽髻於頂,使神庭、印堂諸穴豁然開朗。昔孫思邈【千金方】特重頭面陽氣流通,束髮之舉,實有助督脈之氣升騰。然需知"鬆緊得中"之妙,過緊則氣血壅滯,反成桎梏。

三、虛領頂勁秘旨
此技本於太極拳論"頂頭懸"之說。其要在似頂非頂之間,如絲懸葫蘆,虛靈中正。具體操作:先想象百會穴有青絲上提,隨即放鬆項背肌肉,使玉枕關自然舒展。醫家謂"頭容直",非僵直之謂,乃取"竹節虛通"之意。修習時當配合"目似垂簾"之法,使神光內斂。

四、頷收喉貼真詮
【黃庭經】言"列位次坐向外方",實指頭頸中正之態。今以齒相叩驗之,乃取"地天泰"卦象:上門齒應坤土,下門齒象乾金,輕叩則成陰陽交濟之勢。昔邱處機【攝生消息論】特重"含胸拔背",而頷收喉貼實為其基,可使任脈之氣自然歸根。

五、鵲橋飛渡精微
舌舐上齶非徒接任督,實有"金津玉液"生化之妙。其法當如蜻蜓點水,輕觸即離。具體分三候:初時抵於齦交穴,漸次移至硬齶前部,純熟後自然貼於軟硬齶之交。此中火候,全在"有意無意之間",強求反致口舌燥結。

結語:
此五法看似調形,實為煉神之階。【周易參同契】云"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頭面調攝之功,終歸"形正神安"四字。學者當知"過猶不及"之理,譬如調琴弦,緊則斷,緩則啞,惟中和之道,可入靜定之門。

(全篇七百八十六言,依古法"述而不作",皆本聖賢經旨,間參己驗,以饗同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七日酉時| 2025/5/24/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