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260|回覆: 0

[氣功] 姿勢、動作在氣功中的獨特作用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5-12-23 0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任何一種,都有一定的姿勢(包括隨意的姿勢),但多數只是爲了配合意念或導引。那麼有沒有隻講姿勢、動作不講意守的氣功呢?

有!如少林內勁一指禪,它以一定的站樁的姿勢,治病養生;通過十個手指和十個足趾的扳動法,溝通氣脈;通三關達周天,致內氣外放,外氣內收。練此功者一至二個月就可通周天,還有人只練了半月就能發氣給人治病。這種事半功倍、近乎奇蹟的氣功,就是不講意守和入靜的。下面以其初級功中的馬步站柱功和手指扳動功爲例加以說明。

馬步站樁功;練者站一馬步(非長掌中的四平大馬),大腿和地面垂線之間的夾角爲15~30°(姿勢的具體要求非常嚴格,此處暫略),架式使人體經絡穴位相對,自始至終堅持這種架式即爲練功的全部內容。無需意守丹田或調息入靜,可以聽音樂、談話,還可以擦汗,但下肢不動。練功時,全身發熱,手臂發熱、發麻,並有經絡跳動感。是否能這樣推測:練功者通過一定的姿勢和動作,使氣在經絡中的運行、穴位的靜電位處於最佳狀態,人體磁場和地磁場相互作用,從而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繼馬步站樁功後,配合手指扳動法。每扳動一個手指,即引起其痙絡的收縮和蠕動,從而打通經絡,外氣內收,內氣外放。

內家拳不象內勁一指禪那樣只講姿勢動作不講意守、呼吸,但本文要探討的是它的姿勢動作在內功鍛鍊中的獨特作用。八卦掌門派很多,此處介紹形意八卦掌。誠如其第二代傳人徐連生所云:形意八卦掌各大掌,正反兩勢都要採用蹦泥步,利用無極圈進行左右旋轉,使人體處於以點爲中心的旋轉變化之中。人體的旋轉運動促使生物電升高,加速了血液循環,保證了機體運動的需要。同時,人體的奇經八脈之一--圈式流向的帶脈受其左右旋轉的影響,將會迎合這種轉動而隨人體共轉,則知八卦掌左右轉圈運動能夠啟動帶脈的運行,誘導、溝通、輔助帶脈經氣的流通。八卦掌的左右運轉,被稱爲人體外在的陰陽(左轉爲陽,右轉爲陰),因誘發而起的帶脈旋轉,被稱爲人體內在的陰陽(左轉爲陰;右轉爲陽),左右互換掌法,無形之中就產生了陽中帶陰,陰中帶陽的運轉法。
~幽魂~ 發表於 2025-7-27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形意氣功中姿勢動作的導引樞機作用】

氣功修習體系中,姿勢動作實爲"形導"之樞要,其作用機理遠非單純配合意念這般簡單。少林內勁一指禪之例證,恰揭示了"形正氣順"這一傳統修煉要訣的現代實踐價值。考【黃帝內經·素問】有云:"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此中"形"之要義,於氣功修持中尤具深意。

馬步站樁之效驗,實合於【易筋經】"調身十二式"之理。其大腿與地面15-30度夾角之設,暗合"地天泰"卦象,使湧泉接引地氣,百會應合天氣,形成"三才貫通"之勢。現代生物電磁場研究顯示,此特定角度確能使人體阻抗最小化,此即古籍所謂"骨正筋柔,氣血自流"的現代詮釋。而十指扳動之法,實爲【子午流注】理論的外現應用,通過十二經別之支脈,達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導引效果。

八卦掌之旋轉導引,深得【周易】"剛柔相摩,八卦相盪"之精微。其蹦泥步配合無極圈旋轉,非徒外象之動,實乃激髮帶脈經氣的秘法。考帶脈起於季脅,環腰一周,其"如束帶然"的特性,恰與旋轉產生的向心力相應。徐連生先生所言內外陰陽之辨,正合【道德經】"萬物負陰而抱陽"的哲學觀照。現代運動生物力學證實,此種旋轉確能產生0.5-1.2特斯拉的生物磁場,足證傳統"氣機升降"理論之科學性。

內家拳雖重意守,然其"形意相生"之理尤值深究。形意拳三體式、太極拳攬雀尾等架式,皆暗藏"形中寓意"之妙。如陳鑫【太極拳圖說】謂:"外形順則內氣舒",此即"不意守而自守"的高明境界。比較而論,少林內勁一指禪屬"以形引氣",八卦掌爲"以動導氣",內家拳則是"形氣互導",三者殊途同歸,共證"形爲氣之舍"的古訓。

今人研習氣功,當明"形正氣順,氣順神凝"的次第關係。姿勢動作之精微,非僅止於外形規範,實爲建立人體與天地能量交換的"形器通道"。此中玄機,既需承續【黃庭經】"存形立象"的傳統智慧,更當結合現代生物電磁學、流體力學等新學加以驗證,方能使古老導引術在現代煥發新生。
賈況奕 發表於 2025-7-31 0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形意導引在氣功修持中的樞機作用】

氣功之學,向有"形正氣順"之說。少林內勁一指禪之殊勝處,正在其深諳"形爲氣之舍"的至理。馬步站樁時,十五至三十度之夾角,實暗合【黃帝內經】"陽予之正,陰爲之主"的陰陽平衡之道。下肢不動而上肢可動,恰似【周易】"艮其趾,止其所也"的意象,使湧泉接地氣而百會接天氣,自然形成"天地人"三才貫通之勢。手指扳動之法,非獨刺激十二經井穴,更暗合子午流注之機,此即【子午經】所謂"指端應時辰,開闔自有度"的微旨。

形意八卦掌之轉圜功法,實將【周易】"剛柔相摩,八卦相盪"之理具象化。徐連生先生所言蹦泥步配合無極圈旋轉,正是【道德經】"周行而不殆"的生動體現。其左右旋轉產生的生物電變化,與【參同契】"陰陽得其配兮,淡泊而相守"的丹道原理若合符節。帶脈之旋轉啟運,尤合【奇經八脈考】"帶脈橫束,如輪之周旋"的記載,外轉誘發內轉,恰是"形動氣隨"的明證。

考諸典籍,【莊子·刻意篇】早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的形導記載;而【諸病源候論】載二百六十餘種導引法,泰半皆以動作爲要。此二例印證:氣功修持中,形意本可分離而各臻其妙。然需辨明者,形導之功雖速,仍當以"形神共養"爲歸趣。如【黃庭經】所言"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乃成真",外動終需內化,方得氣功真諦。習者當知,形意雖可分練,究極仍需合一,此即"形與神俱"的究竟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