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32|回覆: 0

[氣功] 論『舍』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延章 發表於 2015-12-23 02: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守神而不外馳是練功的一大要旨。然而要做到守神若一是非常不容易的。要做到這一點,『舍』是必經之路。

人之一生,所求太多,妄心發動,耗神無度。對這些不利於練功的因素必須丟舍。捨得越多,負擔越輕,越能經常做到守神若一,存神毋用。久而久之,量變導致質變,就能達到無爲而無不爲的境界。所以,功法種種,一言以蔽之,日『舍』而已。綜而觀之,練功當有七舍:

一、舍練氣求氣之心。不少練功者常常練氣求氣,以爲『意到氣到,氣到病消』。殊不知練功貴在意識自然,心靈澄淨。練氣求氣反而破壞了這種自然和澄淨的狀態,因而也練不了氣,求不到氣。

二、舍治病強身之心。不少人患病常常是由於事事放不下心,時時被利慾所牽,傷心傷氣所致。而治病強身亦爲妄心,治病強身之『利』也同樣會牽動一些人枉費心神。須知:治病強身的效果是氣功的自然產品,不是可以盼得到的。練功貴在練心,心靜而百病自愈。

三、舍七情六慾之心。情牽氣動,欲動神散。因七情六慾之心而叢生種種妄心,精神就會不可逆轉地外散。故應捨棄。

四、舍追逐神通之心。練功小有心得者,常不自覺地追求種種神通--特異功能。這與練氣求氣同屬一理,當舍。得一點神通後常又產生用神通之心,這有悖『慧而不用』之理,亦當舍。

五、捨出家西去之心。練功有一定進境者,常生去世離俗之心,以致厭煩世間種種。須知因厭生煩,因厭煩而生著相,因著相而耗神,故當舍此心。再者,人之私慾妄心須時時磨鍊,處處磨鍊,事事磨鍊。一時不煉,則一時妄心不除;一處不煉,則一處妄心不除;一事不煉,則一事妄心難除。設有一絲妄心不除則難見真心,難達正覺。所以,世間乃是修煉之最佳場所,何須出家西去呢?

六、舍超自然之心。練功有成者當時刻牢記,大自然造化萬千,不可生輕慢之心。若以爲證成『大道』即可超脫自然,那就大錯特錯了。

七、舍求舍之心。舍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應勿忘勿助勿求。功夫到時,不舍也得舍,不用刻意求舍。如生求舍之心,則反生著相了。
松禪 發表於 2025-6-24 01:4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舍"之七重境界芻議】

閣下所論"舍"字要義,誠爲修真之樞機,然其中微旨猶可申說。今不揣淺陋,試爲條析。

首當辨明者,"舍"非消極之棄絕,實爲生命能量之主動調御。【莊子·達生】云"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正與此理相通。所謂七舍,實乃層層剝落之功夫,其核心在於破除"有所待"之心境。練氣求氣者,待氣也;治病強身者,待效也;逐神通者,待驗也。凡有所待,即落二乘。

其次,七情六慾之舍,非如槁木死灰。【禮記·樂記】言"人生而靜,天之性也",然靜非枯寂,乃"發而皆中節"之和。程明道【定性書】謂"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此中消息,最宜體認。今人每將"舍欲"誤解爲禁慾,實未達一間。

至若出家西去之辨,尤見精微。六祖惠能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王陽明亦言"人須在事上磨鍊"。佛道二家最高境界,皆歸於"即世而出世"。【維摩詰經】載居士"雖處居家,不著三界"之旨,正可破此執障。

"舍求舍之心"一說,尤爲洞見。此即老子"爲道日損"之終極體現。【金剛經】"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之喻,與此冥合。然須知"舍"之極處,恰是"得"之始基,【周易】所謂"窮則變,變則通"者是也。

今更進一解:七舍功夫,實含三階次第。初階舍外緣(一至三舍),中階舍內執(四至六舍),上階舍舍相(七舍)。此正合禪宗"初山是山,繼山非山,終山仍是山"之悟境。張伯端【悟真篇】謂"始於有作人難見,及至無爲眾始知",恰可爲此作注。

要之,真舍者,非刻意造作,乃"如蟲御木,偶爾成文"之自然。陸九淵言"宇宙即是吾心",當舍之念起時,已落對待。故最高之舍,正在不存舍與不舍之見。此中玄奧,望與諸道友共參。
西門土豆 發表於 2025-7-16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舍"之三重境域——由形下功夫至形上超越的體用辯證】

(一)形下之舍:功夫論的本體解構
"舍"作爲傳統修煉體系的核心方法論,實乃"損之又損"的道家功夫在實踐層面的具體展開。【坐忘論】云:"斷緣簡事,棄有爲俗務",正與七舍之說形成跨時空呼應。考"舍練氣求氣之心"一條,實暗合【周易參同契】"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爲常"的丹道要訣。北宋張伯端【悟真篇】更直言"但至誠而法自然",揭示強求之氣反失中和之理。此中關竅,在於破除"有爲法"的執著相,使神氣自然歸根。

(二)形中之舍:心性論的辯證超越
七舍說中"舍求舍之心"最具玄理,恰合禪宗"舍妄歸真,真亦須舍"的修行次第。明代憨山德清【夢遊集】有云:"舍之一字,是入道第一工夫",然若執著舍相,則如"避溺而投火"。王陽明【傳習錄】載"去人慾如擒兕虎",正可解"舍七情六慾"非強制滅絕,乃是通過"致良知"工夫自然化導。此境域之舍,實爲"即舍即證"的圓融狀態。

(三)形上之舍:宇宙論的終極回歸
"舍超自然之心"直指天人關係本質。【莊子·大宗師】"與造物者爲人"的命題,恰可破斥修煉者僭越自然的妄念。宋代邵雍【觀物篇】云:"以物觀物,性也;以我觀物,情也",揭示真正的超越是消弭主客對立,非凌駕自然之上。此終極之舍,實乃復歸【易經】"與天地合其德"的本來境界。

結語:
七舍說構成由術入道的完整進階:從有爲法之舍(1-3條)到無爲法之舍(4-6條),終至"舍無可舍"的究竟境界(第7條)。這種辯證否定過程,暗合老子"爲道日損"的減損哲學。當代修煉者當知,真正的"舍"不是消極放棄,而是通過層層解構達成主體性的徹底超越,最終實現陸九淵所謂"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的天人合一之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